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营收利润双增:云南白药靠什么成为中药行业“抗周期”标杆?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医药行业格局深度调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025年,中药企业的发展备受瞩目。10月30日,云南白药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的发布,不仅交出了一份营收与利润双增的亮眼答卷,更以其战略布局与经营实效,为行业树立了穿越周期的标杆。
从核心经营数据来看,云南白药前三季度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306.54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7%,47.77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更是达到10.41%,在行业分化明显的当下,这样的成绩尤为突出。在申万二级行业69家中药上市公司中,仅34家实现净利润正增长,而云南白药以近48亿元的净利润规模稳居榜首;营收层面,其与白云山、华润三九、同仁堂共同跻身“百亿俱乐部”,且是该梯队中市值最高的企业,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夯实。
更值得关注的是,云南白药的增长并非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而是建立在经营质量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前三季度11.92%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创下近7年同期最佳水平,意味着股东权益的收益效率显著提升;44.56亿元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9.40%,反映出企业“造血”能力强劲,资金回笼效率高;存货周转天数与营业周期较上年同期双双下降,库存管理与运营节奏持续优化。在风险控制方面,25.36%的资产负债率不仅低于去年同期,更显著低于32.81%的行业平均水平,轻负债运营模式为企业发展筑牢了财务安全垫。
这份稳健表现的背后,是云南白药对核心业务的深耕与战略方向的精准把控。作为中药龙头企业,云南白药始终将制药板块视为发展根基,前三季度115.82亿元的工业收入同比增长8.48%,新增的9.06亿元收入,成为拉动整体增长的核心动力。这一成果源于“大单品”战略的深化:舒列安胶囊等“休眠”品种重新激活上市,云南白药胶囊、气血康口服液等经典产品的循证研究稳步推进,通过产品迭代与价值挖掘,让传统优势持续释放。
创新,则是云南白药穿越周期的另一关键密码。前三季度2.35亿元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7%,看似数字不大,却精准投向了“短、中、长”三期布局:短期聚焦16个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37个在研项目同步推进,确保产品梯队的连续性;中期发力创新中药研发,抢占行业技术高地;长期布局核药领域,INR101诊断核药进入III期临床试验,INR102治疗核药启动I期研究,为未来开辟新的增长曲线。与此同时,数智化转型同步加速,牙膏智慧工厂入选“全球制造业灯塔工厂”,自主研发的三大业务平台实现营销、溯源、生产全链路智慧化,让传统中医药产业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
当前,中药行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阶段。政策层面,国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医保目录持续向优质中药品种倾斜,为行业打开了广阔空间;消费端,健康意识提升带动中医药认可度上涨,大健康产业的兴起也为中药企业提供了跨界拓展的可能。但不容忽视的是,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竞争加剧、中药材质量管控的复杂性、中药作用机制标准化的难题,仍在考验着企业的综合实力。
面对这样的行业环境,云南白药的应对策略清晰而务实。在品牌端,持续强化“云南白药”的国民品牌认知,通过精准营销巩固消费者心智;在产业链端,以“链主”身份整合上下游资源,从中药材种植源头把控质量,构建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在业务端,继续深化“大单品”战略,同时探索健康养生、康复保健等多元化场景,让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
从一份三季报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云南白药一时的业绩增长,更是一家传统中药企业在时代变革中的战略定力与创新活力。在行业周期的波动中,云南白药以核心业务为基、以创新为翼、以质效为尺,既守住了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又开辟了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路径。未来,随着创新成果的逐步落地与产业链布局的持续完善,这家百年企业有望继续引领中药行业的发展方向,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写下更精彩的篇章。



中访网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