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个聚变发电装置要来了!中国人造太阳BEST预计2027年竣工
在人类探索清洁能源的漫长征程中,2025年10月27日注定将成为载入史册的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向世界郑重宣布,由中国自主研制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于2027年竣工,这将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当杜瓦底座在安徽合肥的主机大厅精准落位时,这个被称作"人造太阳"的宏伟工程,正在将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从理论转化为照亮未来的曙光。
BEST装置的突破性意义首先体现在技术路线的创新上。作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迭代项目,BEST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集成了高性能超导磁体、高功率中性束加热等尖端科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装置将首次使用氘氚聚变燃料进行实验,这种存在于海水中的燃料储备可供人类使用亿万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专家透露,BEST装置真空室设计精度达到0.1毫米级,超导磁体线圈能在零下269摄氏度的极低温中产生相当于地球磁场10万倍的强大约束场,这些参数都创造了聚变装置的新纪录。

从工程进度来看,今年5月启动的总装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10月1日交付的杜瓦底座重达800吨,相当于500辆家用轿车的重量,其不锈钢主体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安装定位精度控制在±1毫米范围内。这个被誉为"人造太阳底座"的关键部件,不仅要承受极端温度变化,还需屏蔽核辐射,其技术难度堪称当代工程奇迹。随着主体工程进入快车道,预计2023年底将完成环向场线圈吊装,2025年启动等离子体物理实验,最终在2027年实现持续1000秒的氘氚聚变反应。
与当前主流核裂变技术相比,聚变能具有颠覆性优势。每公斤聚变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万吨标准煤,且不产生长寿命放射性废物。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1升海水中提取的氘经过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更关键的是,聚变反应需要精确控制条件才能维持,任何异常都会导致反应自动终止,从根本上杜绝了切尔诺贝利式事故的发生。BEST项目总工程师在采访中比喻道:"这就像用气体打火机点燃篝火,火焰大小完全取决于持续供气,一旦停止供气,火焰立即熄灭。"

该项目的国际影响正在持续发酵。欧盟聚变联盟负责人玛丽亚·费尔南德斯评价称:"中国在托卡马克装置上的连续突破,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注意的是,BEST装置建设周期仅用4年,比ITER缩短近十年,这种"中国速度"背后是全国200多家科研单位、5000余名科技工作者组成的攻关团队。项目采用的40项关键技术中,有12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包括独创的偏滤器设计能使装置寿命延长至30年。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聚变能源商业化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50年聚变发电有望满足全球30%的电力需求,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亿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BEST项目的意义不亚于当年的'两弹一星',它将使中国在终极能源竞赛中占据制高点。"项目规划显示,2030年将建成聚变示范电站,2035年实现电网并网,届时一度电成本可降至0.3元人民币以下。

合肥科学岛的施工现场,巨大的主机大厅已初具规模。工人们正在安装的不仅仅是钢铁设备,更是在搭建通向恒星能源的阶梯。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所言:"如果19世纪是蒸汽机的时代,20世纪是原子能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聚变能的时代。"BEST装置的进展预示着,这个曾被视为遥不可及的能源梦想,正在中国人的手中变为现实。当第一盏由聚变能点亮的电灯在2030年绽放光芒时,人类文明将正式跨入"人造太阳"的新纪元。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