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 面具下的营销玩家:评项立刚《感谢央视为中国创业者背书》
残障群体沦为项立刚“营销玩家”的工具
项立刚评论刺眼的矛盾,莫过于他对残障群体那如同 “变色龙” 般的待遇。当残障人士是 “自己的母亲” 时,他瞬间切换成满分 “孝子” 模式。他声情并茂地强调听障是 “刚需”,痛斥国外品牌的 “价格垄断” 如同 “吸血鬼”,将国产助听器的降价解读为 “拯救民生的福音”。甚至当何祚庥评价 “不如外国产品好” 时,他立刻露出 “失望与无奈” 的神情,暗指这种评价是对国产创新的 “打击”。此时的他,深谙弱势群体的困境,懂得用 “普通用户” 的身份引发大众共鸣,将商业产品与 “孝心”“民生” 紧紧捆绑,把自己塑造成守护国产、关爱家人的标杆。
可当残障人士换成郑智化时,面对郑智化反映的机场无障碍服务缺失、连滚带爬的窘境,他全然无视残障人士出行的实际困难,无视郑智化对无障碍设施的 “刚需”,反而将其打为 “不知感恩” 的 “台湾异己分子”,用冰冷的政治标签掩盖残障群体的真实诉求。
在项立刚眼中,残障群体的权益是否值得维护,关键看能否成为他表演 “爱国” 的道具。有用时,他们是 “需要同情的普通人”,是他博取好感、推销产品的工具;无用时,他们便成了 “索取特权的异己者”,是他进行人身攻击的靶子。这种对残障群体尊严的工具化利用,是对弱势群体的极大不尊重。
被扭曲的助听器市场真相
在谈论助听器市场时,项立刚的言论存在诸多不实之处。他夸大外资品牌的垄断程度,声称国内助听器市场被外资牢牢把控,本土品牌难以出头。可现实是,如今的国内助听器市场已非外资品牌的天下,本土品牌强势崛起,竞争激烈。像科大讯飞、未来客等品牌不断创新,取得亮眼成绩;可孚医疗这类家用医疗器械巨头,也将助听器纳入核心业务,凭借广泛的销售网络和深厚技术积累,占据重要地位。
截至 2024 年,中国注册的助听器生产企业超 800 家,本土品牌市占率35%以上。这一数据表明,所谓的 “外国品牌高价垄断” 只是项立刚进行 “爱国营销” 的话术,与真实市场情况严重不符。
项立刚还吹嘘 “手机配套调音” 和 “远程听力图写入” 是创新功能。实际上,“手机配套调音” 早在 2018 年就已经实现;“远程听力图写入” 也并非新功能,在行业内早已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项立刚对低价助听器市场乱象选择沉默,对质量隐患避而不谈,他一味鼓吹 “国产便宜好用”,却对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
大量低价产品如同粗制滥造的 “声音放大器”,仅能将声音生硬放大,完全不具备环境噪音过滤功能,导致人声与噪音在耳道内 “混战”,用户往往陷入 “听得到却听不清” 的困境;
部分劣质产品因缺乏核心的降噪技术,长期使用会对用户本就脆弱的残余听力造成二次伤害,让用户一步步陷入 “越用越聋” 的深渊;
还有些产品因工业设计粗糙不堪,佩戴时如同将异物强行塞入耳道,不仅压迫耳道引发疼痛,更会加剧用户的精神疲劳,让听声变成一种折磨。
作为一位宣称母亲需要助听器的 “孝子”,项立刚自称 “几年前想给母亲买助听器,偶尔在网上搜,就搜到这款助听器,给母亲买了”。
要知道,他可是标榜自己为 “材料专家、化学专家、人工智能专家” 的 “全能人才”,是电子、通信等行业的专家,站得高看得远,对行业了如指掌,十分专业。
但为母亲挑选关乎听力健康的重要设备,竟如此草率粗疏,既没有进行市场调研,至少对比几个品牌吧?更没有用他的行业专家身份地位,调动专业手段进行技术评测,仅凭 “偶尔一搜” 就定下产品。
这样的 “草率粗疏”,哪里有半分 “孝子” 的模样?若说他真的不懂,那所谓的 “专家” 身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笑话;要么他就是为了“爱国营销”刻意欺骗,编造故事。
“全能专家” 的“空气净化器”生意
项立刚的评论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营销逻辑:用 “权威背书” 替代 “品质论证”,用 “民族大义” 掩盖 “商业算计”。他直言自己 “非常高兴” 的原因,是挚听助听器 “被央视报道了”。这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绝非偶然,他深知,自己的目标受众最吃 “权威认证” 这一套 —— 就像那些盲目相信 “央视唯一认可胶原蛋白肽”“央视 315 推荐十大品牌” 之类的消费者一样,只要贴上 “央视点赞” 的标签,产品便仿佛自带了 “金字招牌”,有了 “可信光环”。他正是利用这种大众对权威的信任,逃避对产品品质和价值的实质论证。
就算央视点赞了挚听助听器,也和项立刚的空气净化器生意也没什么关系。
实际上,空气净化器市场也是乱象丛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宣传屡见不鲜 。一些商家为了逐利,不惜夸大产品功效,伪造检测报告,以次充好。
即使”真实“的检测报告,许多数据往往是在实验室的完美条件下得出的,在现实生活的多变环境中,很难达到所宣传的净化效果。
就拿去除甲醛来说,甲醛的释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空气净化器只能净化已经释放到空气中的游离甲醛,对于隐藏在家具、板材内部源源不断释放的甲醛,它却无能为力,无法直接作用于家具、板材内部的甲醛源头。
