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模范生新加坡诈骗猖獗 政府竟成「帮凶」

亚洲模范生新加坡诈骗猖獗 政府竟成「帮凶」

07:002025/11/07 中时新闻网 

中时新闻网

台湾诈骗猖獗,几乎人人都有被诈骗分子骚扰的经验。 而长久以来,新加坡一直以高度发达、治安良好、社会信任度高而闻名,常被公认为亚洲的模范生。

然而,纵使在新加坡这井然有序的社会,诈骗案却屡见不鲜。 想象一下:在以治安闻名,讲求守法的新加坡,一名上班族接起电话,而对方是自称「警察」,声称银行帐户涉案,必须立即转移资金到「安全帐户」,以免遭没收。

恐慌中,当事人乖乖照办,损失了数十万新币后,这才发现,并不是自己罕见倒霉,而是诈骗瘟疫的日常写照。 新加坡因为诈骗,在2024年导致总额高达11.1亿新加坡币(约261亿台币)的损失,比前1年暴增70.7%。 虽然2025年上半年有所改善,较去年同期的2万6563起减少逾两成,但仍发生了2万2476起诈骗及网络犯罪案。

新加坡外交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在国会回答质询时坦承,诈骗是目前新加坡最普遍的犯罪类型,占所有报案案件的60%。

新加坡悖论:对抗诈骗瘟疫

民众高度信赖政府反成歹徒利用软肋

新加坡靠严格的法治与高数字化,令诈骗集团难以立足。 然而,居民的高教育水平与信任感,反倒成了诈骗的「软肋」。 从跨国移民到当地小企业被骗,诈骗不仅精心策划,还常伪装成「可靠来源」,令受害者措手不及。

新加坡警方说,截至今年7月的半年间,至已接获少80起诈骗报案。 不法分子自称任职于银行、金融机构或如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NTUC)等政府机构,致电受害者,让对方不疑有他而受骗。

歹徒冒充政府官员行骗民众损失惨重

歹徒惯用的手法是指称,受害者涉及某些金融交易、名下有还没缴清的新保单、即将到期的保险,或是如电话号码、银行信息等个资被用来从事诈骗活动等。 而受害者否认后,对方就会把电话转给另1名自称来自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警察部队,或律政部等政府单位的官员,说受害者涉及洗钱等刑事案,让民众心生畏惧。 甚至有歹徒冒充政府官员、以调查为名目,上门索取现金或金条。

也有歹徒会要求受害者提款、买金条,或说出拥有的珠宝、名表等贵重物品,约定时间地点见面,并交出它们,以供调查。

此外,还有些诈骗,目的似乎不在金钱,而在于恶整军方,商家连带受害,如新加坡国防部(MINDEF)9月14日便在脸书上发文警告,诈骗者假冒新加坡武装部队(SAF)人员,下大批假订单。 受害者除了有卖羊肉姜黄饭的小贩外,还有花店和面包店等,相关事件达7起。

事实上,新加坡近年来冒充政府官员诈骗的案件剧增,诈骗犯常假冒新加坡警察局(SPF)、货币管理局(MAS)、移民与关卡局(ICA)或其他政府机构的官员,透过电话、WhatsApp,或视讯通话联络受害者,声称受害者涉入洗钱、犯罪或海外调查,要求转移资金到「安全帐户」,或交出现金、黄金等贵重物品。 这些诈骗不仅造成个人巨额损失,也影响了社会。 2025年上半年已有1,762起政府官员冒充诈骗案件,总损失高达1.265亿新币(近30亿台币)。

视诈骗为国安威胁 新加坡跨部会祭鞭刑严打

新加坡政府视诈骗为国安威胁,成立跨部会诈骗委员会(IMCS),整合内政部、警方、数字发展部、金管局等资源。 2023年推出ScamShield App,下载逾55万次,过滤740万可疑短信。 2025年升级AI侦测Telegram、WhatsApp连结。 电信局(IMDA)拦截了1.17亿诈骗电话、5,000万诈骗短信; 而国际假号码则从2022年9亿降至2024年400万。 至于反诈中心(ASCom)2024年更了冻结21,000账户,追回1.82亿新币(约43亿)台币。

而在立法方面,新加坡国会11月4日已针对诈骗集团的主谋、成员及负责招募者,正式通过《刑事法(杂项修正)法案》,将鞭刑纳入严打诈骗的惩罚手段,一旦定罪,最重可判24下鞭刑,展现政府强力整治决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