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伟股份通过港交所聆讯,镍系和钴系产品连续五年全球出货量第一

500

据港交所10月31日披露,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00919.SZ)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截至10月31日收盘,中伟股份(300919.SZ)报46.04亿元,市值431.87亿元。

综合 | 招股书 公司公告  编辑 | Arti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500

中伟股份于2020年12月在创业板上市。深入推进公司“发展全球化”战略部署,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助力全球产业布局持续升维,是中伟股份计划赴港IPO,实现“A+H”两地上市的主要原因。

据招股书,中伟股份是一家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公司,主要从事于以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pCAM)为核心的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究及开发(研发)、生产及销售,以及新能源金属产品。

公司采用垂直一体化业务模式,能够提供全面的产品矩阵,包括镍系、钴系、磷系、钠系和其他创新新能源电池材料,以及新能源金属产品。

公司的新能源电池材料对广泛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消费电子以及具有更高电力需求并因此具有强大商业潜力的应用(如支持人工智能的消费电子设备、人形机器人及低空飞行器)的锂离子电池至关重要。

在锂离子电池用镍系和钴系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pCAM)方面,公司处于的全球领先地位。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出货量排名第一,就2024年的镍系pCAM及钴系pCAM而言分别占市场份额的20.3%及28.0%。就全部pCAM产品的销售价值而言,公司于2024年全球排名第一,占市场份额的21.8%。

目前,公司已在客户群、供应链和生产基地方面建立了全球影响力,推动了公司的增长和未来发展。于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以及截至2024年及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来自中国以外直接客户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3.7%、41.1%、44.5%、45.4%及50.6%,公司产品在全球获高度认可。

在供应上,公司已建立一条全球供应链,能够获取优质和具成本效益的资源,包括镍、磷和锂资源,使公司能够持续获得稳定且成本效益高的塬材料供应,从而增强业务韧性。

截至2025年 6月30日,公司在中国设有四个生产基地,在印尼设有三个生产基地、在摩洛哥设有一个生产基地以及分别在印尼及韩国正规划一个生产基地。

500

财务方面,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6个月,中伟股份收入分别约为303.44亿元、342.73亿元、402.23亿元、213.23亿元人民币;同期,公司年度利润约为15.39亿元、21亿元、17.88亿元、7.06亿元人民币。

10月29日,中伟股份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当期业绩呈现“营收稳步增长、利润相对稳定”特征,叠加三元前驱体出货显著回暖、金属镍业务持续放量,核心业务韧性凸显;同时H股上市工作完成关键节点,为全球化战略落地与新技术布局筑牢资本根基。

从财报数据来看,2025年第三季度,中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19.75亿元,同比增幅达18.84%;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3.71亿元,同比仅微降0.97%,核心盈利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三元前驱体作为支柱业务,三季度表现尤为亮眼,出货量预计约5.5万吨,同比增长17%、环比增长近10%,海外客户需求回暖成为关键推力;与此同时,四氧化三钴、磷酸铁等产品出货量同步提升,材料规模持续扩大,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凸显公司在新能源材料产业链中的综合竞争优势。

据市场测算,2025年前三季度中伟股份镍自供量近6.8万吨,项目爬坡进展顺利;展望全年,随着产能持续释放,镍自供量有望达到9-10万吨,将进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提升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钴系业务方面,在消费电子需求回暖带动下,三季度四氧化三钴出货量预计超0.9万吨,同比增长超30%。

磷系材料则在动力与储能电池需求驱动下快速减亏,三季度磷酸铁出货量预计4.3万吨,后续随着产能利用率提升,且磷系材料涨价预期之下,公司磷系材料明年有望盈利能力逐步提升。

在技术布局层面,固态电池材料领域,中伟股份已与行业领先电池企业合作开发高镍三元前驱体,目前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钠电池材料领域,与头部电池及正极企业达成合作,共同推进层状氧化物材料研发,拓宽新能源材料应用场景;钴系材料则向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场景延伸,探索业务增长新曲线;此外,公司开发的压实密度2.6g/cm³磷酸铁锂材料正在接受客户验证,若通过验证将进一步提升磷系业务竞争力。

本次中伟股份香港IPO募资金额拟作下列用途:将用于扩大生产及供应链能力;用作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及数字化推进;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