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创立,全美外卖霸主,DoorDash的另类崛起之路
导语:从斯坦福宿舍一路走向纳斯达克之巅,DoorDash凭借对美国社会结构的敏锐洞察,发展成为了“全美外卖霸主”。

王剑/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出品
2025年的夏天,一场声势浩大的外卖“三国杀”闹得沸沸扬扬。
美团、京东、淘宝纷纷砸下重金,从补贴大战到即时零售布局,把外卖赛道的竞争推向了白热化。
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外卖市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作为全美最大外卖平台的DoorDash始终稳坐龙头宝座,不仅没有新玩家敢轻易入局,甚至还以38.6亿美元收购英国外卖平台Deliveroo,加速开拓国际市场。
这种鲜明对比不禁让人疑惑:为何美国没有出现“外卖三国杀”?
而这家由三位华裔创立,甚至一度被网友戏称为“摸着美团过河”的“美版美团”,又如何在短短数年时间,从斯坦福宿舍的简陋网站,成为市场份额超过65%,市值超600亿美元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1
逆向破局:在地广人稀的郊区发现百亿市场
2013年,中国的外卖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饿了么与刚出现的美团外卖激战正酣。
来自大洋彼岸的DoorDash,也因市场需求应运而生。
这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学生Tony Xu(徐迅)与同学Andy Fang(方安迪)、Stanley Tang(斯坦利·唐)在帕洛阿托的一家中餐馆调研时,听到老板娘抱怨,店内有很多外卖订单,可因为人手不足,无法及时配送。
彼时的美国虽然已经有了外卖平台Grubhub,但也只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并没有外卖团队。三位华裔学生经过进一步调研后发现,全美100万家餐厅中仅有2%提供外卖服务,要是能打通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那美国的外卖市场也大有可为。
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立即点燃了他们创业的火花,三位年轻人很快就建立一个名为“帕洛阿尔托配送”(Palo Alto Delivery)的网站,上传了周边8家餐馆的菜单,并留下一个虚拟电话号码作为订购热线。

一旦有人打这个电话,几位创始人的手机都会响,只要谁没有课,谁就优先处理那个订单,亲自去配送。
就这样,美国外卖市场悄悄出现了DoorDash这个毫无名气的小企业。
三人中,Tony Xu最大,80后,36岁;Andy Fang 28岁、Stanley Tang最小仅27岁,两人皆是90后,并各自拥有大约5%的股份。
正是从创业开始就深入一线进行配送,三位年轻的创始人不仅解决了初创公司人手不足的问题,更通过直接与餐厅老板、顾客和各种配送场景互动,慢慢发现了一些行业“秘密”。
与中国一样,在人口密集的美国城市中心,人多订单也多,但配送费相对较低。
不过,美国也有很多家庭地处市郊,不仅居住分散、周边餐厅也更为稀少,对配送服务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使得订单平均金额较高。
更关键的是,当时Grubhub和刚起步的Uber Eats都扎堆在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郊区几乎是空白市场。
几位高材生很快就注意到这个现象,并通过自己的专业所学分析了相关行业近十年的增长,往往都是来自城市中心之外的地区。
虽然从客户经济学角度来说,放弃客流密集的城市转向人烟稀少的郊区似乎不明智,可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郊区市场单位经济效益实际是优于城市中心。
美国郊区化进程始于上世纪50年代,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郊区,这些家庭多为中产阶级,平均每户有2.5个孩子,外出就餐成本高且不便。
