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碎北海道:俄罗斯吞并库页岛后,为何无法南下夺取北海道岛?

俄国与北海道
作者|碧落清遥
责编|Thomas
北海道岛是日本最靠北的主要岛屿,与俄罗斯的库页岛隔海相望。
但在相当长的历史中,北海道并不属于日本,直到进入17世纪,日本才开始缓慢向北海道扩张。

▲北海道的位置
同一时期,俄国鲸吞西伯利亚,扩张至太平洋岸边,俄国沿着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快速南下,也将扩张目标瞄准北海道。

▲日本地图
特别是1860年俄国夺取库页岛后,日俄两国围绕北海道的博弈日趋激烈,最终日本成功将北海道全境纳入日本版图。但日俄围绕北海道的博弈一直延续到冷战时期。
为何国力更强的俄国在北海道的殖民争夺中输给了尚未开国的日本?日本又是如何一步步控制了北海道呢?

▲日俄夹缝中的北海道
一、北海道:虾夷之地
北海道作为日本四大主岛之一,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该地面积则占日本总面积的22%,但由于气候寒冷,难以开发,当地人口至今仅占日本的3.9%。
历史上这片土地曾长期处于日本版图之外,当地主体民族也并非大和族。

▲北海道地形
公元5世纪,大和族政权在关西地区兴起并向外扩张,其控制区囊括今日本中西部。而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区域仍在各个阿依努人部族政权控制下。
大和族属于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阿伊努人则属于黄种人与白种人的混合型,鼻梁高耸,体毛旺盛。
8世纪后,日本通过汲取中国政治制度文化,完成了封建制国家建设,开始不断向本州岛北部扩张。

▲古代日本
为集中力量打击阿依努人(日本最初称其为“虾夷人”),日本于8世纪设立“征夷大将军”一职,至1077年,日本彻底控制了本州岛北部,当地阿伊努人被逐步同化,余下的逃往北海道等地。
12世纪末,日本武士阶层获得了国家最高权力,征夷大将军变成武士阶层领袖——幕府将军的正式封号,武士们建立的幕府成为日本的权力核心,天皇被架空。

▲武士架空了天皇朝廷
征服本州岛北部后,日本没有继续对北海道岛大规模用兵。一方面各武士集团纷争不断,政治上四分五裂让日本无心顾及北海道。
另一方面,本州岛与北海道之间的津轻海峡平均宽度近30余公里,虽然不难跨越,但北海道气候寒冷,没有域外国家对这里感兴趣,日本并不急于吞并这里,而是重点关注内部整合以及对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往来。
因此12-15世纪,日本仅在北海道与本州岛相邻的渡岛半岛上控制着一批小型据点(道南十二馆)。

▲道南十二馆
17世纪初,德川幕府再度统一日本。除幕府直辖领地,全国土地分封给260余个诸侯大名。松前藩位于北海道渡岛半岛,是唯一一个位于北海道的大名,负责替幕府经略北海道。
为扩大收入,松前藩在北海道沿岸乃至库页岛南部开辟新的交易地。但对于日本来说,在北海道的地缘棋局上,只有日本一个玩家。

▲松前藩位于日本最北方
北海道一旁的大陆地区、库页岛被清帝国统治。但清廷对外东北的开发都不上心,对库页岛的控制力也很弱,也从未展现出对北海道的兴趣。所以日本并不担心自然环境恶劣、经济价值低的北海道会被他国抢走。
因此,日本也并未主动鼓励人口移民至北海道,到18世纪初,日本在北海道的实际控制区仍未超出渡岛半岛。

▲日本控制区(和人地)
与此同时,核心领土位于东欧平原的俄国自16世纪末开始向东扩张,没想到短短半个世纪,俄国就鲸吞西伯利亚,扩张至太平洋沿岸。
俄国在18世纪初吞并堪察加半岛后,开始沿着千岛群岛的岛链向南进军,殖民矛头直指北海道。

▲俄国东扩
1759年后,俄国船只频繁出现在北海道东北部,警觉的松前藩频繁将俄人消息通报给幕府。
1778年与1792年,接连两批俄国船队抵达北海道,要求日本开放贸易,但被德川幕府拒绝。
日本意识到俄国的威胁,遂加强对北海道的实控,德川幕府于1790年以北海道为踏板,在库页岛南部设立简易行政机构(番屋)对当地实行“管理”。

▲日本扩大在北海道影响力
1799年,幕府将东虾夷地(今北海道东部)纳入直辖,派遣官员勘察地理与资源,并在沿海设防。1807年,幕府进一步将整个北海道收归直辖。

▲虾夷地
综合来看,此时的北海道已处在日俄地缘争夺的最前沿。俄国综合国力碾压日本,但当时俄国首先要占领的是封锁鄂霍次克海的千岛群岛以及控制黑龙江口的库页岛。
对于俄国来说,中国的外东北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但受清廷封禁政策影响,这里几乎荒无人烟,清朝对外东北的控制力也十分有限。俄国更看重富饶的黑龙江流域,而非地缘价值略低的北海道。

