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越火,亿纬锂能越愁?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当亿纬锂能交出2025年上半年储能电池营收102.98亿元、同比增长32.47%的“成绩单”时,资本市场却报以谨慎态度,股价在一周内震荡下跌逾5.13%。这种“数据亮眼、市场冷淡”的反差,折射出投资者对亿纬锂能长期竞争力的深层疑虑。

500

几乎同一时间,宁德时代宣布其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突破50GWh,比亚迪则凭借刀片电池技术拿下欧洲某国最大储能项目订单。而储能新势力海辰储能和远景动力则通过价格战和技术迭代,在细分市场快速蚕食份额。国际战场上,LG新能源与松下联手开发固态电池,进一步拉高行业门槛。亿纬锂能看似高歌猛进的背后,实则面临“前有巨头堵截、后有新秀追击”的严峻局面。

更值得玩味的是,2025年工信部明确提出“遏制低端产能重复建设”,政策风向直指二三线电池企业的扩产冲动。这一导向,恰恰击中了亿纬锂能的软肋;其近年来依赖资本开支驱动的规模扩张,正面临产能过剩与资金链紧绷的双重风险。

基本盘稳固,但天花板可见

亿纬锂能的2025年半年报,既展示了其作为国内一线电池厂商的稳固地位,也暴露了其盈利能力和业务结构上的挑战。好的一面是,营收大盘在持续增长,特别是储能赛道,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和国内强制配储政策,市场需求持续爆发。公司凭借其在磷酸铁锂技术上的长期积累和敏锐的产能布局,成功抓住了这波风口,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已攀升至37%,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增长曲线”。

然而,光鲜的营收数字背后,是难以掩饰的利润焦虑。 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承压明显。这背后是行业性的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尽管亿纬锂能凭借其技术口碑和产品一致性,在乘用车领域稳住了如宝马、戴姆勒等高端客户,并在商用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面对宁德时代在品牌、技术和规模上的全面压制,以及比亚迪自产自销的垂直整合模式,亿纬锂能在动力电池市场的定价权和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

更关键的结构性风险在于,公司的业务增长对储能业务的依赖度正在快速加深。虽然储能带来了可观的营收增量,但该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动力电池。海辰储能、远景动力等专业储能电池厂商,凭借极致成本控制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快速崛起;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亦将储能视为战略要地,大举投入。储能业务的毛利率普遍低于动力电池,亿纬锂能能否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守住并提升该业务的盈利水平,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成长质量。

从长远来看,公司利润仍然非常依赖制造端的“硬利润”。 但随着上游锂价波动加剧、中游制造环节产能过剩成为常态,单纯的电池制造和销售业务的利润稳定性和成长性都面临长期挑战。尽管亿纬锂能几年前就提出“动力+储能”双轮驱动战略,并向上游延伸布局锂资源,但到目前为止,其在产业链一体化程度、全球品牌影响力以及终端生态构建(如换电、储能系统集成)方面,与头部企业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整体还处在“追赶者”的位置,尚未形成难以撼动的核心护城河。

对手环伺,各显神通

在全球动力电池与储能这个技术与资本双密集的竞技场,亿纬锂能面对的对手不仅强大,而且战略路径迥异,它们正从不同维度重塑着行业的竞争格局。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绝对王者,其护城河深不可测:一是强大的研发投入与技术专利壁垒,二是对全球顶级车企客户的深度绑定。宁德时代的强大,在于它不仅能持续推出麒麟电池、神行超充电池等引领行业的技术产品,更通过合资建厂、长协订单等方式,与宝马、特斯拉、奔驰等主流车企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既守住了技术高地,又在钠离子电池、凝聚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上进行前瞻卡位,其市场地位在可见的未来仍难以撼动。

