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析了爆款短剧,发现长剧“输”在这点

在如今观众即网民的网络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同小异,区别只是对文化产品的口碑判断是否从众,路人观众也会在“粉丝向”与“真我向”之间做取舍。
作者|布赫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个反直觉的事实,即——
国内短剧发展目前依然还处于刚起步的萌芽阶段。
能够印证这一现象的,便是大量中下层游资持续加码外,不少大腕明星及资本正在努力攒出一些颇有实力的短剧演员经纪公司与制作公司,试图与现有的短剧平台合作,或索性“团建”新的平台。AI技术的兴起,则为现有的短剧行业搭建好了上层建筑:
创意(剧本)+实施(拍摄与后期制作)。

既然创意环节在AI加持下能够丰富剧本内容,那么同理可推,演员、导演、场景、后期等一系列环节都可以通过AI系统完成产业服务,所有成本都会相应减少,其目的只在于短期投放产品,达成收益目的。
现阶段要实现这种技术流服务尚需时日,不过距离真正的高产出也为时不远。
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的工作铺排,短剧可以说是使用“黑科技”最多的文化产业之一。除了成本考量外,大多数短剧从业者更能准确捕捉观众心态,通过“猎奇向”吸引关注,最重要的是对于短剧从业者来说,他们没有任何“偶像包袱”,年轻人也不关心哪位导演或演员之前拍过什么,有过什么样的口碑,大家只关心新推出的短剧在内容上有什么值得看一看的兴趣点。

直白地说,从短剧诞生伊始,“烂中出奇”一直都是摘不掉的标签,但群体基数愈发庞大的御宅族似乎颇为享受在“烂”中找到“华点”。这也是近些年来一些短剧频频出圈的原因:
有人,真的在用心拍短剧。
只要包装精致一些,镜头唯美一些,故事可看性强一些,悬念留足一些,价值观更真实一些,追捧者大有人在。

无论是否愿意承认,短剧在上游环节的灵活性远非传统影视剧,尤其是长剧可比。
01
短剧不短,情绪拉满
生物学上有一种理论叫“趋同进化”,意指不同物种在同一个竞争环境下其外形与生理结构呈现相似性,这是一种生物体内的生存基因驱动使然。
对于短剧来说,它未来(2-3年内)也会走向精品化方向。
在此之前,短剧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三观不正”,但这是“影视评论家”的一家之言。因为短剧确实在兴起之初创造了惊人的市场价值。
当然,直到2023年之前,短剧主流题材依然只是“霸总系列”与“大龄保洁的第二春”等,古装短剧本质上也是这类题材的变种,它们制作粗糙,台词雷人,胜在“吸睛”。

但在2024年之后,短剧题材开始丰富起来,穿越、科幻、悬疑、武侠、宫斗等五花八门,能出精品的虽然不多,胜在科技加持与社会生活变量(智能手机的便捷性与各阶层、各年龄段观众的碎片化时间),让短剧一集2分钟左右的时长完美契合了碎片化时间的整理倾向。

因此不妨先把短剧视为电影之后出现的电视剧(电视机的普及让电视剧成为新式休闲消费),再进阶为电视剧(台播)之后出现的网剧。
要知道,网剧(包括网大)出现时,也经历了从“粗制滥造”到“热搜话题”的进化阶段。各种电视机自杀式的(通关式解锁流程)使用方式与电视台较为单一的节目操作,也直接导致如今电视机成为年轻人家里的摆设(有些家庭索性放弃了电视机),网剧也在智能手机的科技助攻下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甚至挤占了电影市场的消费空间。
2010年代,最早进入网剧行业抢占生态位的爱优腾芒等也确实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重资本的介入与新生代演员持续输血让网剧占领了文化消费高位,与曾经遥遥领先的国产电影在社交话题、两性情感及粉丝消费等领域平分秋色。
然而进入2020年代后,无论网(长)剧如何二次进化,拆分成长剧或短剧集(通常一集在45~60分钟左右),还是不可避免地被短剧抢跑。
一方面,长剧或短剧集内容选择上易产生创作主旨倾斜,如粉丝向长剧或短剧集(包括古偶类、仙侠类),或主创向的私域思想(包括历史类、悬疑类、年代类),也许依然会拥有一批定向观众观看,但拥有“牛马情怀”的路人观众,更愿意选择不那么“烧脑”或指向性不那么“高大上”的文化产品。