▲黑龙江流域
况且北海道与俄国的东欧核心区远隔万里,俄国即便殖民扩张的动力和经验都很充足,已无法派出足够的力量一举征服北海道。
反观日本,虽然整体国力和生产水平落后,但毕竟领略北海道数百年,面临俄国的扩张威胁,日本迅速集结力量征服北海道全境。将其作为北方屏障以及进入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踏板。
在此背景下,日俄两国围绕北海道、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地缘博弈加剧。

▲18世纪末的北海道(粉色为日本控制区,图片@史图馆)
二、北境危局
1806-1813年,俄国船队袭扰北海道,俄国人甚至登岸焚毁日本税所等建筑、打死打伤日本人。大为震惊的德川幕府将库页岛的统辖权收归幕府,命仙台、会津两藩派兵戍守库页岛,北海道则增建海防炮台。
俄国始终未放弃通商目标,1820年代,俄国提议划定千岛群岛和库页岛边界,但日本以“锁国”为由拒绝。

▲日本画作中的俄军
此时俄国的实际控制区仅延伸到千岛群岛北部,地理上仍未与北海道产生直接连接。而毗邻北海道的外东北大陆地带仍归清朝统治,没落的清朝不会干涉日本吞并北海道。
况且清廷对库页岛有限的控制力停留在岛屿北部,日本甚至可以通过北海道进入库页岛南部,并在当地建立据点。

▲中国控制日本海西岸
正因为北海道与俄国之间被清朝隔开,所以日本仍未产生“北海道将被他国占领”的危机感。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来到日本(黑船来航),迫使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封闭的国门逐步打开。

▲黑船来航
黑船来航让日本认识到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国力差距,德川幕府深感忧惧。
此时的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中被英法击败,暂时停止了在欧洲大陆的扩张,俄国将扩张矛头转向东方。

▲俄国向东扩张
借助黑船来航给日本造成的震慑,俄国乘机向日本发难。要求千岛群岛以北纬50度为界,以北归俄国,以南归日本; 库页岛暂时维持“两国共管”;开放函馆(北海道)、长崎等港。
在俄国的压力下,日本被迫在1855年签订《日俄和亲通好条约》,同意了俄国上述要求。

▲列强入侵日本
该条约首次明确了日俄北部边界,俄国承认北海道属于日本,但俄国知道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无力开发北海道。
因此俄国对北海道开展经济及文化渗透。1858年,俄国在北海道的函馆设立领事馆,旨在搜集北海道情报、培养当地亲俄势力。俄国商人以高价收购北海道海产品,通过垄断贸易网络影响当地经济。

▲函馆夜景
俄国东正教会传教士在阿伊努人社区开展传教活动,为其提供医疗服务,试图从文化和宗教上削弱日本对北海道的控制。

▲日本人与阿伊努人
此时日本国内局势动荡,下层武士和其他进步力量组成倒幕派,试图推翻腐朽的德川幕府。倒幕派要求幕府将军将最高权力交还给天皇,内战一触即发。
日本无力顾及北海道,偌大的北海道人口竟不足10万(日本人不足50%),当地少量的日本人无法抵消俄国在当地的经济文化渗透。

▲天皇再度掌权
为摆脱颓势,日本只得派遣探险队进入北海道,增强对北海道了解,最著名的探险家便是松浦武四郎。
1844年、1846年与1855年,松浦先后三次到达北海道并深入内陆阿伊努人聚居区,出版了《东西虾夷山川地理调查图》,为日本向北海道内陆扩张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日本纪念松浦探索北海道的电视剧
1860年,俄国从中国手中割占外东北,俄国占据了日本海西岸超过6000公里的海岸线。早先受气候和地形影响,俄国在太平洋沿岸没有像样的大型港口。
吞并外东北后,俄国获得了适宜农业开发的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建立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港口。

▲俄国割占外东北
日本列岛的对面从昏昏欲睡的清朝变成了野心极强的俄国,整个日本都暴露在俄国的军事威胁之下。
三、帝国北疆
1867年,德川幕府被推翻。幕府的支持者一度占据北海道并建立虾夷共和国,但旋即被政府军剿灭。

▲五棱郭——虾夷共和国核心据点
日本随即展开了西方化的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将“北方开发”视为现代化和国家安全的核心议题。
1869年,日本正式将虾夷地改名为“北海道”并设立“开拓使”,意图强行将北海道纳入日本领土。

▲明治天皇
日本镇压了阿伊努人的抵抗,紧接着日本在北海道西部建立行政中心札幌,行政中心北移也表明日本控制并开发北海道内陆的决心。

▲行政中心北移
1870年,日本颁布《北海道土地规则》,剥夺了阿伊努人的土地并将其分给日本移民。同时日本禁止阿伊努语言和习俗,强制要求改用日本姓名和学习日语。
1872年,日本制定了总额达1000万日元的开拓使十年计划,意图在北海道开展移民(移民来源主要为旧藩主、个体农民和囚犯)、基建及工农业建设。北海道开启了从传统的渔猎社会向现代农业和工业社会的转变。

