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战》的问题不在于内亚史观,而在于制作方的情商太低

《澎湖海战》这事儿我还真想说道两句,不过我角度可能会跟网上大多数人不一样。

500

首先,我个人是十分厌恶内亚史观的。去年去日本考察,随团的一个日籍中国导游就一直在那里宣传内亚史观,核心思想就在于东北以前就是个无主之地。这种摆明了给日本侵略东山省洗地的说辞确实让我听得恼火,要不是看在主办方的面子上,真想上去揍他一顿。一个皈依者狂热的家伙,真以为靠嘴皮子能把你的主子给扶正?

有一说一,不恰当地批评《澎湖海战》确实容易落入内亚史观的陷阱,舆论场中也不乏那些利用老百姓朴素情感进行不良引导的用心险恶之人。但真正使人昭昭的方式,绝非给批评《澎湖海战》的声音统一地扣上传播内亚史观的帽子,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解构这场舆论风波背后的本质。

首先,无风不起浪,为什么以清朝收复台湾、以抬高施琅形象的《澎湖海战》会引发巨大的争议?这本质上与易中天在《三国的星空》中强行美化曹操形象而被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说白了,清朝和施琅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不太好,稍微有一点点政治敏感度的电影制作团队都应该清楚把它们跟祖国当下的统一大业强行打鸡血联系在一起会引起多大的争议。

而为什么清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不好?一方面是清军入关手不干净,屠城屠多了,这就跟老百姓不喜欢易中天美化过的曹操一样,即便你从逻辑上如何去合理化屠城者的动机,对于人心来说,屠城就是一个难以洗白的道德洼地。为什么千百年来武侯祠的香火从不间断?因为老百姓朴素的认知里,谁爱惜人,谁就值得被人所爱惜。

另一方面是清朝被西方列强按在地上摩擦,丧权辱国,有失国格。

菜就是原罪,老百姓是不会喜欢菜鸡的,谁赢他们就跟谁,谁能体面又具有人文关怀地赢,那谁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灯塔。

同样的道理,施琅这个人的形象也支撑不起老百姓对于伟光正的认知,虽然历史人物是复杂多面的,但是你把施琅和岳飞放在一起对比,老百姓自然会偏向于后者。电影作品不是搞学术,要懂得尊重人心,不要想当然地去创作。

而一部主旋律电影,如果其预告片就能让群众如此撕裂,那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而如果此种撕裂恰是制作方用于吸引流量的手段,那么就有属于其性质被异化成票房至上的恶劣结果。

我们评论电影,应该首先从电影,特别是主旋律电影的舆论作用出发,做到论迹不论心,看它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如果这部主旋律电影凝聚了人心,那就是好电影,反之,如果撕裂了人心,那就是失败的电影---而不是钻到历史这个狭间去辩经,因为你辩得再精彩,也改变不了它对于社会共识的撕裂。

再来,过度地恐惧所谓的内亚史观,反而是一种软实力孱弱的表现。比如我们一看到有人批评《澎湖海战》以清廷为主角,就说这是内亚史观影响的结果---我个人觉得这种认识真的有点小媳妇,恕我直言,以当下中国国力来看,内亚史观就是个der,因为实力够了,是不是我的都能够成为我的。当年内亚史观之所以横行,究其根源是我们国力孱弱,因为弱人家就在你家里拉屎,还试图从理论上合理化这种拉屎的行为。

要清楚,内亚史观是服务于小日本侵华的,只有侵略者强于我们时,它才可能发挥其固有的价值,反之,它就只不过是那位日籍中国导游拿来彰显皈依者狂热的废话循环。

站在我的角度,当下所谓内亚史观根本没有现实基础,我们可以批判这种观点,但没有必要把它不恰当地应用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上。

因为绝大多数对清朝统治反感的人民群众,其并非否定清朝所奠定的辽阔疆域、众多民族以及这片土地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部分的法理与历史事实,恰恰相反,他们甚至普遍认同清朝鼎盛时期的版图,并视这片土地为“自古以来”的中华家园,这与小日本刻意炮制的“长城之外非中国”的“内亚史观”叙事,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

说得直白点,老百姓只是不喜欢留着辫子的爱新觉罗们罢了,他们以中华大地的资源和人力开拓的疆土,那本身也应该是我们的东西,只是把股东换一换,仅此而已。

反感清朝,其根源不在于对其疆域贡献的否定,而在于对其统治者及其具体历史行为的负面评价,这是基于历史事实而产生的朴素情感判断,与解构国家领土完整的“史观”完全是两回事。

但当下的舆论场却始终在混淆这二者,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朝着一种狭间辩经的极端方向演化---只能说这种辩论还是过于地书生意气,有点空对空的感觉。

当然,无论是批评者还是维护者,本身也不算是此局中的病灶,站在批评者的角度,把清庭和施琅这种烂泥扶不上墙的民间形象拔到与当下统一台湾一致的高度确实有点辣眼睛,牵强附会;而站在维护者的角度,又必须警惕舆论向“清非中国”这种有损历史法统的方向发酵。

所以对于两者我只是劝劝而已,此局中真正应该被骂的是这部电影的制作方。

说白了,到底是怎样的情商,才让你们能够选出如此争议巨大的题材来?

