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美黑马到业绩滑坡:敷尔佳困在营销里,研发短板拖垮300亿市值
2025年10月下旬,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已跌破零度,而本土医美龙头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301371)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更让资本市场感受到刺骨寒意。这份财报不仅延续了上半年的业绩颓势,更暴露了企业长期依赖营销驱动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双降,单季净利润跌幅近五成,曾经凭借“械字号”修复贴打造的“网红神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翻开敷尔佳2025年三季报,核心财务数据呈现全面承压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7亿元,同比下滑11.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5亿元,同比降幅更是扩大至36.73%,相当于每赚10元就比去年少赚近4元。若聚焦第三季度单季,业绩滑坡更为陡峭:单季营收4.34亿元,同比下降17.58%;净利润仅9538.69万元,同比暴跌44.96%,创下近三年单季度净利润最大跌幅。
从增长轨迹来看,敷尔佳的“失速”早有征兆。回溯至2019-2021年,公司凭借医用修复贴的先发优势,营收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30%以上,净利润增速最高达56%,迅速成为医美护肤赛道的“黑马”。但自2023年起,增长动能开始衰减,2024年营收增速降至个位数,2025年更是陷入连续三个季度下滑的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下降48.52%,这意味着营收下滑的同时,资金回笼能力也在减弱,企业运营压力持续升级。

业绩下滑的背后,是敷尔佳长期依赖的“营销驱动”模式正在失效。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高达6.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近1.3亿元,同比增幅26.2%,这一数字不仅远超营收降幅,更达到同期研发费用的17倍。从营销渠道来看,敷尔佳仍将大量资源投入直播带货、KOL推广等流量领域,某头部主播单场直播的坑位费就高达数百万元,但高昂的营销成本并未转化为实际销量增长——第三方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其核心产品医用修复贴三季度销量同比下降22%,客单价也因促销活动下滑15%左右。
与营销投入的“大手大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发投入的“杯水车薪”。2025年第三季度,敷尔佳研发费用仅3631.13万元,同比增长15.8%,研发费用率不足4%,远低于国际美妆巨头10%-15%的平均水平。从研发成果来看,公司目前拥有的专利多为外观设计专利,核心技术专利仅5项,且集中在医用敷料领域,化妆品领域的研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直接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械字号”面膜赛道,可复美推出的重组胶原蛋白敷料已实现成分升级,华熙生物凭借玻尿酸技术优势占据高端市场;而敷尔佳的医用修复贴仍沿用传统成分,在功效宣称上难以突破,逐渐失去消费者青睐。

敷尔佳当前面临的困境,既是企业自身战略失误的结果,也折射出医美护肤行业的深度变革。从内部来看,公司长期沉迷“流量红利”,忽视了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2023年至今,公司核心团队中已有3名研发负责人离职,市场部人员占比却高达40%,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结构导致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弱化。从外部环境来看,行业竞争已进入“技术比拼”的新阶段:一方面,“械字号”面膜市场监管趋严,国家药监局明确禁止以“面膜”名义销售医用敷料,敷尔佳的核心产品面临合规风险;另一方面,化妆品市场“成分党”“功效党”崛起,珀莱雅、薇诺娜等本土品牌通过深耕敏感肌、抗衰等细分赛道实现差异化竞争,而敷尔佳在化妆品领域的布局仍停留在基础护肤层面,缺乏核心竞争力。
对于敷尔佳而言,想要走出当前困境,必须彻底摆脱“营销依赖症”,转向“技术驱动”的发展模式。首先,需要重构研发体系,加大核心技术投入,尤其是在重组胶原蛋白、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的布局,通过技术突破打造差异化产品;其次,要优化产品结构,降低对“械字号”敷料的依赖,拓展功效性化妆品、家用医美仪器等新赛道,分散市场风险;最后,需重塑品牌形象,从“网红品牌”向“科技品牌”转型,通过临床数据、用户实证等方式建立品牌信任,摆脱对流量的过度依赖。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医美护肤赛道仍有广阔空间。据艾瑞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医美护肤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其中功效性护肤品增速将保持在25%以上。但市场机遇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企业,对于敷尔佳而言,三季报既是“警示灯”,也是“转型契机”。若能痛定思痛,真正将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优势,或许能在行业变革中找到新的增长曲线;若继续固守“营销老路”,则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被市场淘汰。哈尔滨的冬天漫长而寒冷,但更寒冷的是企业失去创新活力的未来——敷尔佳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