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捐钱,右手收钱?爱尔眼科慈善背后的利益黑幕

一份调查报告,将爱尔眼科与华厦眼科两大民营眼科巨头推至风口浪尖。

500

10月中旬,网易清流工作室揭露了爱尔眼科、华厦眼科两家民营眼科巨头“左手捐钱、右手收钱”的运作模式,善款从企业账户流出,经过慈善基金会等中间环节,又回到了医院,这一操作被质疑可能利用慈善行为赚取医保基金的差价,从而引发了市场的广泛争议。

无独有偶,民营眼科医院的骗保问题此前已有先例。据新华网今年3月的报道,一篇题为《小小眼科5年套取医保基金3000余万元……》的文章,便起底了一名“游医”通过“下乡义诊”诱骗农村老人、进而套取巨额医保基金的案例。

这一切都让公众不得不追问:爱尔眼科的慈善,究竟是真心公益,还是精致的商业算计?

“真假”慈善

在做慈善这件事情上,爱尔眼科格外慷慨,因而频繁登上“中国慈善榜”。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爱尔眼科对外捐赠总额高达1.88亿元、3.87亿元和2.17亿元。2025年9月,爱尔眼科以年度捐赠2.17亿元(含物资)的金额,位列“中国慈善榜·企业榜”在1182家上榜企业中位列19位。

然而,看似慷慨的慈善承诺背后,却隐藏着令人质疑的资金流向。

据网易清流工作室调查,爱尔眼科的慈善捐赠并非简单的公益行为,而是形成了一套“捐赠-立项-执行-回款”的闭环运作机制。

比如:由爱尔眼科发起的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2024年2.52亿元捐赠收入,仅爱尔眼科全资子公司就贡献4600万元。而其核心项目“爱眼光明行”的资金最终流入爱尔眼科各地子公司。

更令人震惊的是,类似的操作在四川、湖南、辽宁等地同样存在,爱尔眼科俨然构建了一个覆盖多地的慈善资金循环体系。据网易清流工作室数据,2021至2024年间,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向H基金会拨款5585万余元,这些资金最终流向江门、珠海、重庆等15家爱尔眼科关联医院。

不仅如此,爱尔眼科各地分支机构的违规行为频频曝光,暴露出其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内部管理和合规控制存在的隐患。

据象山县医保局通报,2023年11月至2025年5月期间,象山爱尔眼科医院通过“串换项目收费”的方式,将目录外检查项目违规纳入医保支付,被处以13.15万元罚款;2024年,阳江爱尔眼科医院因超标准收费、超范围执业等违规行为,被追回医保基金2.24万元。

慈善不应成为商业利益的遮羞布,而是应当真正回馈社会。如若网易清流工作室报告属实,监管部门需加强对慈善资金流向和医疗机构经营行为的监督,防止公益资源被异化为商业牟利的工具。

增收不增利,商誉高悬

众所周知,爱尔眼科的全球化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强大的“并购引擎”驱动的。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收购,它从一家国内眼科医疗机构跃升为全球性眼科连锁巨头。

自2011年起,爱尔眼科“自建+并购”的步伐从未停歇。比如:2017年以约12亿元收购欧洲连锁眼科医疗机构Clínica Baviera;2020年以18.7亿元收购天津中视信等30家眼科医院;2024年5月以13.44亿元收购52家医疗机构部分股权;2025年5月以6.5亿元收购深圳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60%股权。

依靠“买买买”快速扩张的模式,爱尔眼科经营业绩持续快速增长,资产规模急剧膨胀。

财报数据显示,2012年,爱尔眼科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40亿元、1.83亿元,到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3.67亿元、33.59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11.4倍、17.35倍。

此外,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总资产达352.69亿元,较2011年底的17.22亿元增长超19倍。

然而,进入2025年,爱尔眼科增长模式遭遇严峻挑战。营收增速显著放缓、净利润增速几近停滞,这种“增利不增收”的局面标志着其增长动能可能正在失速。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虽同比增长9.12%至115.07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仅较上年同期微增107.58万元,增幅仅为0.05%。其中,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97%,显示出盈利能力正在恶化。

一方面,爱尔眼科屈光、视光等核心项目属于消费医疗,非刚性需求,在经济承压、居民支出趋于谨慎的背景下,消费者延迟或取消相关手术计划,导致需求释放缓慢。另一方面,民营眼科机构持续扩张,部分地区出现“多院竞争”格局,分流患者、压低价格,导致单店收入下降,整体盈利能力承压。

值得警惕的是,爱尔眼科频频收购带来的不仅是规模扩张,还有不断累积的商誉风险。截至2025年6月底,爱尔眼科商誉余额高达87.22亿元。

在医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爱尔眼科收购的众多医疗机构能否持续保持预期的盈利水平,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一旦部分被收购机构业绩下滑,巨额商誉减值将不可避免,这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将造成严重冲击。

对于已成长为全球性眼科医疗集团的爱尔眼科而言,如何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提升经营质量,如何整合已收购的数百家医疗机构以实现协同效应,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创新来提升盈利能力,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挑战。

AI时代的“新课题”

近几年,爱尔眼科加速推进“AI+眼科”战略,启动了“AI眼科医生”智能体的研发工作。目前,爱尔眼科已成功整合了28个高质量眼科专病数据集,其中涵盖超过10万例稀缺病历,这为AI模型的训练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与此同时,通过与中科院计算所、华为云等科技巨头的深度合作,爱尔眼科在AI辅助诊断、远程医疗、智能管理等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入。这些技术有望在未来显著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准确性,降低人为诊断差异,同时通过智能化管理优化运营成本。

在医疗AI转型的浪潮中,作为千亿市值的民营眼科龙头,如何平衡合规与业绩增长,是爱尔眼科必须审慎作答的核心考题,关乎其长远发展的根基。

首先,必须真正厘清公益与商业的边界。在AI技术投入巨大的背景下,爱尔眼科更需要建立透明、规范的慈善机制。捐赠资金的流向应当公开可查,公益项目应避免与自身商业利益产生不当关联。

其次,借助AI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内涵”的增长转型。爱尔眼科需要将资源从不断的对外并购,转向对现有医疗网络的智能化升级。通过AI技术标准化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诊疗效率、优化患者体验,从而挖掘内生增长潜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构建技术赋能的智能合规风控体系。爱尔眼科可以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诊疗行为、收费流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将合规要求嵌入每一个业务流程。这种技术驱动的合规管理,能够有效杜绝“山头主义”和违规操作,确保企业在安全稳健的轨道上运行。

总而言之,医疗行业AI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爱尔眼科面临的已不仅仅是如何平衡合规与增长的传统命题,更是如何在技术革命中重塑企业基因的战略抉择。通过将AI技术创新与合规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爱尔眼科有望走出一条以技术提升效率、以合规保障发展的新型增长路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