美国出“气”,欧盟受着?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美国向欧盟输出的“气”,越来越多了。
当地时间11月6日至7日,第六届跨大西洋能源合作伙伴会议(P-TEC)在希腊雅典热热闹闹地开了场,乍听起来,这是个双赢的宏大叙事:欧洲能源安全有了新保障,美国战略影响力再下一城。

会议现场,美国能源部长赖特、内政部长伯格姆、国务院副国务卿里加斯,以及欧盟能源和住房专员约根森、希腊环境和能源部长帕帕斯塔夫鲁等美欧高级官员笑容满面地握手合影,话题焦点是那条雄心勃勃的“垂直天然气走廊”——一条从希腊港口向北延伸,串联起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国的管道系统,号称要把美国的LNG(液化天然气)像动脉输血一样,源源不断注入中东欧的能源心脏。
而这一切,都与那份备受争议的美欧7500亿美元能源贸易协议紧密捆绑。
这纸约定欧盟在2026至2028三年间,每年从美国采购2500亿美元能源产品,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被特朗普誉为“历史性胜利”、被冯德莱恩称为“艰难的好协议”的天价订单,从诞生之初就散发着浓重的“政治速效救心丸”气味,而非经过严谨市场核算的商业契约。

第一个致命疑问直指欧洲的胃口:它真能吞下这史无前例的能源洪流吗?
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能源总额尚不足800亿美元,仅为新协议年度目标的三分之一。若要达标,意味着欧盟需在短短三年内将对美能源进口额提升三倍以上,使其67%的能源需求都挂在美国的账单上。这无异于要求欧洲的能源食道进行一场违背客观规律的急速扩张。
而且,欧盟的天然气需求在可再生能源冲击下正步入长期下行通道,国际能源智库预测到2030年将下降7%。一边是需求萎缩,一边却要强行塞入超额供给,欧盟的能源市场俨然成了政治意志下的填鸭式餐桌。

第二个疑问甩给了大洋彼岸的美国供应商:他们真有能力且愿意充当这个“救世主”吗?
美国的液化天然气(LNG)终端早已压力山大,仅有的6座出口设施集中在墨西哥湾,几乎全部满负荷运转。即便规划中的Plaquemines、Golden Pass等项目全部投产,也仅能提升约50%的产能,相对于欧盟所需的数倍增量,不过是杯水车薪。且美国炼油产业出口负荷率已高达89%,挪威能源研究机构分析师直言,美国石油产量已趋于平稳,未来甚至可能下降,要满足欧盟需求“难度极大”。
更关键的是,让精明的美国能源商放弃利润更高、增长更快的亚洲市场(2024年对亚洲LNG出口占比达58%,比欧洲高出21个百分点),转而将八成的全球能源出口量定向输往欧洲,这简直是让资本“丢西瓜捡芝麻”,违背了最基本的市场逐利逻辑。
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也泼来冷水:到2028年的出口增长,只能指望目前已宣布的设施。这7500亿美元的大饼,画得再大,也难敌产能天花板坚硬如铁。

第三个障碍,则横亘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运输能力这关,过得去吗?
全球LNG运输船队仅700余艘,七成已被长期租约锁定。业内测算,要满足协议需求,需紧急新增200艘以上运输船,而单船建造周期就长达三年。这“船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如同想用吸管喝光整个游泳池的水,雄心可嘉,现实骨感。
既然目标如此荒谬(荷兰国际集团分析师沃伦·帕特森直言“必须让所有能源贸易改道,根本不可能实现”),为何欧盟仍要签下这纸卖身契?答案藏在美欧的关税博弈与欧盟的内部政治算计中。
其一,这是在特朗普关税大棒下的“保命”妥协。美国曾威胁对欧盟汽车、钢铁等关键产业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这会让本已步履蹒跚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欧盟委员会不得不以能源采购的空头支票,换取关税的“缓刑执行”,保护岌岌可危的对美出口。这本质上是一场政治逻辑对市场规律的强行干预,用未来的能源枷锁,换取眼前的贸易喘息。
其二,这是欧盟内部政治博弈的扭曲产物。在地缘政治焦虑(尤其是“去俄罗斯化”)的驱动下,经济理性与气候承诺被抛诸脑后。正如ICIS分析师所批评的,“欧盟购买更多油气产品与其绿色转型目标背道而驰”。为了所谓的“战略自主”而加深对单一国家的能源依赖,无疑是南辕北辙的讽刺剧。

明明咽不下那么多“美国气”,却偏要硬咽的后果,欧洲正在默默承受。
首当其冲的,是欧盟能源自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美国油气的强势涌入,直接推高了能源成本——估算显示,欧盟能源进口成本将上升57%,相当于每个家庭每年多支付680欧元,欧盟将能源命脉从俄罗斯转向美国,简直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能源价格的稳步上涨,也在逐步削弱了欧洲工业的竞争力,高耗能产业外迁趋势加剧,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所警告的“导致欧洲去工业化”并非危言耸听。

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德国经济研究所估算,仅对美国农产品降税一项,就可能导致欧洲农民年损40亿欧元,若叠加进口美国油气带来的能源成本,冲击可想而知。
更深层的裂痕正在欧盟内部蔓延。能源政策的强制捆绑,将进一步撕裂欧盟内部。
西欧国家早已深度绑定美国能源,而中东欧国家长期依赖俄罗斯能源供应,匈牙利86%的石油来自俄罗斯,保加利亚的燃料市场高度依赖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的炼油厂。“垂直天然气走廊”的推进,本质上是逼迫中东欧国家撕毁现有长期协议,转而采购高价美国油气。

但这种强制转型不仅面临巨额违约成本——油气进口商若撕毁现有LNG合同,将面临巨额罚金,更会引发中东欧国家的强烈抵触。11月7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专程访美寻求俄油进口豁免,正是这种内部矛盾的一种体现。
当西欧为了地缘政治牺牲中东欧的经济利益,本就内部矛盾重重的欧盟将面临更大的离心危机。“垂直天然气走廊”看似是欧盟团结的象征,实则是分裂的加速器。
如今,欧盟这场“依附美国霸权,忽略多边合作”的战略短视,正将其推向加速衰落的轨道。若欧盟持续对美国逆来顺受,其全球贸易份额将下降,经济增速未来五年或下滑0.8个百分点(WTO数据)。
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欧盟本应凭借其市场规模加速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构筑真正有弹性的能源体系。但欧盟的政治精英们却在地缘政治的迷思中,选择一头扎进美国的“能源怀抱”,将能源安全的命运拱手奉上。

当“美国气”不仅充斥于欧洲的能源输送管道,更弥漫在其决策殿堂时,一个无奈的疑问愈发清晰:这种“美国出‘气’,欧盟受着”的局面,那些面对不断上涨的能源账单、担忧产业前景、感受着内部裂痕扩大的欧洲老百姓,究竟还能忍受多久?
或许正如欧洲网友的调侃:“欧盟谈判跪得太彻底,却忘了自己还有站起来的权利”。
图片源自网络



有理儿有面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