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血拼”预警来袭 这十大“套路”全揭秘
购物车里的满减计算比高考数学还难,预售定金支付后才发现掉入价格陷阱,2025年的双11,消费者在电商平台的套路中步履维艰。
出品|网经社
作者|可乐
审稿|云马
2025年双11正在热卖中,京东、抖音电商等自10月9日开启大促,活动将持续至11月14日,总时长达到37天,创下“史上最长双11”纪录。截至目前,淘天、京东、抖音、小红书等多家平台陆续发布阶段性战报:天猫双11开卖首小时80个品牌成交破亿,京东双11首份成绩单显示活跃用户增长47.6%。
今年双11,尽管各大平台已尽力在简化规则、强化现货销售,但预售、满减、秒杀、折扣、红包、购物津贴等优惠活动依然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消费者“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辛辛苦苦计算的双11优惠到底被谁打了折?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发布2025年“双11”网购消费预警,今年已是第14次发布。

预警一:“预售价”反超“现货价”
今年双11期间,预售价格高于现货价格的现象成为投诉焦点。如90后消费者徐小姐发现,她在李佳琦直播间提前支付定金购买的预售商品,最终实付款比直接购买的现货价格高出50-60元。其中一款面膜预售实付308元,而现货价格仅为291元。
更令人惊讶的是,宠物用品也出现类似情况。消费者李女士为其购买的狗粮主食冻干支付了200元定金,却在付尾款时发现现货价格比预售价便宜了近150元。面对价格质疑,客服甚至直接建议退款后重新购买,未对价格差异做出任何解释。
【消费提醒】
浙江省消保委网络消费维权专业委员会委员、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建议,品牌方应建立多平台实时价格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价差。
预警二:换货需“补差价”
“优惠消失”是双11期间的另一大投诉热点。王先生参与平台优惠活动买了洗牙器,因产品功能不符合预期申请换货时,商家却要求他补足优惠差价。
王先生表示:“我在‘双11’活动的时候,用优惠价购买了一款‘深层清洁’的洗牙器。用了之后发现,它的水压强度根本达不到宣传的效果”。“我要求换货的时候,商家却说现在已经恢复原价,如果要换货,需要补上活动期间100多元的差价”。
【消费提醒】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表示,换货时部分商家以“优惠不重算”为由要求消费者补差价;在“双11”预售和支付定金铺天盖地地宣传下,不少消费者按要求支付了定金,却在支付尾款的时候发现预售商品在支付尾款后的最终价格比直接购买的价格更高。同时,将参加双11的商品先涨价再打折制造“虚假优惠”,更是成为不少商家的“商业习惯”。
曹磊提醒,换货属于“履行原订单约定”,商家不得因换货取消原订单的满减、优惠券等权益。换货前应先与商家确认“是否保留原优惠”,并保存聊天记录等证据。
预警三:赠品售后服务被忽视
赠品的售后服务同样不容忽视。据报道,消费者白女士收到的化妆品套装中,赠品口红断裂,商家却称“赠品不单独售后,需先退回整套主商品才处理”。
许多消费者不了解,赠品并非商家的“恩赐”,而是商品整体的一部分,商家需对赠品质量承担与主商品同等的责任。
【消费提醒】
若赠品破损、缺失,消费者可要求“单独补发赠品”,无需强制退回主商品。要保存好赠品凭证,以便维权时使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提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赠品同样适用“三包”规定,商家需承担与主商品同等的质量责任。而换货属于履行原合同义务,商家不得以换货为由取消已享有的优惠。
预警四:价格不断调整 算法“杀熟”
“不同时不同价”和“不同人不同价”正成为今年双11价格套路的两大表现。消费者常常发现自己刚加入购物车的商品,半小时后价格就上涨了200元;而同一商品,不同用户看到的价格竟相差50元之多。
这种“魔幻”剧情背后,是电商平台采用的动态定价系统。通过实时抓取库存、竞品价格和用户行为等数据,电商平台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动态调整价格,调整频率甚至可达分钟级。
更隐蔽的是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杀熟”。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以及携程、飞猪、去哪儿、同程旅行等OTA平台通过抓取用户浏览记录、消费能力、购买频次等数据,将消费者精准划分为不同价格敏感度群体。消费能力强、复购率高的用户往往被标注为“溢价接受者”,在相同商品上支付更高价格。
【消费提醒】
据公开报道统计,此前包括淘宝、天猫、亚马逊、美团、拼多多等数十家平台均被爆疑似存在“杀熟”情况。对于大数据“杀熟”,平台无疑应该承担首要责任。此外,消费者也应采取措施避免被大数据“杀熟”。例如,使用虚拟身份或匿名浏览,干扰算法推荐等。
预警五:为“凑满减”疯狂加购
“为凑满减疯狂加购”确实是近几年双11非常普遍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消费者在平台复杂的规则下,为争取最大优惠而采取的“神操作”。为了凑单,消费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规则、筛选商品、计算优惠,购物成了一场“烧脑”的数学竞赛。甚至有消费者反映,复杂的凑单规则可能导致分开购买某些商品反而比凑单后更便宜的怪象。
【消费提醒】
李旻称,在双11期间,许多商品都会有打折促销,容易让人产生购物冲动。为避免这个陷阱,建议事先制定购物清单,列出真正需要的物品,并且严格遵守清单,避免冲动购物。
预警六:优惠幻影 “保价”虚设
双11期间,部分商家设置“预售期高价、现货期低价”的差异化定价策略,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常发现实际优惠低于预期,商家却以“市场价格正常浮动”为由拒绝价保。 即便部分平台承诺价保服务,也存在诸多限制条件——如某品牌明确“仅保价一次”,但在分钟级调价的节奏下,消费者难以精准判断最佳价保时机,价保政策沦为“纸面福利”。
【消费提醒】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晓曦建议,优先勾选平台“价保30天”服务;价保期内降价,系统应自动退差,拒不退差的,保留价保规则截图即可直接索赔。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晓曦)
李旻称,购买前仔细了解优惠机制和规则。如今各商家制定的“双11”优惠规则五花八门,平台也制定了各类满减规则、消费券使用规则,不少消费者会因未充分了解规则而出现买贵了的情况。因此,消费者在下单前要了解清楚促销规则,包括定金规则、满减规则、优惠券使用规则等,避免因不了解规则而陷入陷阱。
预警七:私域直播乱象泛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很多老年人在网上学习、沟通、购物、娱乐,但与此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设置的坑老陷阱也花样翻新、屡见不鲜。
如《人民日报》发布文章《老人沉迷直播间,“银发族”权益如何护》,分析了“银发族”在私域直播购物过程中的隐忧。剧本摆拍、卖惨诱导、AI造假、虚假人设等套路,在网购经验比较丰富的年轻人眼中漏洞百出,却让很多老年人深信不疑,沉迷其中。为了逃避监管,一些商家正在转向更加隐秘的私域电商直播领域。

