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修道的希腊教父,被誉为“金口”,晚年因何客死他乡?

500

拜占庭主教

在拜占庭历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他选择在家修道,因为出众的讲道才能出任君士坦丁堡主教,他深受百姓爱戴,最终却因得罪了皇室以及教会内部纷争等原因而被流放他乡,最终再也没有回来。他就是“金口”约翰(屈梭多模)。

一、家中修道

“金口”约翰,本名约翰▪克里索斯托,约于公元347年出生在叙利亚安提阿。他的父亲是政府职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由母亲安苏莎一人抚养长大。

500

“金口”约翰 雕像

安苏莎与另一位教父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类似,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安苏莎家境还不错,因此可以负担得起约翰的学业。她为儿子物色最好的教师,希望能将约翰培养成为出色的律师。因此,“金口”约翰年少时接受的是当时最好的教育。

约翰没有辜负母亲的苦心,他学习成绩优异,学识才华在当地可谓人尽皆知。23岁时,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约翰也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并接受洗礼。他的老师得知后深感失望,认为约翰放弃律师职位,是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然而,约翰才不理会这些呢,他一经决志便矢志不改了。

500

拜占庭社会

母亲安苏莎却十分欣慰,满心欢喜地支持约翰。约翰准备在教会中侍奉上帝,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要想走这条路可不太容易,其中需要隐休一段时间。然而对于这个决定,母亲却不赞成。

约翰的计划虽然受挫,但仍然向往修道生活。他终于想到一个两全的办法——在家修道。就这样,他将自己的家变成了修道院,这样既可以陪伴母亲,又可以过远离尘嚣的修道生活。不久,有三个朋友也住到了这里。

直到母亲安苏莎去世后,约翰才加入到当地山区的隐修士队伍中去。有这样的经历,“金口”约翰以后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可以很快地适应。

500

拜占庭 修道院

二、君士坦丁堡主教

母亲安苏莎去世后,约翰去山里隐休。前头四年还有人相伴,后来他又在山洞中苦修长达两年时间。这样长期艰苦的生活使得他的健康遭到一定损伤。381年,安条克主教梅利提乌斯前往君士坦丁堡参加会议,走之前他任命约翰为教会执事。数年后,他因讲道才能而被任命为长老。从此走向教会治理之路。

397年9月,君士坦丁堡主教内科塔里乌斯逝世,主教位置随即空了出来。由于显赫的地位,主教继任者之间出现了纷争,甚至发生了暴力和贿赂事件。这时,人们开始注意到生活严肃简朴,又深受人们爱戴的主教——约翰。但在当时,亚历山大里亚主教塞奥菲鲁斯却想推荐自己的心腹担任君士坦丁堡主教。在宫廷势力的反对下,塞奥菲鲁斯最终妥协退让,这样,约翰在398年2月26日担任了君士坦丁堡主教一职。

500

君士坦丁堡 主教

然而,不久之后,亚历山大里亚主教塞奥菲鲁斯将持不同神学观点的迪奥鲁斯、伊西多尔等人轰出埃及或者免职。这两人来到君士坦丁堡,却受到约翰的尊重和接待。约翰还致信塞奥菲鲁斯,要求其重新接纳这两人回教会。塞奥菲鲁斯认为约翰越权了,认为他不应该管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的闲事。

塞奥菲鲁斯对于约翰愈发不满,很可能也不认同约翰的某些神学观点,于是他联合了一些同样对约翰不满的人,在403年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约翰认为与会者都是自己的敌人,因此拒绝参会,甚至对皇帝的要求他也拒绝了。

500

拜占庭 皇帝

这次宗教会议以此为由罢免了约翰。可是民众却不满意,君士坦丁城内出现骚动,甚至爆发了流血冲突。恰在此时,君士坦丁堡又发生一场地震,人们认为这是上帝的警告,一时间人心惶惶,宫廷不得不暂时召回约翰。

约翰再次行使主教职责,他在稍后的布道中又得罪了皇后尤多西亚。当时教会规定,主教一旦被罢免后,便不能随意复职。因此,约翰再次遭到谴责。在皇后的指使下,另一次宗教会议宣布约翰再也不能担任主教。

但是约翰的支持者为数众多,他们追随约翰离开了大教会,并在另外的场所庆祝复活节,他们被称为“约翰派”。教会的分裂令拜占庭皇帝感到害怕,最终,在404年6月,拜占庭皇帝阿尔卡迪乌斯下令驱逐约翰,并对“约翰派”进行迫害。407年,约翰在黑海沿岸的科马纳去世。而“约翰派”作为一个分离派别继续存在。直到拜占庭皇帝塞奥多西二世时期,君士坦丁堡主教普罗库鲁斯在得到皇帝的允准后,才于438年将约翰的遗体运回君士坦丁堡使徒教堂。此后,约翰派成员才又回归大公教会中。有关“金口约翰”的争端最终结束。

500

(君士坦丁堡大教堂)

三、罢免原因分析

客观地说,“金口”约翰的德行和个人操守都是一流的,那为什么会被罢免呢?历史学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并形成了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约翰因性格而导致最终下台。他们认为约翰脾气暴躁傲慢,容易得罪人,且不易相处。第二种观点认为整件事由亚历山大里亚教会与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地位和权力之争所导致。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是由于约翰与拜占庭政府之间的矛盾所致。这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不够全面。

首先,第一种观点过于强调“金口”约翰的脾气,而没有注意到他的对手亚历山大里亚主教塞奥菲鲁斯的性格也十分强硬,他也曾得罪不少人,但是结果却没有约翰那样惨。

第二种观点,没有看到实际上当时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地位已经高于亚历山大里亚教会。而这种情况发生在约翰当选君士坦丁堡主教之前。约翰的前任主教内科塔里乌斯却没有与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的关系交恶的历史记录。

第三种观点倒是揭露出部分原因。约翰确实在布道中攻击当权者,这也是他一贯的讲道特色。在成为君士坦丁堡主教之前,他就因此深受普通民众的爱戴与支持。但是,他的这些攻击言论却没有拦阻他成为君士坦丁堡主教。

“金口”约翰在成为君士坦丁堡主教之后没多久就被罢免解职,最后被流放,其主要原因还是他被拜占庭统治者认为是“麻烦”制造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500

拜占庭贵族

实际上,“金口”约翰的倒台并非由于他的神学观点,而是更多的政治因素导致的。他过于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当他被解职又被押送出城后,民众立即开始骚动与暴乱。当他不能再担任主教要离开教会的消息传开后,他的支持者干脆脱离教会,形成“约翰派”。这样,为使社会免于分裂,皇室就不敢再支持他了,而是将他看作“麻烦”制造者一脚踢开。

500

拜占庭 圣像画

文史君说

“金口”约翰是一名主教,他的主要工作在讲道和牧养教会。但在工作之余他还勤于写作,他的一生著作颇丰,仅次于古代教父奥利金。他语言犀利,思想深邃,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遗产。“金口”约翰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专制的皇权所导致的。不过,他不畏权贵,敢于批评当时的奢靡腐败之风的精神仍值得人们崇敬。

参考文献

苏聪:《拜占庭海军秘密武器希腊火探析》,《史志学刊》2016年11期。

渐淅:《浅议早期拜占庭帝国基督教会金口约翰争端中的政治因素》,《基督教学术》(第二十二辑)。

石敏敏:《论屈梭多模的治疗性神学》,《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2009-12-01。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苏格拉底〈 教会史〉中的拜占廷世界》,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作者:浩然文史·石头)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