团队通过调研发现,美国郊区家庭的外卖订单客单价比城市高30%,且复购率达65%,远高于城市的40%。彼时郊区市场也毫无竞争压力,Grubhub和Uber Eats的渗透率不足10%,DoorDash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建立品牌认知。
更重要的是,郊区家庭有更多人口,意味着外卖订单需求更多,收入也更高;停车容易,从而减少了配送时间和成本;且单户住宅比高层公寓更易于配送,效率能保证;竞争也较少,获客成本更低。
说白了,这种看似违背商业规律的逆向思维背后,正是几位年轻人对美国社会结构的深刻洞察,或许也能给城镇化加速背景下的中国同行带来一些思考。
经过商议,三位年轻人果断决定放弃竞争激烈的城市中心,将目光投向被行业忽视的郊区市场。
用创始人Tony Xu的话来说,创业要学会“倾听客户,进行测试,而不要仅仅依靠行业假设或竞争者行为。”
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成为DoorDash不断逆袭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说明在市场竞争中,最大的机会往往就存在于主流视野之外的区域。
2
运力革命:“宝妈军团”如何成为隐秘的制胜王牌
不过,创业这种事,总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就在DoorDash决定转战到郊区市场,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让公司几乎走到崩溃边缘。
2013年秋季,一场斯坦福大学橄榄球赛举办时,DoorDash突然爆单,瞬间超出了公司配送能力,导致数百位客户收到冷掉的食物或严重延迟的配送。
面对客户的抱怨和指责,资金已经捉襟见肘的团队不仅一致同意全额退款,甚至还连夜烤制了饼干挨家挨户进行道歉。
这次教训不仅塑造了DoorDash“客户至上而非竞争者至上”的理念,也促使其不得不对商业模式进行思考。
简单说,DoorDash必须首先完善运力储备,建立一支稳定且高效的配送团队。
起初,DoorDash想复制中国外卖平台,以及模仿那时风头正足的Uber Eats招募全职外卖员,可很快就发现行不通。
Uber Eats是Uber旗下全球化即时配送平台,2015年于洛杉矶试点上线,2016年推出独立APP,通过算法匹配用户与配送员,并借助Uber网约车业务协同,共享流量与支付体系,在美国外卖市场占据约30%份额。
虽然Uber Eats与DoorDash都是从事餐饮外卖配送业务,但Uber Eats主要侧重高单价长途单,而DoorDash更匹配郊区需求,提供的是短途高频单,互相之间的竞争可谓“泾渭分明”。
从工作性质来说,尽管Uber Eats配送员工作内容与DoorDash所需服务有着高度重合,但DoorDash通过实际测试发现,即便两者收入水平相差不大,两类从业者也极少出现跨平台转换工作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Uber Eats还是DoorDash的配送员,若想实现稳定收入,都需要聚焦特定服务范围。
由于美国城市和郊区业务区别太大:市区订单密集但交通复杂,郊区订单分散但配送距离长,两者对路线熟悉度、时间规划的要求截然不同,配送员实在无法兼顾不同区域的配送需求。
同时,不同平台的订单调度系统相互独立,接单节奏、配送要求存在巨大差异,配送员若尝试同时响应多个平台需求,不仅会大幅增加操作复杂度,也可能导致两边订单均无法按时完成,从而影响自己收入稳定性。
这些现实因素直接决定了两类岗位看似相近,实则形成了难以跨越的职业壁垒。
出于无奈,DoorDash只好将目光锁定了特定的兼职群体,更确切说是同样能“顶半边天”的女性,而且绝大部分为全职妈妈。
这是因为,兼职“宝妈”虽然也很想通过当共享司机来赚钱,可由于美国实行持枪合法化,抢劫等治安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且部分区域监控摄像头覆盖率不足,共享出行场景下的车内封闭空间,对“宝妈”等弱势群体而言,反而存在更高安全风险。
于是,DoorDash提出的“独自取餐、独自配送”的工作模式,无须与他人在封闭空间共处,不仅能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顾虑,也成为吸引特定人群选择该岗位的关键因素。
而大部分“宝妈”实际也更倾向于时间相对机动,可随时照顾家庭的兼职模式,而非追求高收入的全职外卖员。

这些现实因素叠加,使得DoorDash平台后来招募的700万配送员中,超过六成都是女性,且多为全职“宝妈”,不仅成为DoorDash运力储备中的意外收获,甚至也成为迅速超过竞争对手的“秘密武器”。
