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外交变脸术”:俄乌棋局上的不可预测玩家
特朗普的“外交变脸术”:俄乌棋局上的不可预测玩家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10月25日星期六
特朗普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堪称将网络 “键盘侠” 的善变特质搬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其立场之飘忽令人眼花缭乱,堪称史上罕见。
仅以今年为例,其外交姿态便经历了令人咋舌的数度逆转:
年初 “橄榄枝”:他曾施压乌克兰在领土问题上让步以求停火,姿态宛如向俄罗斯递出 “橄榄枝”,急于促成休战,哪怕牺牲乌克兰利益。
九月 “强音”:然而风云突变,九月下旬他突称俄罗斯是 “纸老虎”,断言乌克兰能 “夺回整个乌克兰”、恢复领土原状,摇身一变成了乌克兰的 “坚定支持者”。
十月 “布达佩斯插曲”:10 月 16 日与普京通话后,他高调宣布将在布达佩斯举行美俄峰会,俨然要扮演俄乌和谈的 “关键推手”。然而次日与泽连斯基会晤时,却又施压乌方在领土上妥协以求速停,甚至引发争吵,立场瞬间倒向对俄有利方向。会晤后他更直白提出,应按当前战线 “割裂” 顿巴斯地区,让俄乌 “各自撤兵、停止交战”,这一方案被解读为默认俄罗斯对顿巴斯大部分土地的控制。
终极 “摇摆舞”:10 月 20 日白宫表态更是扑朔迷离:先断言乌克兰 “不会取得最终胜利”,随即又改口称其 “仍可能赢”。戏剧性的是,当记者当日追问其立场时,他竟直接否认过往表态:“我从未说过他们会赢。我说的是,如果我们达成协议,他们可能赢。” 这番 “翻供” 式回应,与九月 “夺回整个乌克兰” 的宣言形成刺眼反差。及至 21 日,他宣布搁置与普京的会面,理由是不想 “浪费” 机会;22 日更突然对俄罗斯两家最大石油公司实施制裁,宣称希望以此倒逼俄方同意停火,却又补充 “希望制裁不会持续太久”。这场备受瞩目的峰会尚未落地便已悬停,而制裁与 “劝和” 的矛盾操作更添混乱。
如此频密而剧烈的立场跳跃,其幅度之大、频率之高,在传统政治家中堪称异数。通常,政治家即便调整策略,也会辅以外交辞令铺垫过渡,维系政策表面连贯性与盟友信任。特朗普则彻底摒弃了这套 “政治正确”—— 从九月宣称乌能 “全境收复”,到十月否认 “说过乌会赢”,再到施压乌方接受领土分割,其立场转换甚至无需逻辑衔接。这种善变已非策略调整,而是个人风格的赤裸呈现,由此引发的冲击与不确定性空前强烈。
究其根本,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的 “不可靠” 与 “善变”,并非源于目标缺失,恰恰是其为实现 “快速停火、美国抽身” 这一核心目标所施展的 “交易型艺术”。他将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简化为一场商业谈判,任何原则与立场皆可充当谈判筹码:九月的 “挺乌强音” 或许是施压俄罗斯的姿态,十月的 “逼乌妥协” 则是拉拢普京的筹码,而否认过往言论、搁置峰会、突击制裁等操作,更像是谈判桌上 “漫天要价” 的套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员库普乾便指出,特朗普始终未能将 “外交” 与 “施压” 有效结合,反而因反复无常低估了各方决心。
这种将个人风格凌驾于外交惯例之上的做法,使其对盟友的 “可靠性” 降至冰点。泽连斯基拒绝接受领土妥协,欧盟虽表面 “支持” 其立场却坦言 “离不开美国”,普京则通过发言人淡化峰会搁置的影响,称 “本就未定日期”—— 各方的谨慎与疏离,正是对其善变的直接回应。纵观近代美国政治史,在公开表态上如此反复无常、甚至否认过往立场的总统几无二人。这正是特朗普模式的独特烙印,亦是其巨大争议的核心根源 —— 如同一条适应各方的政治 “变色龙”,其立场转换之快,让盟友对手皆无所适从,最终印证了那句网络调侃:“特朗普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