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冠军,全靠他逆风翻盘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2025收视第一的韩剧。
看来如今,哪都流行怀旧风。
国产剧这几年的《繁花》《小巷人家》《北上》……8、90年代回潮。
韩国呢,一部剧打捞起大众的集体记忆。
当时以为是惨的日子。
没想到有天会成为回不了的过去——
台风商社
태풍상사

Sir看了一眼,嗯……怎么这么熟悉?
你肯定见过这样的画面:
一人抄起不同样式的铁锅砸向钢筋。
一下,两下,动作要卖力,幅度要大,再不时加入点叫喊声。

买锅的?
随后才是正菜。
这人脱下脚上的鞋,砸向同样的钉子,拿火枪撩,毫发未损。

古早的电视购物套路,主打一个夸张,唬人。
原来今天直播带货整活,都是上个世纪玩剩下的。
看到这你或许以为,上面的人是街头摆摊的小商贩。
但看剧名,《台风商社》。
人家是正经董事长。
这就要说到,凝聚了太多韩国人血与泪的一段岁月。
1997,亚洲金融危机。
膨胀的经济泡沫瞬间破裂,当老板的,破产;普通中产阶层,失去工作、房子。
给所有人的感觉是……好日子,到头了。
而《台风商社》的故事讲的是,跌倒,爬起,千辛万苦后再创巅峰。
打鸡血?
没错,有的时候,就是老套路才得人心。
01
强台风前
重提这段历史的原因,想必不用猜你也知道。
又到了经济下行的时候,人们的生活不景气,该往回看了。
剧集开头让观众先重温了一遍亚洲四小龙时期的梦幻。
一家街边的个体商社里,电视台正在记录下这里的蒸蒸日上。

男人的花领带,女人的泡泡袖。
老式键盘的哒哒声,传真机里蹦出的纸张。

以及屏幕里标明他们身份的素色简洁的字体。
和窗外街道的阳光一样,无不在显露着,这里的人们干劲满满。
带领着这帮员工的,是这家商社的老板,强陈瑛。

(德善爸爸也是好起来了)
虽然从服化道,到美术布景、摄影滤镜,无不在向你展示这上世纪末特有的朴素的繁荣。
但看起来,与我们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感。
尤其当这商社老板的儿子,强太风出场时。
这群“有钱人”和我们之间的距离,被拉得更远了。

△ 当时的韩国媒体给富二代群体起了一个污名,柳橙族
就说强太风刚出现的第一场戏,便是他和人在夜店打架。
原因?
和人起争执,见了血,弄脏了他的阿玛尼衬衫。

距离感的来源,一目了然。
我们可以理解当时的个体户们有多努力赚钱,也可以想象富二代们的生活有多荒诞。
但这一连串的人物登场,就像是在拍一支复古广告片。
大家只是在表现剧本上已定好的“刻板印象”,观众并没有在这场走马观花中认识这群角色。
再到后来,儿子打了人进了局子,得靠老爹去捞。
又是典型的“不成器的儿子+疏于管教的父亲”的戏码。

而与这一对主要矛盾相对的,片中的两位女性角色。
女主吴米鲜,在太风家的商社里做小会计,但也要抽空上夜校,坚持提升自己。

男主的妈妈,一个看起来没主见,没脾气,没吃过苦的富太太,去到警局也只担心自己的儿子有没有破相。

勤恳的爸,天真的妈,败家的儿子。
妥妥的标准开局。
所以,剧集起初在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套路。
先早早确立好每个角色的精准定位、作用,再搬出重头戏——
经济危机。
转折点,商社就被一个订单没收回的货款拖到了生死线。
操劳过度,资金链面临断裂,一帮员工等着要养,强父病倒,再也没有醒来。

(德善爸还是这么悲催)
麻绳在最粗的地方断掉,便是《台风商社》选取的理论上观众最容易接受的拍法。
开头泡沫的眩光,是要让高人一等的主角跌落到和我们一样的谷底。
该看他洗心革面,接替父亲事业,重新走上人生巅峰了。
但同时,这铺垫许久才打上的鸡血,却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
经济危机,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02
家道中落的富少爷,和我们有关吗
作为今天难得没有网飞参与的剧集。
《台风商社》进入正式主线之后的故事,也难得没有掉入以往的固定模板——
骂财阀、怪政府。
而是选取了一些微小的,普通人身上也会有的视点。
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
尽可能地博得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共情。
就像在剧中,出现了不少普通民众的真实描写。
无数一夜破产的家庭,只能睡进地铁通道,他们的神情清晰可见。

而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往往都是灾难已然发生,才后知后觉的。
观众们需要的,是和故事中的人一起,共同渡过、克服,甚至避免灾难。
可问题,也就此出现。
我们的确正在见证着主角从纨绔子弟蜕变为浪里淘金的成功商人。
但他的转变,竟也是在一夜之间——
父亲去世之后,他不仅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还有了找高利贷借杠杆做生意的胆识。