因为这些女性对平台的忠诚度更高,工作也更为细致,还凭借其特有的亲和力更能赢得客户好评。
在稀缺市场和口碑的共同加持下,到2018年,DoorDash在全美郊区市场份额已达58%,为后续超越Grubhub和Uber Eats埋下伏笔。
2020年12月9日,被誉为“美版美团”的全美最大外卖服务平台DoorDash成功上市。其股价在当日相较于上市价飙涨86%,收盘时达到每股189.51美元,估值高达602亿美元。
不过,DoorDash能取得如今惊人的成绩,自然不只是找到了合适的配送员团队,更关键是其逐步构建起能够相互赋能的三方生态闭环。
3
生态构建:借鉴与超越,从外卖平台到三方共赢的飞轮
在DoorDash刚起步阶段,彼时美国外卖市场中,Grubhub还在固守“信息中介”轻模式,Uber Eats也依赖出行流量进行着野蛮扩张,并未将其放在眼里。
虽然从创业之初,DoorDash团队就对中国外卖企业的“平台概念”很感兴趣,但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美国“地广人稀、劳动力成本高、消费需求多元”的社会特点,只能进行本土化突破。
比如用户运营上,DoorDash没有复制中国外卖平台的“红包补贴”模式,而是针对竞争对手,想办法以“精准权益”实现低成本留存高价值用户。
在DoorDash眼中,最大的对手当数Uber Eats,即便两者之间业务有着明显差异,但后者的背景和规模还是给DoorDash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尽快摆脱竞争对手的阴影,DoorDash立即推出了DashPass会员体系,将Uber Eats 15美元的免配送费门槛降至12美元,并与超市订单联动,以契合郊区家庭杂货采购需求。
DoorDash特意推出5%取餐返现和4.99美元学生月费套餐,对比Uber Eats既无返现福利也未推出学生服务,DashPass会员数也由此轻松超过了Uber Eats。
针对郊区配送距离远的问题,DoorDash还创新推出“拼单配送”模式,将同一区域的订单打包处理,降低单位配送成本。

除了配送,DoorDash也借鉴了美团“全品类覆盖+增值服务”的思路,通过向不同商户更为专业服务,建立品牌认知和产品矩阵。
比如对于那些缺乏数字化能力,尤其是不擅长线上运营的商户,DoorDash会提供上门拍摄菜品、优化菜单、建议定价等专业套餐服务,锁定中小商家。
针对有规模的商家,DoorDash则通过提供实时数据分析、私域运营工具,以及供应链支持等服务,为合作商户持续提供订单管理、数据分析、营销推广等一体化服务,不仅帮助商家提升运营效率,同时也深化了与商家的绑定关系。
不仅如此,看到美团从餐饮逐步延伸至生鲜、医药等品类后,DoorDash也有样学样,不仅通过与CVS药局合作,提供非处方药物和日用品配送,还与Best Buy(百思买)合作,将品类继续扩展到消费电子产品。
虽然这些商品的零售提成相比餐饮行业要低不少,但好在订单频率高、客单价大,既能有效提升DoorDash配送员的利用率,也让平台知名度进一步得到传播。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发挥配送员的人工效率,DoorDash也在不断升级平台配送系统。
除了让配送员可在接单前预览关键信息,选择合适的工作时段,挑选3英里内“顺风单”等设计,还结合美国郊区现实状况,开发出专业的智能调度系统,帮助骑手避开施工路段与限速区域,将平均配送时长控制在35分钟内,超时率仅为3%(Uber Eats为8%),降低骑手空驶率和顾客等待时长。
DoorDash还根据效率的提升,逐渐将时薪从行业的18美元升至22美元,吸引了更多人加入配送员的行列,让其兼职年收入也能轻松达到5万美元的平均水平。
可以说,通过不断深挖客户需求,以及丰富的适配运力与技术保障体验,构建了三方生态正向循环,带来商家积极入驻,为后续登顶美国外卖市场奠定了雄厚基础。
4
盈利之道:打破“规模不经济”魔咒的多元收入密码
2024财年,DoorDash交出了每单利润率32.4%、净营收利润率13.5%的亮眼成绩单,全年营收突破112亿美元,平台交易总额(GMV)达212.79亿美元。
对比中国外卖平台至今仍未摆脱“规模换增长”的困境,深陷补贴泥潭现状,DoorDash却走出了一条“无补贴即盈利”的差异化路径,不禁令人好奇。
事实上,观察DoorDash一路走来,其盈利核心在于构建了“核心业务打底、并购投资加速、成本控制护航”的三维体系,既摆脱了对单一收入的依赖,又通过外部协同放大了盈利效能。
