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下沉:文旅KPI的焦虑狂欢还能持续多久?

500

作者 | 林黛曦

编辑 | Sette

1

一个可以预见的事情,明年下沉市场的演唱会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难搞。

先来看数据。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演唱会及音乐节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5年前3季度,全国45.6%的拼盘演唱会落地三线及以下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音乐节市场占比超过4成。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行业报告显示,三四线城市大型音乐节场次占比达34.9%,票房占比从25.3%升至29.1%。

啥原因?

你们知道现在北上广深办演唱会是什么地狱模式吗?

这么说吧,你去年报批的文案,今年还在走流程;看中的体育场档期,排到后年国庆都算捡漏。

某个在圈里混了十几年的老炮跟我吐槽,他们报批时连歌手打招呼的台词“这边的朋友让我听到你们的声音”都要写成书面申请,理由是——涉嫌引发群体性噪音污染。

500

但魔幻的来了!

同一个项目拿到某四线小城,文旅局同志握着主办方的手热情洋溢:“咱们这儿二十年没来过明星了,只要不违法乱纪,你们在台上翻跟头都没人管!” 

甚至主动帮协调公安消防联动彩排,那阵仗让人恍惚以为要办的是奥运会开幕式。

更骚的操作在价格战。

当一线城市还在为顶流明星的补贴额度开会扯皮时,人家下沉市场直接开始硬砸。

什么门票补贴价,拿着票根买东西打折这都是常规操作了。有些县城的补贴方案里居然还包含“追星交通补助”。外地粉丝凭票报销单程大巴费。

甚至说,你只要带项目去落地,人家愿意把体育场广告位XX年经营权白送。

2

你问县城有消费力吗?

你以为以前北上广深的演唱会,都是本地人在消费?

太天真了!

多少小县城里默默攒钱的粉丝,必须要当“远征军”才能看上一眼偶像演唱会。

以前他们去北上广深看演唱会是没办法,不得不去。

谁还没掰着手指头算过账:去省城看场演唱会,高铁票+酒店+吃饭,这还没算上请一天事假扣的工资。

现在呢?

500

演唱会来到家门口,穿着拖鞋下楼走十分钟,花几百块就能看见活的偶像。这性价比简直堪比拼多多砍价成功还白送运费险。

你说那也不是所有明星都能去你那个小县城开演唱会啊。

没关系,只要下沉的总量够大,空间自然被压缩。

当你住在齐齐哈尔,发现偶像降临高铁不到一小时外的大庆时,你还会纠结去不去吗?不会!要知道县城粉丝过去追星最大的障碍不是没钱,而是“去趟北京光来回车票、吃住就够买两瓶SK-II”。

但现在?几十块的高铁票甚至比美团外卖上某些商家的起送价还便宜!

在老家一左一右花几百能坐第一排跟着合唱,和去北京折腾一趟花几千还不一定能进内场。这账算不明白不是傻么?

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而且这种“反方向追星”反而带来了更大的精神满足。

以前是粉丝翻山越岭去见偶像,现在是明星跨过山海来见你。我要给它上点“价值”,这不就是当代互联网最伟大的平权运动嘛!

杀人诛心的是。

500

这些县城观众根本不需要像大城市粉丝那样,住郊区还要提前预订酒店,想回家还要发愁会不会堵车、打不到车。这帮县城观众散场后溜达着回家还能刷两集电视剧再睡觉。

3

而且各个地方对这个事也是喜闻乐见。

为啥?

县城马拉松彻底黄摊儿了。

大家也悟了,拉动GDP不能只靠烧烤摊儿,麻辣烫。

搞个"X超"吧,也不是各个都能火,除了要看上层单位力度,还要评估自己这小城市有没有晋级实力。还要合计到底有多少人看得懂、愿意看。

你仔细品品高中那会儿的篮球赛、足球赛。

真以为乌泱泱一群人挤在那儿,都是什么铁杆球迷、战术大师啊?拉倒吧。大部分人,球在那儿滚,人在哪儿跑,都没整太明白。

大家图的,是那个气氛,是那种可以名正言顺吼出来的“群体体验”。

但演唱会也是“群体体验”,而且这玩意在“群体体验”这条赛道里就是降维打击。

看球,你多少得懂点规则吧?至少得认识几个主力球员吧?

