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表述重要微调,英文翻译要跟上
美国彭博社(Bloomberg)27日文章谈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政策表述上的重要调整:相较近年来一贯的审慎措辞,最新表述明显有所变化,删去了部分惯常使用的限定词(some of the usual qualifying words)。
简单回顾“人民币国际化”政策表述的演变脉络:
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十四五”规划《建议》;2020)
prudently and steadily advancing the yuan’s internationalisation
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2024)
advancing the yuan’s internationalisation “steadily, cautiously and on a solid foundation”(彭博社译文)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会议;2025-10-24)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最新表述与新华社刚刚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一致。
彭博社指出,删去这些惯常限定词,也就是“去掉了审慎的语气(drops cautious tone)”,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或将呈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
《南华早报》28日文章的英文标题则更加诱人:
New phrase, new phase? China’s central bank adjusts language on yuan internationalisation
新表述,新阶段?中国央行调整人民币国际化措辞
国际英文媒体及中国问题研究者对官方表述的关注可谓“细致入微”,这种“字斟句酌式”观察,也挺值得国际传播同行学习。
毕竟,国家层面的政策语言从来不是随手写的,字里行间往往藏着信号。有人研究政策,有人读出生财之道,读法不同,乐趣也不同。
在实践中,最怕译者或外籍专家擅自“发挥”:或觉得中文文风枯燥,或想让译文更“悦读”,嫌某些限定词冗余拖沓,便自行删改、演绎,结果忽视了政策发展脉络与措辞分寸。
政治文本英译不同于其他题材,译文可以不够优美,但必须准确。毕竟,世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政策文件是为了“好看”而写的,也无需有此奢望。你说呢?
翻译其实是最需要跨界思维的领域之一,研究中国时政话语英译更应如此,如果视野始终在翻译技巧和理论之间打转,难免“一叶障目”。不妨多看看国际关系、财经等领域的相关著作,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外宣微记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