首先,多元化的收入布局,成为DoorDash利润持续增长的“压舱石”,重点是其依托“1P+3P”混合模式实现了效率最大化。
在即时零售与外卖行业中,“1P(第一参与方)+3P”(Party=参与方),指代商业模式中不同角色的参与主体,即通过明确“1P与3P”, 来平衡“规模扩张”与“利润把控”的核心商业模式。
其中在3P模式下,DoorDash通过向第三方商家收取15%-30%的订单抽成及4-7美元单次配送费,覆盖了从快餐到高端餐厅的全品类;而1P模式则通过自建192家“DashMart”暗店,直接掌控生鲜、日用品等高频商品的采购与定价权。

其次,广告业务也成为DoorDash增长最快的第二曲线。
DoorDash在2021年就推出了商家广告服务,通过精准曝光位推送帮助商家提升订单转化率,使得客户季度留存率超85%,更在三年内让广告收入同比激增76.5%,年化收入直接突破10亿美元。
而会员费收入则为平台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支撑,通过以12美元的免配送费门槛、5%取餐返现等权益为主的DashPass会员体系,直接为平台贡献了40%的订单量,其会员费收入占总营收的12%;而通过与大通银行等机构合作赠送会员份额,获客成本又降低35%,进一步优化了盈利结构。
更关键的是,并购与战略投资也成为DoorDash放大盈利效能的关键引擎。
横向并购上,2022年DoorDash果断以81亿美元收购了欧洲著名的外卖平台Wolt,不仅让DoorDash快速切入欧洲市场,更将Wolt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引入美国本土,使生鲜采购成本降低18%。
垂直投资上,DoorDash主要聚焦在即时零售生态关键环节:2023年领投冷链企业ChillCart,将生鲜配送损耗率压至3%(行业平均8%);2024年战略投资机器人配送公司Serve Robotics,郊区试点无人配送使长途单成本下降20%,一系列投资使得平台非餐饮GMV占比从2022年的20%升至2024年的32%。
企业收入增加无非就是“开源节流”,除了不断扩大投资规模,DoorDash也依靠成本控制能力的持续优化,为盈利筑牢了防线。
比如通过迭代智能调度算法,DoorDash成功将每单配送成本从2017年的8.5美元降至2024年的4.2美元,配送员空驶率控制在5%以下。特别是收购Wolt获得了欧洲供应链体系后,平台跨境商品采购成本摊薄15%。
而在末端配送环节,DoorDash则借助最新的智能机器人技术,推行“多模态配送”,不断降低人力成本。
正是在多重举措下,2024年第四季度DoorDash的GAAP净利润超过1.41亿美元,调整后EBITDA增至5.66亿美元,为其业绩持续登顶奠定了基础。
而当DoorDash在美本土市场站稳脚跟,市占率突破63%后,全球化也很自然成为其下一阶段的核心战略。
5
全球棋局:并购与本土化双轮驱动的扩张战略
不同于美团在东南亚“从零构建”的有机增长模式,DoorDash主打“并购为矛、本土为盾”模式。即以近乎“闪电战”的速度快速切入国际市场,同时通过深度本土化适配避免“水土不服”。
虽然并购是DoorDash打开国际市场的核心钥匙,但DoorDash并未像其他企业那样,刚买下就立即采取“一刀切”的整合策略。
比如2022年收购Wolt时,DoorDash就保留了Wolt的独立运营团队与品牌,仅输出技术与供应链能力,以此借助Wolt对欧洲消费者习惯的理解,推出了符合当地需求的“晚市配送套餐”“周末生鲜宅配”等服务。
因此,在随后半年时间内,DoorDash在欧洲市场订单量增长60%,用户留存率达72%,成功让品牌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正是不断复制这种“收购+赋能”的模式,DoorDash才得以在两年内进入31个新市场,扩张效率较有机增长提升3倍以上,避免了从零开始搭建团队、培育市场的高成本风险。
进入国际市场只是开始,针对不同区域的文化、消费习惯与政策环境,进行深度本土化适配,才是DoorDash能够在异国他乡依然获得认可的关键。
比如在欧洲,DoorDash为顺应环保趋势,联合Wolt投入2亿美元建立绿色配送基金,推出“可降解包装补贴计划”,使得用户选择环保包装的订单占比达45%。
而在中东,考虑到伊斯兰文化需求,DoorDash专门开设“清真食品专区”,支持阿拉伯语服务与现金支付,解决了当地部分用户无法线上支付的痛点。
甚至在美国本土,考虑到存在诸多少数族裔社区,DoorDash又与10万家拉丁裔、亚裔餐厅合作,提供定制化的菜单翻译、营销方案,将相关餐厅订单量的平均增长直接提升了30%。