不然人家进球了你发呆,人家犯规了你不懂,那尴尬劲儿,能直接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而且比赛的节奏,归根结底是球员控制的,观众说白了就是个气氛组。可足球场上的球员有22个,能真正把你带入比赛节奏的,终究是少数神仙球。

但演唱会,不好意思,零门槛!

500

音乐这玩意儿,它不讲武德,也不讲国界。

你听不懂歌词?没关系!旋律一响,身体自然会跟着抖腿晃头,自动加入这场“集体蹦迪”。你甚至不用是铁粉,只要听过那几首主打歌,能跟着哼个副歌,你就是自己人!

说白了,看球你可能还得“装一下”,但看演唱会,你只需要 “做自己”——一个想跟着音乐放肆嗨的自己。

而且最让领导心动的是什么?

马拉松选手跑完领根香蕉就走人,球迷看球自带花生米,但演唱会粉丝可是实打实在商圈消费——有姑娘为见偶像直接买了条新裙子,组团买物料应援,这消费链条长得能绕体育场三圈!

现在各地文旅都悟了:啥都没有请明星来唱演唱会效果短平快。

毕竟能让十六岁到六十岁都主动掏腰包的,除了医保局也就剩演唱会了。

500

4

听起来这个钱特别好赚是不是?

但你以为把北上广深的演唱会套路,直接复制黏贴到下沉市场就可以了?

多少公司带着北上广深的傲娇心态杀过去,结果被现实抽得鼻青脸肿。

某公司去年在县城搞演唱会,开票时自信满满标价880,结果开演前两小时,黄牛在体育馆门口举着喇叭喊:“150两张送荧光棒,再加五块送雨衣!”

主办方在后台掐指一算,当场表演瞳孔地震,连夜给地方打报告:“舞台桁架存在结构性风险”——翻译成人话就是票卖崩了要跑路。

最经典的是某个团队,拿着北上广的数据模型往五线城市套,结果在人均月薪三千的小城把门票定到1280。开场前一周只卖出三成票。

更尴尬的是他们请的艺人,在本地最大的粉丝群只有17个活人。其中15个还是艺人自己亲戚的小号。

所以你看,仍旧只有头部明星在哪儿都吃得开。

有些非头部明星,在县城可能还不如本地春晚唱《小苹果》的草根歌手好使。

某三线城市做过测试:请某偶像男团门票滞销,换成本地走出去的《星光大道》冠军,三天售罄。

500

而且有没有一种可能,全国各地都在搞演唱会时,其中所谓的文旅价值正在慢慢消退。

当十八线小城都敢喊出"月度演唱会计划",这场景就像极了当年共享单车大战——最初每辆车都是科技创新,最后满大街都是钢铁垃圾。

跨城消费数据也很诚实:去年某顶流演唱会能带动70%外地观众,今年同级别的项目外地人占比不到30%。

这说明什么?

演唱会正在从引流利器变成本地福利——就像全县发消费券,最后都是左口袋进右口袋。

如果县城大妈都能准确预测演唱会最后三天会打三折,那这个市场的文旅价值基本就只剩下"文明建设"了。

说句扎心的,或许从明年开始,除了顶流明星能真正带来外地人流,其他多数演唱会本质上就是大型线下卡拉OK。

但没办法,毕竟当前情况下,办演唱会就跟交保护费似的。别人办你不办,招商考核要完蛋。

而或许,总有那么几个鬼才,会从红海竞争中,悟出一套与众不同的打法。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和网络截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