所谓的 “AI 智能净化”“人工智能”之类,不过是通过算法调节风量,并没有实质性的技术突破,只是一个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噱头。
HEPA过滤只能拦截悬浮颗粒,并不能主动去除甲醛等气态污染物。
空气净化器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当滤网达到饱和状态后,如果没有及时更换,不仅无法继续吸附污染物,还可能成为污染源,释放出之前吸附的有害物质,导致室内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 。部分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的空气净化器,活性炭饱和后,在温度升高等条件下,甲醛等污染物会重新释放到空气中;而静电吸附式空气净化器在工作时,还可能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过高会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和损伤。
有些净化器宣称能同时高效去除甲醛、PM2.5、TVOC 等多种污染物,但滤网空间有限,兼顾多种功能往往导致每种功能的效果都不佳。
真正的专业领域,解决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根本方案,是新风系统通过空气置换,将室外新鲜空气过滤后引入室内,排出污浊空气,现在的新风系统可以象挂式空调那样单独安装,并不复杂也不昂贵;而要从源头杜绝甲醛污染,则需要依靠装配式装修等干法作业,减少现场湿作业,以及采用环保成品家具,采用环保建材等,从根源上降低乃至杜绝甲醛、TVOC等污染物释放。
相比之下,空气净化器这类产品,就如同 “脑白金” 一般,被许多行业专家称作非必需的 “智商税” 产品。脑白金中的褪黑素,你说它完全没用也不尽然,但有效的受众群体极小,且性价比极低,根本不值那个价,更没有脑白金所夸大所延伸的那些功效。空气净化器亦是如此,看似功能强大,实则不过是商家利用消费者焦虑心理推销的 “安慰品”。
一个宣称横跨 “材料、化学、人工智能” 三大领域的 “全能专家”,拿出的核心产品却是最典型的‘焦虑经济’象征——空气净化器,何其讽刺!
恐怕令项立刚尴尬的是,他的空气净化器无论有多少材料,化学,智能技术。。。他的空气净化器卖得越好,反而越说明中国在空气质量改善、装修市场规范等方面存在不足。
若有一天,中国的雾霾问题彻底解决,空气质量彻底改善,装修市场十分规范,那他的 “高科技产品” 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他的生意也将陷入绝境。如此看来,他口中的 “领先世界”,更多是建立在问题之上的 “虚假繁荣”。
“症能量” 的终结与反思
项立刚的种种言行,无疑是 “症能量” 的典型体现。所谓‘症能量’,即把伪善包装成正义,把营销伪装成爱国的情绪操控术。他打着 “爱国” 的旗号,利用公众的爱国热情和对权威的信任,为自己的商业利益服务。种种行径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对市场秩序和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类似项立刚这样的 “症能量” 现象并非个例。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利用舆论来操纵公众情绪,他们的行为不仅干扰了公众对事实的判断,也破坏了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
因此,公众需要保持理性和清醒的头脑,不被这类 “症能量” 所误导。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不盲目跟从,不被情绪左右。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学会识别虚假信息和不良营销手段,避免成为 “症能量” 的受害者。
对于市场而言,需要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各类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督力度,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真实、准确的产品信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 “症能量” 产品在市场上泛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舆论层面,媒体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传播真实、客观的信息,抵制 “症能量”。要坚守职业道德,对各类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不传播没有根据的谣言和虚假宣传;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净化舆论环境,让真实和理性的声音占据主导,让 “症能量” 无处遁形,最终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市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