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这才是亦舒女郎该有的样子

做人最要紧的是姿态好看?
作者|冼豆豆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亦舒女郎们最近很红,前不久网传亦舒又一小说《独身女人》改编的国产剧《爱情没有神话》即将开播,趁此机会,聊聊师太的前半生,为何她笔下的都市女郎经久不衰。

亦舒小说在20世纪80-90年代曾是许多都市白领的精神读物和人生指南,她笔下的女子,爱穿开司米毛衣、白衬衫、西装裤,脸上妆容精致,早早就认识了香奈儿等高奢品牌,见过大世面,也跌落过低谷,却始终坚持一个做人原则——姿态要好看。
跨越半个世纪,亦舒小说近年来屡屡被改编成国产剧,但剧中的角色和亦舒女郎的内核似乎相去甚远,这些从上世纪的书里考古出来的“独立女性指南”,究竟还剩下多少真谛?
01
《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的逆袭被质疑靠的是闺蜜男友。
《流金岁月》中,朱锁锁的“独立”总是伴随着华服与美黑霸总。
《玫瑰的故事》里,黄亦玫的美貌与才华似乎总能轻易打开所有大门。

这些打着亦舒旗号的女郎们,在当下社媒平台引发着诸多争议。为什么我们期待着亦舒女郎,却又对她们的当代形象感到些许失落?
亦舒女郎最常被提起的,是那份“姿态要好看”的体面。但体面在今天的改编国产剧中,常常被简化为消费主义的精致外壳。
原著中,亦舒女郎的白衬衫卡其裤,是历经世事后选择的简约。而荧幕上,却成了名牌加身的肤浅消费主义。
《流金岁月》中倪妮饰演的朱锁锁,经常穿着展现好身材的贴身牛仔裤、短小上衣,一身行头价值不菲,这样的打扮放在千金小姐身上无可厚非。然而,朱锁锁穿着这些衣服时,其职业身份是房产销售,这样的打扮,出去见客户谈项目,难免轻浮了些,与其说是职场白领,不如说是时尚博主。

这种外貌与身份错位的打扮,在国产剧的亦舒女郎身上比比皆是。
《我的前半生》中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早期尚未离婚的贵妇打扮也曾引发吐槽,鲜绿色、大红色等饱和度超高的单品通通披上身,稍微看多一点亦舒小说的读者都会懂得,这绝不会是她笔下的女主会看上的穿搭。

亦舒女郎们的Sense,要好看,也要懂分寸,她们喜欢饱和度低的颜色,最好能不经意透出贵气,就是时下流行的“老钱风”。
国产剧中,最符合原著精神内核的还得是《我的前半生》袁泉饰演的唐晶,袁泉身上自带知识分子气质,穿上笔挺的西装、羊绒羊毛大衣,耳朵上一颗亮晶晶的耳钉,始终有一份认清人情世故后的倔强感,这才是读者心目中的亦舒女郎。

亦舒有一个相对冷门的短篇《这双手虽然小》,女主是一名怀有新闻理想的记者彭嘉扬,小说里有很多更加犀利的金句——
“这双手虽小,但属于我,不属于你。”

“这是人类至大的弱点,神鬼怕恶人,柿子拣轻的捏,因此做人一定要坚守立场,永不退让。”
“不论从事何种行业,都先得学会做一只狐狸。 ”
这些金句,在当下听来更加掷地有声。
如果袁泉再演亦舒女郎,《这双手虽然小》的女主或许也适合她。
02
说到底,国产剧改编亦舒总是失败或引发吐槽的原因是——只看到了亦舒的皮。
就如同朱锁锁身份错位的打扮一样,这些编剧主创们甚至不了解亦舒口中的“姿态要好看”是什么意思。

因为只懂其表不懂其里,让亦舒真正的精神独立难以具象化,就用物质堆砌来替代。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用高奢单品包装的“独立女性样本”,却难觅那份“失恋事小,失业事大”的清醒。
更讽刺的是,原著中亦舒女郎对物质的矛盾态度——既享受又警惕。在改编中往往只剩下享受。姿态好看的体面,从内在修养,变成虚浮的外在穿搭。
当然,20世纪的亦舒小说,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亦舒女郎的独立性,在当代语境下,也显出了落后的一面。
《我的前半生》电视剧中,罗子君从全职太太到职场女性的转变,被观众调侃为“全靠霸总相助”,到后期更是离谱到抢闺蜜男友,亦舒女郎的形象全然崩塌。

《流金岁月》剧里,蒋南孙一家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朱锁锁升职加薪全靠开挂。落魄千金欠了巨债依然能住大 house,去国外度假,悠然喝着小酒诉苦水。

这背后的残酷现实是,个人奋斗的神话,在现实社会的结构性不平等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亦舒创作巅峰期的香港,社会流动性较高,个人能力确实能打开许多大门,上升通道明朗,普通人靠努力工作实现阶级跃升完全没问题。
但今天的世界,阶层固化加剧,一个中年离异女性想要逆袭,一个学历不高的年轻女生要撬开豪门,远非“努力”二字所能概括。
改编剧集不愿(或许也不能)展现这种现实残酷,于是安排了无数巧合与贵人。这种对现实的美化,其实是对亦舒精神的背离。
真正的亦舒女郎,是明知前路艰难也要孤身走暗巷,而不是总在关键时刻就祈祷有人伸出援手的侥幸。
03
亦舒女郎对待感情的态度,也是她们最动人的部分,既要爱,又不要失去自我。
但在影视改编中,这种微妙平衡常常被打破。
《玫瑰的故事》原著中,黄亦玫的几段感情展现了一个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爱的理解。
她从初恋的全情投入到懂得保留,从为爱痴狂到收放自如,这个成长过程才是重点。但电视剧更热衷于渲染感情的戏剧性,让每一次分手与重逢都充满狗血。

国产剧改编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既要标榜女性独立,又离不开爱情叙事,而且这份爱情常常成为她们事业上平步青云的机会和踏板,这个我们在“伪大女主”的文章里有提过。
当然,靠男人靠老公并没有错。可是,所谓的“亦舒女郎”在职场上雷厉风行,在感情中却依然需要被拯救,我们很难将这二者合并在一个人身上。毕竟你很难说服观众相信——邓文迪是一个恋爱脑,穿Prada的女王也会为爱情落泪到天明。

这种分裂的形象,也是很多人的困惑。“女性到底该如何平衡事业与感情”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说倦了。独立是否意味着不需要爱情?亦舒其实给过答案:“我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但国内的改编剧,却试图让女主角两者兼得,既要又要,还不能显得贪心。
亦舒女郎对贫穷的恐惧,有时会演变为对底层的不屑。她们崇尚的“体面”,在某些时刻却成了划分阶层的工具。
比如剧集《流金岁月》把小镇青年塑造成贪婪小人,这种慕强心态,与当下强调平等、关注弱势群体的价值观有所出入。亦舒原著可能有这层意思但不多,改编剧却把这份拜高踩低放大,让普通人从中看到了一种富人的优越感以及对底层的恶意。

我们不该把亦舒女郎当作完美的榜样,而是将她们看作特定时代背景下女性的一种模样。她们过去的努力与挣扎,妥协与坚持,都是真的,某些思想在当下有所滞后,也是真的。
亦舒女郎的清醒,需要重新诠释,体面不是物质堆砌,自强不是慕强凌弱。亦舒女郎的价值,或许在于她们始终提醒我们:先谋生,再谋爱;先有自我,再有其他,这个顺序,永远不要颠倒。



四味毒叔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