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 为何南亚的青年数字政治只会招致无能狂怒,而非变革?

编者按

本文通过对南亚多国抗议浪潮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数字化政治动员的悖论。高失业率、零工化与外出务工依赖,使南亚“人口红利”转化为社会不满的温床。青年群体所依托的数字平台虽成为表达不满、组织抗议的主要空间,但“去中心化”动员方式缺乏持续的组织支撑与连贯、统一的意识形态,往往止步于愤怒宣泄,难以催生真正改变青年境况的制度革新。从所谓“阿拉伯之春”到当下的南亚抗议,情绪化、短期化的动员高潮往往被国家机器、旧有权力结构与外部议程所吸收、分化乃至反向利用,重演“动员—瓦解—复辟”轨迹。结论是:没有组织与纲领支撑的数字动员,只会短期放大或引爆愤怒,但难以生成结构性变革。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以供读者批判参考。

500

图源:Dawn

2011年,突尼斯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街头小贩自焚事件点燃了所谓“阿拉伯之春”,这场运动随后蔓延至埃及、巴林等多个中东阿拉伯国家。数百万民众涌上街头,反抗那些数十年来实行铁腕统治的君主。

民众曾经取得胜利,成功推翻本·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第二任突尼斯总统,1987年—2011年执政)、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埃及第四任总统,1981年—2011年执政)等政治人物。但所谓“阿拉伯之春”最终留下的却是苦涩滋味——在几乎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qiang权政权与一套甚至更具剥削性的资本主义秩序得以复辟。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则满目疮痍,陷入帝国主义支持的代理人战争。近十五年过去,旧秩序不仅卷土重来,其根基似乎更为稳固。

500

500

500

作者简介:阿西姆·萨贾德·阿赫塔尔(Aasim Sajjad Akhtar),巴基斯坦左翼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真纳大学国立巴基斯坦研究所(NIPS)副教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