而站在拍一部合格的,能够团结内部,凝聚共识的主旋律电影的角度,到底是谁给予的勇气让制作方如此选材选题?

从《八佰》到《731》,为什么国内的主旋律总是频频爆雷?不仅不能起到凝结社会共识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撕裂社会的催化剂?这到底是这届观众不行?还是电影制作方的脑回路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再结合最近易中天那雷不死人的《星三国》,甚至之前口碑一落千丈的《封神》,中国的文艺青年到底什么水平?我国为何常年在软实力竞争上落于下风?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我认为是“人不行”,“人太拉”

此种拉,在《澎湖海战》的选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明知清廷与施琅在民间形象中存在巨大争议,却非要顶着争议做出如此具有舆论风险的选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主旋律电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团结人心,凝结共识。既然团结人心凝结共识,那作为历史片你的选角是不是应该找一个最大的公约数,让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呢?

为什么易中天美化曹操会被人骂?因为曹操就不是人民群众心中那个公约数。你别扯什么《三国演义》瞎改,这种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民间认知本身就很难撼动,况且正史里的曹操也不算是什么服得了人心的形象。

同样,清廷和施琅的形象也不是你一部作品就能扭转过来的,我们近代客观所经历的,满清入关与满清丧权辱国再到满清被革命推翻---这一系列时间节点决定了满清在中国大众心中的形象。

舆论和学术是有区别的,而主旋律电影更多是服务于舆论而非学术,主旋律电影的目的在于遵循大众朴素认知的公约数,塑造出一个能够迅速凝结共识的作品。

如果《澎湖海战》当下的目的是给统一台湾造势,那么这种没让对面感到惊恐反倒让自己内部先撕起来的造势就是不合格的,失败的。此种失败不是学术上的失败,也不是内亚史观与否的争论,而是舆论动员宣传上的低情商的失败,暴露的是国内这群文艺青年想当然的天真与对政治工作严肃性以及敬畏心理的缺失。

最后,再唠叨一句。关于如何看待满汉一家亲这个问题,我个人是反对皇汉的,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文化共同体,以汉自居去鄙夷少数民族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

不过反过来说,皇汉之所以能够兴盛,恰恰说明中国的人口结构仍然是以广义上的汉族为主体,这才给了皇汉发酵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对于少数民族的保护应该是低调的,而不是把它们过度地抬高,或者纵容像乌尔善这类人去瞎搞。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少数群体确实没有过度自我宣传的资本,因为少数就是少数,你的绝对音量始终是有限的。但少数群体的生存智慧就在于闷声发大财,不去过度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而是切实地从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共同体中拿到实际的好处,要里子而淡面子。

我们某些群体没有搞清楚事物发展的根本逻辑,非要去学西方LGBT那样“show off”,由此遭来负面情绪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很早就说过,中国的文明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辩证统一,有树干,有枝叶,树干做树干的事情,枝叶做枝叶的事情,那么大家就相得益彰,和谐共生。

但在舆论场上,好事者却顶着树干与枝叶的标签相互掐架,非要争一个高下,那这种争论就基本上脱离了主要矛盾的方向,成为了喋喋不休的,围绕皇汉的狭间辩经。

那什么是主要矛盾呢?树干与枝叶的和谐共生;而什么又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呢?树干包容,枝叶低调。当然,更重要的是,这群搞文艺的必须自我革命,学会严肃地对待政治问题,不要再过度儿戏,以至于浪费公共舆论资源为你们辩论。

就像施琅这个角色,我们对他最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既不过分褒奖,也不过分贬低,淡化他,对于清廷来说也当是如此。淡化就是高情商的做法,两边都不得罪,社会自然也就和谐了。而西方身份政治运动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社会撕裂,本质上也是该淡化的不淡化,总想发声而不懂得闷声发大财的道理,由此,不乱才怪!

总之,《澎湖海战》的问题不在于内亚史观,而在于制作方的情商太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