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迎强监管时代,税务合规成必答题

双十一的热潮又一次席卷全网,直播间热闹的叫卖声、付款成功的提示音交织成电商行业年度交响乐。

然而,一则税务查处的新闻刺破了双十一的热闹:千万粉丝网红“小影夫妇”因偷逃税被查补税、罚款超2300万元。

500

偷税漏税是电商光鲜亮丽背后的见不得光的部分,不少主播、商家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赚着“隐秘财富”。

不过,伴随行业野蛮生长的乱象即将终结。《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国务院令第810号)迎来首轮落地节点: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和抖音、快手等新兴直播电商平台须在2025年10月31日前完成首轮涉税信息报送。

这意味着平台内经营者的交易数据将全面透明、可追溯,“刷单即合理、私账即安全”的野蛮生长时代彻底落幕。

| 万亿级市场的税务黑洞 |

中国的直播电商已经从最初的卖货实验,演变成万亿元级别的数字经济新业态,头部主播一场直播销售额破亿元屡见不鲜。

《2025直播电商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4年直播电商商品交易总额(GMV)超4.5万亿元,占网络零售额近三分之一,贡献了电子商务增量的80%。

如此庞大的交易规模背后,却隐藏着长期、系统的税务黑洞,偷税漏税不再是偶发的个案,而是行业的顽疾。

究其根源在于,直播电商的交易都在网上进行,资金、货物、发票这“三流”很难完全对得上,这就给想逃税的人留下了可乘之机。

其中最常见的偷逃税手法有三种:刷单造虚假繁荣、拆分成多个账户避税、用私人账户走账转移利润,覆盖了从中小商家到头部主播的各个群体。

先说说最普遍的刷单造假。在电商平台“流量为王”的规则下,部分商家为提升店铺排名、吸引消费者,不惜通过刷单,制造出生意火爆的假象。

除此之外,商家还有一个目的便是通过“未开票收入”的名义隐匿真实销售额,从而逃避纳税义务。

这种操作在中小电商商家中尤为常见,他们一边靠刷单营造爆单假象吸引顾客,一边把真实收入藏在虚假数据背后,让税务监管很难抓准。

对于收入规模较大的主播或商家而言,分拆收入是他们常用的避税手段。

简单说就是注册好几个个体户或小公司,把本该算在一个主体下的收入,拆成好几份分到不同账户里。这样一来,就能利用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少交不少税。

除了开头提到的“小影夫妇”外,主播余洋也是典型代表。四川税务局调查发现,余洋控制的6家个体户仅申报开票收入390万元,隐匿了约3.01亿元的实际收入,少缴税费累计超800万元。

还有更隐蔽的体外循环。它的操作手法是买卖都不走公司的对公账户,全用私人账户收钱付钱。这样一来,税务部门查公司账户根本查不到异常,他们就能偷偷转移利润、逃避交税。要想查清这种情况,往往得调出私人账户的流水才行。

以田小龙的案例为例,税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其经营的电商业务在平台上的销售额与他个人银行账户的流水存在巨大差距,平台显示的销售额远高于其对公账户及申报的收入。

最终,税务部门通过依法调取其多个私人银行账户的流水记录,才揭开了真相:田小龙将大量销售款项通过买家私对私转账的方式直接转入个人账户,完全脱离了对公账户的监管,实现了销售收入的体外循环,以此逃避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这些套路在头部主播身上表现得更突出,薇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2021年底,杭州税务局对网络主播薇娅(黄薇)作出税务行政处罚,认定其在2019-2020年期间通过转换收入性质、隐匿收入等方式偷逃税款约6.43亿元,合计追缴税款并加收滞纳金、罚款共计13.41亿元。

500

▲ 注:图片源于小红书截图

具体来看,她的操作手法涵盖了前述多种套路:一方面,她成立了多家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把自己直播带货赚的佣金、坑位费等劳务报酬,假装成企业经营收入,这样就能用更低的税率交税。