▲开拓使厅舍
此时的日本国力尚弱,负责北海道事务的黑田清隆(后出任日本第二任首相)向政府建议放弃与俄国争夺库页岛,专心消化北海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千岛群岛提出要求。
得知日本放弃库页岛,俄国同意将整个千岛群岛让给日本。日俄于1875年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日本在获得整个千岛群岛的同时,也让北海道直接与俄国控制的库页岛相邻,北海道成为日本对抗俄国军事压力下的第一线。

▲日俄交换领土
1882年,开拓使的十年计划期满,不久后日本设立北海道厅管理全岛并继续推进开发计划。到1888年,日本依托北海道屯田兵建立了陆军第七师团,专职防守北海道。

▲日本移民与阿伊努人
到1901年,北海道人口突破百万。开垦土地面积从1869年的0.24万公顷增长至1903年的1.6万公顷,与此同时,日本在北海道建立了煤矿(如夕张煤矿)、林业和渔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相较于日本对北海道的开发,俄国在远东的开发也有较大进展,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发展成俄国太平洋最大港口,这里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威胁着日本海上生命线。而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建,俄国将在太平洋沿岸更快的集结起强大军事力量。

▲西伯利亚大铁路
日本此时已实现初步工业化,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后,日本试图向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扩张。俄国在远东实力的增强将成为日本扩张道路上的巨大阻碍。
1904年,日俄终因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的“殖民利益冲突”。日本艰难取胜,但俄国并不准备赔款,仅仅是让出了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同时以北纬50度为界,将库页岛南部(3.6万平方公里)割让给日本。

▲日俄战争
获得库页岛南部后,北海道不再是面对俄国威胁的第一线,军事压力大为降低。日本又在1910年正式合并了朝鲜半岛,实力进一步增强。
20世纪初,俄国因革命、内战而动荡不安,暂时失去了向外扩张的能力。日本国力则进一步增强,成为二战的亚洲策源地。

▲日本对外扩张
1945年,苏联在击败纳粹德国后,为在日后的远东格局中获得更有利的地缘优势,决定对日宣战。除了出兵中国东北驱逐日本关东军,苏军还夺取了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
苏联希望日本像德国一样由盟国分区占领,苏联要求占领北海道。1945年8月16日,苏联就占领北海道开始同美国磋商。

▲苏军重夺库页岛南部
苏联计划派遣两个步兵师在北海道登陆,苏联太平洋舰队也接到了8月24日凌晨登陆北海道的命令。此时日本已宣布投降,但为了避免北海道被苏军占领,日本军方依然向驻防北海道的日军下达了作战命令。
面对苏联的扩张要求,美国为在战后独占日本,坚决拒绝苏联占领北海道北部的要求。

▲日本差点被分区占领
在美国看来,北海道将成为日后在太平洋沿岸封锁苏联的重要一环,即日后的第一岛链,美国绝不允许这里出现地缘战略漏洞。
此时苏联太平洋舰队力量弱小,难以同庞大的美国海军进行抗衡,日军的激烈抵抗也让苏联难以应对。

▲第一岛链
1945年8月24日,苏军统帅部发出了“禁止在北海道方向派遣任何舰艇和飞机”的命令,苏军的北海道登陆作战被中止,日本保住了北海道。
二战后,日本被美国控制,北海道更是成为对抗苏联的最前沿。

▲日本在北海道部署重兵
战后的日本将北海道定义为粮食和能源供应地,着重发展旅游业、高科技产业和环境保护。
到21世纪初,北海道人口增长至如今的近600万规模,人口规模较1869年开发之初增长57倍。几乎等于俄罗斯控制的外东北总人口,仅从人口方面来看,俄罗斯再无机会染指北海道。

▲19世纪末修建的北海道厅
同时,阿伊努人的权利问题逐渐受到关注。1997年《阿伊努文化振兴法》通过,2019年日本政府在《阿伊努民族支援法》中首次正式承认阿伊努人为“原住民”。
但阿伊努人的土地权利和文化保护仍存在争议,超过70%的阿依努人认为遭到大和人的歧视,而如今能熟练使用民族语言的阿依努人不过数百人,阿伊努人也未获得期望的经济(捕鱼权)和政治(自决权)权益。

▲阿伊努人
北海道,就如同日本人嘴边的一块“鸡肋”。严酷的气候让北海道对于日本来说“食之无味”,但当地贸易利润和土地资源又让日本觉得“弃之可惜”。
直到俄国扩张至千岛群岛并最终割占中国外东北,面对严峻的地缘危机,日本被迫加速吞并北海道并强行消化了这座气候寒冷的岛屿。

▲日俄博弈带来的边境变化
如今的北海道已然融入日本,原住民阿伊努人人口不足3万,仅占北海道总人口的0.4%。日俄在北海道的博弈大戏早已落下帷幕,这座寒冷的岛屿已然固化成日本的北方边疆。
如今日俄博弈的硝烟散去,当雪花飘落,冰海凝结,北海道用大自然赠与的雪国霓裳塑造出自信且独特的文化风貌,成为日本日本文化的重要一环,更是日本冰雪旅游的国际名片。

▲北海道,日本的北疆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环球情报员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