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主阶级造成了中国的大一统历史

对于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延续的文明体的原因也属于历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西方的研究多从地理因素去探讨,比如对于河流的治理需要统一的行政组织。我研究组织结构,从组织结构的理论看是地主阶级构成了中国大一统政治的基础,这是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不中断的关键原因。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进程,而各个诸侯国为了完成中央集权就要消弱封建贵族的权力,因而扶持地主阶级而消弱贵族阶级成为各个诸侯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与经济举措,因此在秦统一过程中这个地主阶级也走上了历史舞台。

秦完成国家统一之后建立了郡县制,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的二元政治体制,皇权不下县,乡村地主自治的二元政治结构。这样地主阶级就获得了自己的政治与经济还有文化权力,“礼失求诸野”就表明当时中国的文化权力已经主要存在于地主阶级手中了。而中国传统中的“法统”和“道统”,“道统”就是文化权力的政治表现,而皇权一定是“法统”与“道统”的统一,丧失其一就意味着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因此中国的地主阶级与皇权达成了一致性,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

因为这个地主阶级的存在,皇权为代表的上层建筑并不是中国文明的主要载体,而地主阶级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所以改朝换代并不改变中国文明的延续性。

从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地主阶级拥护皇帝的统治而反对分裂,因为分裂就意味着新的皇帝离自己更近,这就意味着自己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利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地主阶级是维持中国大一统的核心力量,因为地主阶级对于基层的统治,这就造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任何分裂势力都无法动摇这个基础,也就必然失败。

地主阶级既是维护中国统一的功臣,也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反动力量。

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就是彻底铲除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和经济组织才能为现代化开辟道路。

中国革命从基层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伴随着革命进行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的建设,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建设取代传统地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功能。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和现代化道路的起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