【消费提醒】
曹磊表示,作为销售新业态,私域电商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问题也较为突出,尤其是在银发消费领域。传统电商监管体系尚未较好覆盖私域场景,导致一些商家利用“非公开空间”逃避责任,形成监管真空。
曹磊补充到,消费者要警惕引流套路:不贪免费礼品,不轻信陌生人邀请,谨慎加入封闭群聊; 辨别宣传真伪:核实专家身份,认清产品属性(食品/保健食品/药品),不信治病功效;理性应对营销:保持冷静,不被"限时秒杀"等话术裹挟,购买前多与家人商量。
预警八:定金不退的误区
部分商家在消费者申请退款时拒绝退还预付定金。在“双11”预售模式下,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如果错过尾款支付时间,定金将不予退还,是“双11”预售模式广为消费者所诟病的;如今,有部分商家以 “不退定金” 为由限制退货,例如消费者预付定金购买商品后,因尺寸不符等合理原因申请退货,商家却拒绝退还定金。
如刘女士预付100元定金购买家电,付尾款后因尺寸不符申请退货,商家以“定金不退”为由仅同意退还尾款。类似情况屡见不鲜。另一位消费者刘女士预付200元定金购买洗衣机,付尾款后因容量不符合家庭需求申请退货,同样遭遇了定金被扣的处境。
【消费提醒】
李晓曦律师提示,付定金前截图,若商家未用显著方式提示“不可退”,可主张条款无效。
李旻律师表示,消费者如果与商家沟通无果,可以向购物平台投诉,要求平台介入,提供商品照片、聊天记录、订单信息等相关证据,让平台协助处理。目前,淘宝等购物平台均有专门的客服团队和较为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
预警九:无正当理由延迟或取消发货
双11期间,部分商家超出承诺时间迟迟不发货,以“缺货”、“产能不足”等理由拖延或以“返厂检修”、“库存异常”等理由无限期延迟发货,或单方面取消订单。据报道,有消费者购买iPhone 17,页面承诺15天内发货,但超期4天后商家仍以“双11压力大、缺货”为由未发货。
【消费提醒】
曹磊表示,消费者可主张继续履行、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若平台承诺“迟发赔付”,可一并主张。
预警十:维权凭证不足
发生消费纠纷时,不少消费者因凭证不足而无法有效维权。如在伽师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西梅买卖合同纠纷中,原告帕某手持一份《西梅买卖合同》起诉,要求被告买某支付剩余的2万元货款。然而,法院审理后却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原因在于,帕某除了这份合同,无法提供送货单、收货单等关键证据,来证明自己确实已经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了供货义务。法院认为,他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买卖事实的发生和具体履行情况,构成了“证据不足”。
【消费提醒】
董毅智表示,维权成功的关键在于证据是否充分、完整。无论通过哪种渠道维权,核心交易证据、沟通与物流记录、商家主体信息都至关重要,请务必在购物和沟通环节中留意保存。

李晓曦补充到,具体来看,包括这几大方式:
一是平台投诉:通过电商平台官方投诉渠道,如淘宝的“专属投诉维权入口”,可快速提交证据并申请仲裁。
二是电诉宝、黑猫等投诉平台投诉:参与黑猫等投诉平台的双十一投诉活动,提交问题线索后可获得媒体曝光和平台跟进。
三是12315申诉:若平台投诉无果,可拨打12315申诉。
四是保留证据链:如交易快照、商品页面截图、聊天记录、开箱视频等,是维权成功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