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档税率为45%,而企业所得税税率通常为25%,对于小微企业等还可以使用税收优惠,综合税率更低。

另一方面,她还隐藏了部分真实收入,不按规定申报纳税。

500

▲ 注:图片源于国家税务总局

也正因如此,她最终被追缴和处罚的金额才会高达13亿多。

而且这并不是个例,在薇娅前后,还有不少头部、中腰部主播陆续被查出偷税漏税,涉案金额从几千万到几亿不等。

据税务部门披露,从2021年开始,已经查处了360多起直播电商偷税案件,累计追补税款超过30亿元,这些案件既涉及头部主播,也包括中小商家。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直播电商行业的偷税漏税问题,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长期存在的普遍顽疾。

| 平台不报税?后果很严重 |

不过,随着电商行业税务监管的不断收紧,曾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平台涉税申报时代正式落幕。

2025年6月,国务院发布《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国务院令第810号),这一规定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电商涉税新规”。

500

▲ 注:图片源于国家税务总局

从10月31日首轮报送截止日开始,电商行业的监管格局被彻底改变,平台再也不能置身事外,若不按规定报税,等待它们的将是一系列严厉后果。

这份新规的覆盖范围远超以往,几乎涵盖了所有电商交易场景。

无论是大家熟悉的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平台,还是为商家提供网络经营场所、帮忙撮合交易的各类平台,只要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都被纳入“报送主体”名单。

这意味着,小到微信生态里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大到全国性的电商巨头,都得按季度上报平台内商家和从业者的关键信息,一个都跑不掉。

那么平台具体要报什么?

核心信息分四大类:自身的经营资质信息、平台内每个商家、主播的身份信息,以及他们的收入明细,包括销售额总额、退款金额、实际到账净额,还有交易订单数量。如果是境外平台,还得额外报送特殊的跨境交易信息。

不过也有免报的例外:像外卖配送员、家政服务人员这类提供便民劳务的从业者,只要收入没超过免税额度,就不用纳入报送范围,这也给基层服务者留足了政策空间。

最让平台紧张的,是新规里明确的法律责任。以前不少平台觉得“报不报税是商家的事”,对涉税信息报送不上心,但现在不行了。

如果平台没按时报、瞒报漏报,或者干脆拒绝报送,税务机关先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直接罚款;要是情节严重,比如故意隐瞒大量高收入商家信息,还会被责令停业整顿。

对于靠流量和交易佣金盈利的平台来说,停业整顿几乎等于“断粮”,没人敢冒这个险。

从监管逻辑来看,新规的出台其实是把电商税务监管从商家被动申报推向了数据穿透监管,依靠三大机制重构行业生态。

首先是信息归集,以前商家靠做阴阳账簿和阴阳合同,一边给平台报高销售额冲排名,一边给税务报低销售额逃税,现在税务机关能直接调取平台的原始交易数据,账本再怎么做手脚都没用,数据一比对就能发现问题。

其次是联合惩戒,以前商家偷税被查,顶多是补税罚款,现在平台要配合税务部门行动。

一旦发现商家违规,平台得限制它提现、下架商品,税务部门则把商家纳入信用黑名单,以后贷款、开新店都会受影响,真正实现“一处违法、全网受限”。

最后是成本倒逼,这对小平台影响尤其大。

像一些靠微信群、朋友圈做交易的小型私域流量平台,本身技术能力弱,没办法搭建合规的信息报送系统,为了避免违规罚款,可能只能选择退出市场。

而淘宝、京东这些头部平台,早就通过API接口实现了交易数据与税务系统的自动对接,新规反而让它们的合规优势更明显,行业集中度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对电商行业来说,这份新规不是“一阵风”的监管,而是长期合规的起点。

平台作为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核心枢纽,再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只有认真履行涉税信息报送义务,才能避免陷入罚款、停业的困境,而整个电商行业也将走向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 商家迎来合规红利 |

