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集团案中国受害人的跨境维权探讨之一:蓝天格锐案与太子集团案之异同

500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

2025年10月,美国司法部宣布对柬埔寨太子集团及其董事长陈志提起刑事指控,并没收约127,271枚比特币,价值高达150亿美元,刷新美国司法史上单次资产没收纪录。该集团表面经营合法业务,实则暗中运作跨国犯罪体系,涉及“杀猪盘”诈骗、强迫劳动、洗钱等。陈志利用政商关系逃避打击,目前仍在逃。此案引发全球关注,揭示了加密货币背景下跨国犯罪的新形态。

走出去智库(CGGT)特约法律专家、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总部跨境争议解决委员会主任、北京段和段北京办公室副主任丁杰律师和其团队,对天津蓝天格锐案(涉及6.1万个比特币)和太子集团案的情况进行了对比梳理,陆续发布《太子集团案中国受害人的跨境维权探讨》系列文章,试图借鉴蓝天格锐案的实际经验为太子集团案提供追偿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办法。

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刊发丁杰律师团队系列文章之一《蓝天格锐案与太子集团案之异同》,供关注跨境追索的读者参考。

正文

涉及六万一千枚比特币的中英跨境追偿案件,即蓝天格锐案件,我代表百余位中国集资参与人远赴英伦多次,就中英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英国POCA法案和国际诉讼融资等前沿涉外法治领域进行了实践,挑战颇多,收获亦颇多。目前,该案依然在英国至少三个法律程序中稳步推进,尚未结束。

2025年10月中旬,我在香港出差期间,相继收到多位体制内外朋友们的微信和电话,仅因为美国司法部的一则起诉书揭开了另一桩世纪大案,即太子集团案,这起案件涉及到十二万枚以上的比特币(价值约150亿美金),涉及金额规模远超于蓝天格锐案。

最近几天,我一直再思考,处理蓝天格锐案的经验,是否可以全盘复制到太子集团案?两个案子之间到底有多少异同?

表面看,两者相同之处颇多,涉及到比特币资产被国外政府实际扣押,大部分受害人来自于中国,以普通公民为主,涉及到复杂的跨境追偿问题,案件主角都曾经拥有中国国籍,短期内案件主角快速积累财富的手段都是通过欺诈等手段。

实际上,经过我对美国司法部起诉书的研读、全球主要金融媒体的跟进,我发现,两个案件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度,但是不同之处更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太子集团案的全球影响力远超于蓝天案,因为蓝天案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更多,而蓝天案主要涉及到中英两国。除了美国冻结比特币之外,英国冻结涉及太子集团伦敦多处价值上亿英镑的房产;中国台湾方面由法务部调查局与台北地检署主导调查,针对该集团在台登记的多家公司与不动产展开侦查,案由涉及违反《洗钱防制法》;韩国方面则由金融服务委员会(FSC)牵头,与外交部、财政部协调,对太子集团经由韩国银行在柬埔寨分行进行的约1970亿韩元交易展开调查,其中约910亿韩元存款已被冻结,韩国监管部门考虑将该集团列入金融交易限制名单,并检讨账户冻结与跨境资金监管机制;新加坡警方展开大规模突击行动,查封与太子集团及其创办人Chen Zhi相关的大量资产。行动涉及六处高端物业、多个银行及证券账户,以及现金,总估值超过1.5亿新加坡元;泰国政府宣布成立由司法部牵头的特别工作组,专门调查太子集团涉嫌的跨国电信诈骗与洗钱活动;香港媒体披露,太子集团及陈志在香港拥有多家公司登记、物业资产及上市公司股权,包括尖沙咀办公楼和山顶别墅等。

第二

太子集团案的受害人有多国受害者,而蓝天格锐案的受害者主要来自中国,且受害人类型不同。蓝天格锐案的受害者主要是财产方面受到损失,即资金在境内被骗,难于挽回。根据中国法院公开的判决以及境内外媒体报道,太子集团案既有财务方面的受害人,也有在境外遭到强迫劳动的受害者,而境外强迫劳动受害者亦有外国公民,如韩国公民。

第三

就受害人来讲,太子集团案维权选择路径更多,而蓝天格锐案的选择路径相对单一。蓝天格锐案仅仅涉及中英两国,因此,可利用的法律工具仅限于中英两国的法律工具,而太子集团案因涉及到法域更多,特别是英、美和香港等普通法系国家对受害人的保护制度相对完善,因此,理论上来讲,就每一个法域而言,受害人可选的法律工具是更多的。比如,美国《人口贩卖受害者保护法》可以为那些曾经遭受到强迫劳动的受害者提供可能的保护。

第四

美国的制裁工具令太子集团案更有挑战性。因美国对太子集团相关联企业进行SDN制裁,导致某些跨境追偿法律工具可能启动较为困难(如Insolvency Proceeding),而蓝天案件则不存在相应障碍。

在蓝天格锐案之前,在跨境追偿领域,我本人一直代表机构客户和超高净值客户,从未代表过普通公民,而蓝天格锐案的经历使我本人看到了更多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以及对于普通公民来说,跨境追偿的“天方夜谭”和Mission Impossible。不得不说,太子集团案的爆发,肯定又会给不少受害者的家庭带来希望,但那种给人“高不可攀”印象的跨境追偿会使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来源:财新(首发),经本文作者授权刊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