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年前的中国文字被释读!!!
柳林溪遗址位于湖北秭归,上世纪60年代被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98-1999年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1000多个陶支座,其中232个刻划符号为追溯汉字源头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
根据2025年10月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冯时指出,柳林溪遗址的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确凿的文字证据:在出土的陶支座上的232个刻划符号中,已成功释读出 “朱、隈、爻、龍、五、田、文、八” 八个单字。这些字与后世甲骨文的写法一脉相承,例如“五”、“田”、“文”等字与甲骨文的写法基本相同,证明了它们是为后世所继承的、成熟的字。
系统的文明观念:特别是一件刻有八组“五田文”的陶支座,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空间观念和文明观(可能与五行、农耕、文化相关),文字被用于体系化的表达。
文明的连续性:这一发现将汉字的有物证历史提前了约3000年,为中华文明7000年绵延不断提供了关键的文字学证据,也凸显了三峡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性。
与其他文明文字系统对比:

实证“五千年文明”的关键拼图:
过去,国际学术界普遍以甲骨文(约3600年前)作为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起点,对夏朝及更早的“五千年文明史”持审慎态度。
柳林溪遗址7000年前的成体系文字,以确凿的物证将中华文明的可信史大大推前,为“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向前延伸近两千年的坚实依据,使“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和期待,变成了更为保守的表述。
改写文明起源图谱:
这一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的长江流域(三峡地区),已经存在具有完整文字体系和复杂思想的成熟文明。
它打破了“中原中心论”的旧有模式,揭示了中华文明自起源阶段就是“多元一体”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摇篮。
无可争议的“文化底气”:
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了更为源头性的地位。
改变世界文明史叙事:
长期以来,世界通史多以两河流域和古埃及为文明开端。柳林溪的发现意味着,国际学术界必须重新评估和书写早期文明的章节,中国不再是“后来的参与者”,而是与古埃及、两河流域并驾齐驱、甚至更早的文明源头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