如今,无论是年销百万的中小商家,还是营收过亿的头部品牌,都站在了“合规”的十字路口。

有人因无法承受税负成本黯然离场,有人抓住合规机遇迎来新生,整个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大考。

首先是行业格局的剧烈洗牌,不同模式的商家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对无货源电商和个人代购这类低成本运作的群体来说,税务合规无疑是致命一击。

以往,无货源商家靠着“上家发货、自己赚差价”的模式,无需囤货、不用建仓库,甚至连对公账户都没有,通过个人收款码走流水,隐匿收入逃避缴税;个人代购则靠着人肉带货、朋友圈接单,以自用为借口规避关税和增值税。

500

▲ 注:图片源于小红书截图

但现在,税务部门能通过平台数据、银行流水精准锁定真实收入,这类商家的税负成本一下子涨了起来。

与这些离场者形成对比的,是合规服务商的生意火爆。以前商家对财税问题能省则省,现在却主动找专业机构帮忙。

除了财税代理,电子发票企业也迎来爆发期,不少商家为了避免发票遗漏的风险,直接将平台订单与电子发票系统打通,实现交易完成即开发票。

甚至还催生出一批电商合规咨询机构,专门帮商家梳理交易流程、排查税务风险,这类机构的服务费虽然不低,但仍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头部商家则借着这场合规浪潮,加速品牌化转型。以前有些头部商家虽然销量高,但存在个体户经营、商标不规范等问题,现在纷纷注册公司、申请设计保护等。

对所有留下的商家来说,现在的核心共识是:合规纳税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做好的必答题,而做好这道题,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摆在首位的自然是完善财务体系,这是合规的基础。

以前很多商家公私不分,用个人微信、支付宝收款,甚至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账目一团乱麻。

现在必须建立对公账户,所有经营收入都要走对公流水,不能再用个人收款码走流水。这一曾经电商圈的常规操作,现在成了致命漏洞,一旦被查,不仅要补税罚款,还可能被列入信用黑名单。

近日,有不少商家都收到了税务局提示合规纳税的短信,基本内容是提醒商家第三季度自行申报的增值税收入小于互联网平台保送的数据,责令其限期改正,否则有可能产生滞纳金。

500

▲ 注:图片源于网络

淘宝、抖音甚至美团、携程的商家都有收到相关短信。

其次是合理税务筹划,但前提是不踩红线。很多商家以前把偷税漏税错误当成税务筹划,现在则要学会利用合法的税收优惠政策。

比如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不超过10万可以免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按5%缴纳企业所得税,还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如果商家研发了自己的小程序、APP,研发投入可以按200%在税前扣除。

这些合法的筹划方式,既降低了税负,又不用担心被查,成了商家的新选择。

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会使得实际税负率截然不同,进而影响收益。可以预见,税务能力逐渐将成为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最后是善用技术工具,用科技帮自己少犯错。以前很多商家靠人工记账、手动填报税务数据,很容易出现漏报、错报的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用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把平台订单、库存、财务数据打通,自动同步销售额、成本、费用等信息,生成税务报表。

500

▲ 注:图片源于中国税务报

对电商商家来说,这场生存大考虽然残酷,但也让行业告别了野蛮生长的时代。

毕竟,靠偷税漏税赚来的快钱不长久,只有合法经营、诚信纳税,才能真正筑牢生意的根基。

| 结语 |

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必答题。从“税务黑洞”到“强监管时代”,电商行业正经历一次制度性的洗牌。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的实施,使得平台与税务部门的信息壁垒被打通,税务稽查的精准度和频次将大幅提升。

对平台而言,合规是保持业务持续运营的底线;对商家而言,合规是赢得公平竞争、降低成本、提升品牌信誉的关键。

在这场合规变局中,主动披露、精准对账、完善票据、强化内控将成为电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法则。只有把合规纳入日常经营的血液,才能在万亿元的市场红海中稳健航行,抓住政策红利,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

正如各税务机关强调的:“合规成本不是负担,而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入场券。”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