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狂飙,褪去浮华,周大生一年关店560家

500

当国际金价一路高歌猛进,屡创新高之际,一个看似违背常理的现象正在黄金珠宝行业上演: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的周大生,非但未能尽享金价上涨的红利,反而在一年内净关闭了560家终端门店。

这一鲜明对比,撕开了行业在繁荣金价表象下的真实困境——高昂的金价并未转化为企业的盈利春风,反而成为压在消费需求和加盟商信心上的巨石。

500

500

500

业绩冰火两重天:营收大幅下滑,门店规模收缩

周大生最新披露的财报数据,为这一困境提供了清晰的注脚。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终端门店总数降至4675家,较上年同期锐减560家。

其中,作为扩张主力的加盟渠道成为关店“重灾区”,净减少380家。仅第三季度,周大生就净关店43家,加盟门店占比超过八成,显示出加盟体系正承受巨大压力。

经营业绩同样呈现分化态势。

2025年前三季度,周大生实现营业收入67.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7.3%;但归母净利润却逆势微升3.1%,至8.82亿元。单看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6.7%至21.8亿元,净利润则同比增长13.6%至2.88亿元。

这种“增利不增收”的局面,深刻反映了公司在市场逆风中的主动调整:通过关闭低效门店、优化产品结构来努力维持盈利能力。

500

高金价抑制消费,加盟商信心不足成关键

对于业绩波动,周大生在财报中直言不讳:国际金价持续高位运行,对珠宝首饰的零售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抑制效应”。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金价高企意味着购买同等克重的黄金首饰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这直接削弱了其消费意愿,特别是对于投资属性较弱、侧重于装饰性的珠宝产品。

更为关键的是,高金价极大地打击了加盟商的补货积极性。

周大生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加盟体系,加盟商的库存动态是公司业绩的晴雨表。在金价前景不明朗且终端销售遇冷的背景下,加盟商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减少库存囤积以规避金价波动风险和资金占用压力,这直接导致了公司来自加盟业务的收入下滑。同时,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暴跌55.9%,也印证了回款放缓及渠道库存调整的阵痛。

500

行业集体过冬,“关低效、开高效”成共识

周大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它映射出整个黄金珠宝行业在金价高压下的集体转型。

同期,行业巨头周大福在第三季度净关店高达296家,六福集团也减少了49家门店。

头部品牌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关低效店、开高效店”的收缩与优化并举策略。这标志着行业粗放式扩张时代的终结,正转向追求单店盈利能力和整体网络质量提升的精耕细作新阶段。

500

逆境求生:发力电商、优化产品矩阵谋突围

面对严峻挑战,周大生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多措并举寻求突围。

渠道转型是亮点之一。报告期内,公司电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45亿元,显著高于自营线下业务的13.42亿元,凸显出线上渠道的增长韧性和潜力,成为抵消部分线下颓势的重要力量。

产品端的结构性调整同样至关重要。

公司正着力提升“轻量化、个性化、高性价比”产品的供给能力。契合年轻消费群体“悦己”需求的“轻珠宝”品类实现了较好增长。这体现了公司从依赖黄金原料价值,向挖掘产品设计、情感表达和时尚属性的品牌附加值转型的努力。基于“黄金为主力产品,钻石为优势产品”的定位,并辅以K金、铂金、翡翠等多品类,周大生试图通过更丰富的产品线满足多元化需求。

此外,其多品牌矩阵战略也在持续深化。除主品牌外,周大生国家宝藏、周大生国际艺术珠宝、周大生经典以及万宝殿等子品牌与IP,通过差异化定位试图触达更广泛的消费圈层,分散风险并挖掘新的增长点。

500

褪去浮华,重塑价值

周大生一年关闭560家门店,是黄金珠宝行业在历史性高金价周期中的一次深度调整与理性回归。

它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当金价的金融属性过于凸显,其作为消费品的零售市场便会受到挤压。

对于周大生及同行而言,未来的竞争不再仅仅是渠道规模的比拼,更是品牌力、产品创新力、供应链效率以及在不确定性中稳健经营能力的综合较量。穿越金价波动的迷雾,如何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超越原材料价格本身的情感与风格价值,将是行业巨头们必须书写的下一章。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