比亚迪走的是另一条路,凭借“整车厂+电池厂”的垂直整合模式自成体系。 弗迪电池依托比亚迪整车业务的巨大需求,实现了极致的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其刀片电池的结构创新,不仅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上找到了平衡点,更成为了其强大的品牌标签。在实现自供之余,比亚迪电池正加速外供,从一汽、丰田到特斯拉,其外部客户名单不断延长,对独立电池厂商的生存空间形成了直接挤压。

在储能领域,竞争逻辑则更为复杂。 海辰储能等新锐势力,没有历史包袱,专注于储能电芯的极致制造与成本优化,以“价格屠夫”的姿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远景动力则背靠远景科技集团,打出“零碳”王牌,凭借“风电+储能”的协同优势和EnOS智能物联网平台,为全球客户提供端到端的零碳解决方案,在高端储能市场建立了独特定位。

回过头来看亿纬锂能,战略定位就显得有些模糊和摇摆。在动力领域,它试图对标宁德时代的技术高度,却又难以摆脱“第二供应商”的角色;在储能领域,它虽有先发优势和技术底蕴,但面对专业化对手的成本攻势和生态化对手的系统解决方案,其“电池供应商”的单一角色正面临严峻挑战。

百亿之后,路在何方?

要突破百亿瓶颈,实现从“黑马”到“巨头”的质变,亿纬锂能必须在以下几个关键方向做出艰难而坚定的选择:

首先,必须全力破解“储能依赖症”,加速动力电池与其他业务的振兴。 当前储能业务一骑绝尘,而动力电池业务虽有所回暖,但面对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压制,仍未能跻身绝对第一梯队。亿纬锂能需要在其有积累的商用车、专用车领域继续深耕,并寻求在4680大圆柱电池等差异化技术路线上实现突破,争取在高端乘用车市场绑定一家或几家有分量的整车厂商,打破动力电池的增长僵局。同时,绝不能忽视锂原电池、消费类电池等基本盘,这些业务现金流稳定,是公司应对周期的“压舱石”。

500

其次,在技术路线上要实现“前瞻布局”与“成本控制”的双轮驱动。 一方面,需持续加码钠离子电池、半固态/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的研发,这是应对未来技术颠覆性风险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必须在制造端极致降本,通过工艺创新、生产自动化、供应链精益管理,缩小与龙头在制造成本上的差距。特别是在储能领域,“每Wh成本”是核心竞争力,亿纬锂能必须在保证安全与循环寿命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做到行业顶尖水平。

此外,市场策略上必须实现“国内国际”并重,且在国际化上要更有魄力。 国内市场竞争已成血海,利润微薄。亿纬锂能应借助已在欧洲、北美等地区建立的桥头堡,全力推进海外储能市场的本土化运营。这包括建设海外工厂、取得当地认证、与海外大型能源集团或集成商建立深度合作。国际化不仅是分散风险的需要,更是提升品牌价值、获取更高利润的必经之路。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品牌与商业模式的升级。 亿纬锂能需要从一家“电池制造商”向“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可以学习远景动力的“EnOS”能源物联网平台思路,探索将电池硬件与能源管理软件、智慧运维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价值。这不仅能提升客户粘性,更能开辟新的利润来源,摆脱单纯卖电芯的“搬砖”模式。

结语: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黄金十年中,亿纬锂能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执行力,从一家小型电池厂成长为全球储能黑马。然而,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单点突破的闪电战,而是技术、资本、生态的持久战。营收高,未必代表盈利能力强;产能大,也不等于供应链安全。

如果亿纬锂能能够将技术扎根于材料体系创新,将资本聚焦于核心产能效能提升,将战略坚定于细分市场深度运营,它仍有希望在全球电池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如果继续在技术路线、市场定位、资源分配上摇摆不定,则很可能在行业洗牌中沦为“规模大而竞争力弱”的二线玩家。

进入新能源下半场,亿纬锂能需要回答的,已不仅是“如何增长”,更是“如何有质量、可持续、抗周期地增长”。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