△ 男主“帅气”地签下高利贷对赌合同
剧集主创们也知道,光靠爽剧的拍法,并不能与观众建立联系。
还需要有更多的路径来强化共情。
于是,片中又有了一些拉住人心的细节。
标志性金句。
当男主与失去了老公和家产的妈妈抱团取暖时。
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原来自己以前总是在以上位者的姿态去俯视普通人,现在才知道每个人的生存,既不可怜也不伟大。

当父亲离世,男主拿着对方最后留给自己的存折,才想起过去他对自己的教导。
人才是最重要的,比花更芬芳,也比钱更宝贵。

透过这些台词,透过这个堕入低谷富二代表达出来,的确像是在说:
你看,他其实和我们一样惨,都是失去了一切,才看清一点世界的真相。
但。
打击,反省,成长。
这三部曲在剧中来得还是有点突然。
比如,剧集给这对父子安排了一个显眼的情感纽带。
擦皮鞋。
哪怕是长大之后,父子关系疏远,他玩到很晚回家,还是会给父亲擦皮鞋。
嘴上说着不要,但父亲还是十分受用。

这是太风小时候开始,父子俩就形成的习惯。
但在后来,每当有父子情描写,擦皮鞋桥段就又被搬了出来。
一次,两次,三次……

擦到最后,只剩明晃晃的刻意。
反派呢,也很模板化。
商社面临垮台时。
一家贸易公司代表,盯上了父亲公司剩下的财产。

而起初,和太风在酒吧打架的,也是这个代表的儿子。
后来,阻挠太风做生意的,还是这个代表一家人。

宏大的危机变成了主角与反派之间的对决。
当然要复原金融风暴下个人的命运轨迹,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强化戏剧冲突,就这样安排。
于是《台风商社》,也就停留在了一部通俗八点档的层次。
03
破产之日
与那些揭露财富真相,或者叩问人性的作品不同。
《台风商社》只想在风雪夜,端上一晚热汤——
喝吧。
喝完了就舒服些。
这部剧之所以在韩国成为收视爆款,是因为它拍出了那个几乎失去所有的年代,以及今天所缺乏的东西。
那就是信心。
回到开头的那场“电视购物”般的表演。
见老板一通演示推销过后,他爽快地下了订单。
只要货品质量够好,就不怕卖不出去,这是他对产品的信心。
一个订单500双鞋,靠这个来翻盘,是他对鞋厂老板的信任。

有信心,当然是好事。
但这样的情节,放在现实里,只会得到周围人的四字评价:人傻钱多。
毕竟,经历过金融危机的人不会忘记,它应该是看不见的海啸,不会有人还能在里面帅气冲浪。
海啸的源头,恰恰就是所有人的盲目乐观。
过于相信市场,过于相信生意伙伴,才导致了自己血本无归。
这样的表达,在韩国影视里并不算陌生。
《国家破产之日》。
它给我们看到的,是政府与精英阶层视角下,97年韩国政府破产。

当民间和韩国银行内部已经有人预测出政府即将破产时。
青瓦台的政客们却隐瞒现实,拖延真相,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民众恐慌。
而是为了让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之前撑久一点,这样就不会被在野党抓住把柄。

就像一场“大富翁游戏”,所有的取舍,永远都建立在对自己有利的基础之上。
与之相对的,是平民的视角。
那些遭了殃的中小企业老板、老百姓,他们是无辜的,也是盲目的。
他们任由信任泛滥,报应也接踵而至。
片中的不锈钢碗具厂厂长甲秀。
在崩盘的前夕,他得到一笔5亿韩元订单,但因轻信他人,他签下的是延期付款的汇票,而不是现金。

等着他的,自然是永无翻身之日。
上游百货公司破产,汇票沦为废纸,货款也变成了债务。
转眼二十年后。
甲秀变得不相信任何人,他曾倾注所有也要保住的工厂里,如今只有被强制加班的外国劳工。

所谓的信任与信心,有时候就是贪婪与侥幸。
把这份人性的“黑”再往前推了一步的,是《大空头》。
片中的最早在市场繁荣中预言泡沫会破裂的巴里,受到的却是客户谩骂、撤资、诉讼的威胁。
而他能做的,只有独自一人打架子鼓发泄。

从股市崩盘中获利的马克,在赚取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财后,却痛斥正在庆祝同事:
我们赢了,但普通人将失去一切。

他们都有正义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也只是比普通人聪明一点点。
但同时,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让手上沾染了破产者的鲜血——
机会摆在面前,这钱你赚不赚吧。
代入到这群人的视角里,看到的只有一样东西,空虚。
说白了,拍这种题材,既不应该让你仇恨万恶的资本、仇恨不作为的政府。
更没有必要用单纯的爽文剧情来打鸡血。
真正属于普通人的情绪,不会是一瞬间的崩溃、绝望与仇恨。
而是持续连绵不断的无力。
毕竟,有句老话,我们的耳朵早已听出茧了——
我们从历史里得到的唯一教训,是我们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光是这句话,已经足以引起警惕。



Sir电影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