另一方面,短视频的盛行及影视剧的“长篇短解”既有助于观众在一定时间内了解影视剧的主要内容,又从客观上养成了年轻观众对观看时长的挑剔习惯。脱胎于短视频的短剧,很好地满足了这部分观众“没时间,又想看”的消费心态。
最重要的是——
短剧,即便是看似粗制滥造又“三观不正”的短剧,确实满足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情绪价值。
这是所有文化产品必须具备的第一属性。
02
长短之别,有赖认同
此前曾专门介绍过的爆款短剧《盛夏芬德拉》,怎么就火成这样了?便是短剧精品化的范例之一。
作为路人观众,很难不会被这部剧中呈现的种种巧思吸引,镜头语言和故事内容倒是其次,“穿镜式吐槽”与“兄弟剧”大结局联谊的表现形式却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创意在长剧和短剧集里目前还未曾出现。

再从内容上分析,《盛夏芬德拉》完全使用了现实生活中年轻女性的真实语境(这一点很多短剧都会体现),两性之间的打量也不会刻意追求“正确的表述”,同时又兼顾了观众的爽感。
不只是它,近期热度较高的《怪她太会撒娇》《穿成炮灰女配,我成了公婆心尖宠》《八零甜妻灿若明野》等都有一种点到为止的表达欲,题材或涉夫妻、婆媳关系,或塑造既甜又欲的大女主形象,在价值观导向上也完全脱离了早期的“野蛮宣泄”,转向睿智、理性又不失温情可爱方向迈进。这种创作上的主导方向,也客观上吸引了一批男性观众的注意力。

且在镜头语言上,上述剧集都在尝试不那么简单粗暴地“怼脸拍”,用中近景切换与明暗分界线等架构表达某场戏的意境。
虽然每集时长依旧在2分钟左右,但结果却是——
更吸引人了。
反观长剧和短剧集,不能说它们完全脱离了观众的心理诉求,国产精品剧近年来也层出不穷,只是在创作方面限于种种因素,掣肘颇多。
包括近期热播或多有争议的长剧,多是历史及悬疑类题材,既有历史人物,也有时代悲歌。理论上它们都呈现出对人性及时代的多维解读,有的烧脑,有的紧张,观之催人泪下或心情沉重。短剧因“出身不好”,反而在创作方面没有太多顾虑。长剧则在进入行业成熟期后变得拘束许多。

但任何行业,包括文化产业,都不能完全抽离社会发展与民生情态进行封闭式发展。
不妨先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共情一种消费心态:
在社会生活压力渐大、两性关系日趋紧张、网络戾气增多的情况下,“烧脑”或“深度”能否让“少数派”与“大多数”这两个观众群体达成某种共鸣?
再进一步诠释短剧的创作态度,是站在消费者的真实生活情境下用不再夸张的艺术呈现,表达对观众的态度:
“我在取悦你,因为我俩天下第一好。”
这种态度其实也是网(长)剧最早发展阶段的状态,就像最早以粗陋却凭真诚出圈的《太子妃升职记》和用两三个人就能演完一集的《灵魂摆渡》等,它们走的也是“猎奇向”,观众在调侃中渐渐认真起来,发现除了服化道粗糙之外,思想表达与情绪传递还可以。

今年电影市场上较热门的几部电影,如《长安的荔枝》《浪浪山小妖怪》等也都说明了观众对于影视剧内容方向的选择。
或许观众已经不在意制作投入多少,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真实的情感,让“为自己内心说话”的作品成为首选。
03
或长或短,共鸣为王
这种消费心态很难称之为“浮躁”或“肤浅”,因为有社会民生发展的内在动因。
高情商的说法是“洗尽铅华,回归真诚”,低情商的表达可能是“我不想看跟我不相干或不真实,没有温度的东西”。
映射在短剧的发展上,类型、手法及主题的变化亦是创作者对市场敏锐洞察后的创作趋势。

那么长剧呢?
它未来的创作方向和表达主题又会去向何方?
在如今观众即网民的网络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同小异,区别只是对文化产品的口碑判断是否从众,路人观众也会在“粉丝向”与“真我向”之间做取舍。
上文所说的AI技术和资本做局等,都只是基于庞大的短剧市场发生的行业升级。
唯一要担心的,反而是当短剧精品化之后,是否会重复网(长)剧情绪传递的变化过程。

短剧行业从业者是否也会在“切片”中表达自己的私域喜好?而忽略了这个时代的观众同样挑剔的目光?
文化产业本身也是服务产业,人性化服务的内核在于“温度”,对产品的消费也源于在“梦”中寻找情感释放,如果一种产品能兼顾艺术美学与情感互通,还能达成愉悦的自我满足,那么它就拥有市场。
曲高和寡,从来不是市场的普遍共性。
好在大家还年轻,有时间调整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四味毒叔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