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郑智化的道歉
一,理解郑智化的不满和愤怒
郑智化进飞机舱不方便,是机场工作人员搀扶进的。而导致进飞机舱不方便的原因是登机车与飞机舱门之间需保持约20厘米的高度差。
实际上,这个高度差是可以通过客梯车司机准备一块铁板补齐落差,用铁板补齐落差-----其实很多地方是能做到,做好的。这可能是机场没做好的地方。
郑智化作为残疾人士,对这个工作没做好,表达了不满和愤怒。这有错吗?
没有。这是他的正当权益。
甚至可以说,他作为少数的残疾人里的明星,他是在为整个残疾人员发言,这是他有担当的体现。
二,郑智化表达不满的用词妥当吗?
郑智化是这样说的:“……更恶劣的是操纵升降车的司机根本不顾我的安全,完全不愿把升降板提高,冷眼看着我连滚带爬进飞机……,对这种没人性的行为跟态度,我忍无可忍!”
应该说,这段话有些夸大其辞。
但“连滚带爬”作为当下的热词,其实是形容窘迫,而非事实描述。
作为残疾人士,他面临的生活不便,有些情绪,有些艺术化描述。我认为完全可以接受。
不过,深圳机场的工作人员其实是有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尽管这只是一种补救。但郑智化完全没有提这茬,就有些歪曲完整的事实。
虽然能理解他当时心情,也能理解他只描述部分事实的心态。
而机场方面放出视频,让大家看到全面的事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做法。
而有些人认为,机场没有权利放出视频,这样做侵犯了郑智化的肖像权云云。这就扯淡了。
机场只是呈现完全的事实。面对公共议题,释放公共场合的视频,这哪里是侵犯肖像权?这是让大家看到完整的事实。避免大家误解当时情形所必需的。
否则,大家就对事实的理解就会被完全歪曲。我不认为这做法有什么错。

三,需要把机场普通工作人员 跟郑智化对立吗?
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同情机场的普通工作人员。
但是,我们就不该同情和理解郑智化作为残疾人的不便吗?
郑智化首先是一个普通的残疾人,然后再是明星。
这个事情的核心是残疾人员的不便,以及整个社会能否给他们提供“方便性支持”。
大多数普通人是没有残疾的。所以很难真正的设身处地的站在残疾人的角度去看待很多事情。
我们应该有同情心同理心去看待郑智化的不满和愤怒。
但是,机场普通工作人员也有应当的权益。即,最起码不被误解的权益。比如,郑智化是得到了机场人员的帮助和支持的。尽管可能做得不够。比如,客梯车司机准备一块铁板补齐落差。
但是,郑智化在描述事实时,只描述一部分。导致公众可能误解了事实的全貌,这对很多工作人员是不公平不公正的。所以,机场放出视频,澄清了事实,保护了普通工作人员的合法正当权益。同时,机场也表达了歉意-----对自己工作没做好,让郑智化为代表的残疾人员感到了不便。
而郑智化也表示了歉意。因为他最先维权的用词,让大家误解了事实全貌。这其实挺好的。
一方面,我们的确应该更好的在公共设施方面为残疾人员提供更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事情全貌。不会误解机场工作人员----尽管他们有没做好的,但也不应该被误解被曲解。
四,更多的延伸讨论,有必要吗?
很多人从不同延伸角度做讨论。
比如,郑智化作为中国台湾人,一直在反台独的第一线。
但有些人完全站在大陆的角度去思考,认为他做的不够好,还是有台湾本土思维。于是如何如何。
我认为,这首先就有偏离主题。这是一种过度延伸的讨论。
哪怕做延伸讨论,郑智化作为台湾土生土长的人,他有一定台湾本土思维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XX省XX地的人。既是中国人,也是XX省人。有本土思维是必然的。
而郑智化的本土思维和想法,其核心立足点是“中国台湾省人”。而不是搞台独的台湾人。这不要说当下,哪怕是台独势力最猖獗的2010到2024年,郑智化也坚持如此。这可以说是弥足珍贵,十分的不容易。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用十足的大陆思维和标准来要求郑智化。这类政治洁癖式的苛责,符合毛主席说的“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原则吗?
这类政治洁癖式的要求本身也不符合唯物主义精神。
因为每个中国人既是中国人,也必然是出生地的本省人。郑智化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
而笔者本人是中国人,也是湖南人,大家都有各自的家乡省份,自然会有家乡的印记。
只承认中国印记,否认省份印记,这符合客观事实吗?这是唯物主义精神吗?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必然有各自五湖四海的印记。承认家乡印记,跟坚定中国人立场,这没有矛盾。承认家乡印记,也不是搞什么分省独立。
要容人,要容得下不同的人,原则性与灵活性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统一台湾的祖国大业在即。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不能搞政治洁癖式的排斥不同,排斥多样化。
无论郑智化作为残疾人,还是作为中国台湾省人,他都有一定的少数人代表色彩。我们要有设身处地,立场互换的同情心同理心。
只有容得下不同,包容多样化,才能让我们这个社会更美好。
补充: 《谈郑智化的道歉》



临床医学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