可以说,这种“不替代、只协同”的本土化理念,不仅让DoorDash在新市场的用户满意度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也为其后续扩张积累了口碑。
不过,DoorDash的全球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推进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监管收紧与区域竞争的双重考验。
比如在监管层面,美国纽约州就拟将平台抽成上限设为20%,这意味着如果政策落地,就可能直接让DoorDash的佣金收入减少约12%。
此外,由于欧盟《数字市场法案》一直要求DoorDash公开算法规则,这也可能削弱其智能调度系统的效率优势。
即便DoorDash如今在行业内可以算是“遥遥领先”,但美国本土既有依托出行生态维持25%市占率的Uber Eats,也有凭借物流网络主打低价策略,抢占杂货配送市场的Amazon Flex正前后夹击。
而在欧洲市场,来自丹麦的Just Eat Takeaway也以34%的西欧市占率,对其形成直接制衡,更别说已经在中东、东南亚具有先发优势的Delivery Hero,其地位也难以撼动。
好在DoorDash对这些挑战也早有预备,制定了清晰的破局策略:一方面加速非餐饮品类扩张,目标在2026年国际市场非餐饮GMV占比超50%,降低对餐饮业务的依赖;另一方面向收购的平台输出核心技术,通过AI调度系统、广告营销工具提升其运营效率,同时计划2025年底前在欧洲部署5000台配送机器人,降低人力成本。

DoorDash推出这些应对措施,核心就是希望在保持全球化扩张速度的同时,提升国际业务的盈利能力,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眼下的关键,就看DoorDash在AI时代的布局将会发挥出怎样的奇效。
6
未来战略:技术赋能与全球生态的无限游戏
在即时零售行业竞争从“规模比拼”转向“效率较量”的当下,AI技术早已成为DoorDash巩固优势、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
由于团队核心成员都是来自美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对AI的发展和应用也有着远比同行更清晰的认知和规划。
早在AI技术刚出现时,DoorDash就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融合用户历史订单、实时位置、天气、社交场景等100余种数据维度,构建了“场景化智能推荐系统”来实现精准推荐。
比如雨天,平台会向用户自动推送热汤、火锅类菜品;工作日午餐时段则优先展示30分钟内可达的快餐选项;用户健身后则推荐低脂餐食与运动饮料。
这套系统上线后也立竿见影,用户下单时长从平均8分钟缩短至4.8分钟,陌生商家订单转化率更是直接提升28%。
同时,针对老年人、驾驶员等特殊场景,DoorDash还推出了AI语音点餐功能,支持英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识别,使得用户满意度达92%,进一步拓宽了用户覆盖范围。
面对更为至关重要的合作商户,DoorDash则在之前服务基础上,通过AI技术提供更为细致的“全周期智能经营解决方案”,帮助商家降本增效。
例如在DoorDash平台有款“AI经营参谋”工具,商户借此可以自动获取菜品受欢迎度、高峰时段需求波动,给出食材采购量等建议,降低食材浪费率。
还有新推出的AI菜单,不仅可以用各种语言订餐,甚至还能根据用户不同国籍和区域背景,来调整菜品名称与描述,例如将“宫保鸡丁”翻译为更符合美国用户认知的“Kung Pao Chicken with Crunchy Peanuts”。
针对大型连锁餐饮品牌,DoorDash也通过“AI营销中台”,让商户可以动态定价,并精准投放优惠券,提升品牌营销效率和复购率。
平台的AI工具甚至还可提前14天预判区域订单峰值,建议商家提前储备运力与食材,提升履约效率和控制成本。
至于配送端的AI应用,DoorDash更是不遗余力积极升级其“AI智能调度大脑”,通过整合实时交通数据、配送员位置、订单优先级等100余种变量,让配送员能自主选择合适订单,不断降低配送时长。
此外,DoorDash还在技术基建与未来领域持续进行着投入,在其建立的“即时零售AI实验室”,依托独立研发的计算机视觉与物联网技术,可以动态实时监控库存并自动触发补货,并预测模型优化采购量,进一步夯实盈利优势。
