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本文节选发表于《心理医生》杂志,2012年5月上半期的《心海护航人——曹建军》后半部分。

容貌姣好的小雨原本是个性格温顺的姑娘,但是在与男朋友同居后,经常焦虑不安,无缘无故的大发脾气。后来开始失眠,不仅慢慢变得憔悴,甚至无法正常工作了。她以为自己生病了,找了多家医院求诊,有的医生诊断为神经衰弱,有的医生诊断为焦虑症,有的医生诊断为失眠症,还有的医生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诊断后,有一个医生给小雨开了一些镇定和抗焦虑的药物,嘱咐小雨回家后要按时去吃,不要想太多。

小雨拿药回家后,按照医生的嘱咐吃药,晚上很快就入睡了。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感觉自己真的没有那么难受了。但是,一个多月之后,她又开始失眠,并且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迟钝了。小雨几次找到该医生更换药物,但症状始终没有得到缓解。后来经人介绍找到了我。小雨滔滔不绝的把她的病症和看病经过讲出来。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小雨病情开始于半年前,而当时小雨正为和男友的关系而纠结:男友离过婚,有一个13岁的孩子。他虽然和小雨生活在一起,但在他心中孩子和钱始终更重要。小雨和他在一起,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想和他结婚,但又心有不甘,家里人也不会同意。”

我让小雨做个小游戏:“轻轻的闭上你的眼睛,全身放松,完全放松。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是从现在才遇到你的男朋友,你还会爱上他吗?还会想要嫁给他吗?”

小雨很坚定的说:“不会,肯定不会!”

我继续说:“好,继续放松,假如从现在开始,你再也看不到你现在的男朋友,你感觉会怎么样?”小雨说:“我好象做不到,我感觉自己做不到。”

我说:“也就是说,你现在离不开他,但是又感觉到他不值得你爱。”

小雨:“是的。”

我:“嗯,继续闭上眼睛,放松,完全放松,全身放松。现在请你想象,想象你慢慢靠近你的男朋友,当你靠上他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小雨:“虚虚的感觉,感觉靠不上他。”

我:“那他现在在哪里?”

小雨:“他在一边看着我。”

我:“好,你现在面对着他,问他为什么不敢让你靠,为什么要逃避你。”

小雨:“嗯。”

我:“他怎么回答你?”

小雨:“他说,女人都不能相信,你和我在一起,也是为了钱,如果我没有钱了,你也会象我的前妻一样离开我。”

我:“好了,现在请你想象自己回到了心理咨询室,慢慢睁开眼睛。小雨,根据你刚才的语言和表现可以看出,你的男朋友以前在和他前妻的亲密关系中受到了创伤,导致他对女性有一种深深的不信任感。当你想靠近他的时候,他却抽身离开了,让你有一种靠不住的感觉,这让你很焦虑。你想放弃,但是你又做不到,你对他有一种很强的依恋关系,这让你很纠结。同时,为了能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接受现在的关系,你屏蔽了现实存在的问题。例如,做后妈的担忧,家人的反对,他内心存在的创伤等问题。虽然你屏蔽了这些问题,好象看不见这些,但是,这些问题却是现实存在的,而且在不停的积累,让你焦虑不安。你原以为找到了一座靠山,但实际情况却是,他的内心象一座大冰山,在不停的消耗你本身就已经弱小的能量,让你更加孱弱。不知道我的这些理解是否合理?”

小雨流着泪点头说:“是的,就是这样。”

一周后,小雨告诉心理咨询师,她已经决定与男友分手了。然后与心理咨询师讨论分手可能带来的问题,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经过四次的咨询,小雨最终从这层关系中走出来,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通过小雨这个案例,我为大家具体的呈现出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区别:

治疗的层次不一样:药物治疗针对的是症状,而心理治疗更多的是针对隐藏在症状背后的心理问题。

坚持药物治疗的医生,关心的是症状,通过了解症状,分析症状,并且依据主导症状进行诊断。例如给小雨看病的医生根据小雨“焦虑不安”、“连续失眠”、“精神疲乏”、“对外界光和声音敏感”等症状,再根据医生个人的经验,分别诊断为“焦虑症”、“失眠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然后,根据诊断,用相关的药物去缓解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标。药物治疗的出发点是症状,最终的目标也是以消除症状为终结。

而坚持心理治疗的心理治疗师,虽然也是先了解相关的症状,但更关心的是症状背后的问题,他们认为,症状是表象,症状背后的问题才是根源,如果解决了相关问题,症状也就自然消退了。例如,小雨的心理咨询师在听小雨的描述完症状后,就开始寻找症状背后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已经多长时间了?”“六个月前发生了什么事,困扰着你?”

最终找出问题——纠结的恋爱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后,症状也就自然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消散。心理治疗师的出发点也是症状,但是着力点却在找出引起症状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最终消除症状。

治疗的原理不一样:药物治疗是通过药物来兴奋或抑郁神经递质,来影响人的情绪状态,从而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目标。而心理治疗则是通过解决引起症状的问题,来消除症状。问题解决了,症状也就没有存在的依据了。

精神科的药物大部分是神经递质的抑制剂或兴奋剂,主要是通过对神经递质的改变来改变患者的症状。例如焦虑症患者,抗焦虑的药物会抑制神经递质的浓度,思维就会变得相对缓慢,焦虑感也就会得到缓解,但不会消除。如果引起症状的问题不是阶段性的,波动性的,那就需要持续用药来抑制,并且可能需要药物的浓度越来越高。很多患者象小雨一样,刚开始服药,感觉症状迅速缓解,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药物变得没有什么效果了,需要再增加剂量。所以,药物治疗更象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迅速,但治标难治本。

心理治疗则是心理治疗师运用技术与本人的综合素质,透过当事的症状,找出引起症状的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帮助当事人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解决问题,消除症状。心理治疗更多的是追根溯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根据当事人的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到标本兼治。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