可以说,AI技术早已成为DoorDash穿越行业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AI实现全链条渗透,从用户端的个性化推荐、商家端的智能经营,到配送端的高效履约,DoorDash不仅重构了即时零售的运营逻辑,更通过运营效率与盈利水平的双重提升,重新定义了即时零售行业的技术标准,为行业树立技术升级范本,为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
甚至,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DoorDash未来很有可能还会与亚马逊、沃尔玛等商超巨头在美国市场“掰手腕”。
从斯坦福宿舍一路走向纳斯达克之巅,DoorDash凭借对美国社会结构的敏锐洞察,以“郊区包围城市”逆向思维、“宝妈军团”本土化运力创新,以及AI驱动的效率革命,成功将“摸着美团过河”的借鉴之路,改写为了“全美外卖霸主”的独特叙事。
其崛起之路也揭示了一个深刻启示:在看似固化的市场格局中,真正的机会往往隐藏于主流视野之外的边缘地带。谁能将最不起眼的缝隙打造成最深的护城河,谁就能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参考内容:
中文资料:
1、雪球. (2024). DoorDash 2024年Q4财报解读:净利润1.41亿美元,GAAP首次转正
2、新华网. (2023). 美国外卖平台DoorDash收购欧洲Wolt,全球化战略再进一步
3、36氪. (2022). DoorDash的“郊区战略”:如何从被忽视的市场逆袭Grubhub
4、虎嗅. (2021). DoorDash DashPass会员体系解析:如何靠12美元月费撬动40%订单量
5、美团研究院. (2020). 中美外卖市场对比研究:从美团到DoorDash的模式演化.美团研究院出版社
英文资料:
1、DoorDash Inc. (2024). Form 10-K Annual Report 2024.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https://investor.doordash.com
2、DoorDash Inc. (2024). Q4 2024 Earnings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s://investor.doordash.com/financials
Bloomberg. (2022, June 28). DoorDash to Buy European Rival Wolt for $8.1 Billion. https://www.bloomberg.com
3、Morgan Stanley. (2023). U.S. Food Delivery Market Outlook: DoorDash’s Dominance and Margin Expansion. Equity Research Report
4、McKinsey & Company. (2023). The State of Food Delivery: AI, Automation, and the Next Growth Curve. https://www.mckinsey.com
5、TechCrunch. (2021, December 9). DoorDash IPO: Shares soar 86% on first day of trading. https://techcrunch.com
6、Serve Robotics. (2024). DoorDash Invests in Autonomous Delivery Expansion. Press Release. https://www.serverobotics.com
7、Just Eat Takeaway. (2023). Annual Report 2023: European Market Position and Competitive Landscape. https://www.justeattakeaway.com
8、European Commission. (2024). Digital Markets Act: Implications for Platform Algorithms. Brussels: EU Publications Office



砺石商业评论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