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小语种考入大学,毕业却需要英语过4级,这合理吗?这不合理

“从德语专业前两名毕业,却因英语四级差 3 分拿不到学位证,只能去做和专业无关的行政岗。” 某外国语院校 2024 届毕业生李然的遭遇,戳破了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荒诞的困境:一批凭借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优势考入大学的学生,终其四年深耕专业,却可能因英语四级未达标被挡在毕业门外。这种 “小语种敲门、英语定终身” 的规则,看似强调 “全面发展”,实则背离了小语种专业的培养本质,更成了扼杀特色人才的无形枷锁。
小语种专业的设立初衷,本是为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输送 “精通特定语种、深谙目标国文化” 的专项人才,而非 “英语 + 小语种” 的浅层复合型人才。教育部明确提出,外语人才培养应 “着眼于文明交流互鉴”,将语言及文明理解作为立足之本。但 “英语四级与毕业证挂钩” 的规定,却强行将小语种学生拽入 “双语齐头并进” 的误区,导致专业学习与毕业要求严重脱节。
这种脱节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某高校西班牙语专业的课程表显示,四年需完成 386 课时的西班牙语精读、210 课时的拉美文化研究,同时还要挤出 144 课时修读大学英语 —— 对语言学习而言,“精力分散” 意味着 “精度不足”。有俄语专业教授算了笔账:学生每天需花 4 小时巩固俄语语法与词汇,若再分配 2 小时备考四级,专业练习时间直接缩水 30%,“结果往往是俄语没学精,英语也只够应付考试,两头不讨好”。
更矛盾的是政策本身的 “双重标准”。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的规定显示,英语专业学生需通过专业四级(TEM4),俄语专业学生可凭专业四级或俄罗斯对外俄语等级测试 A2 级毕业,唯独非外语专业的小语种学生被绑定英语四级。这种 “对小语种专业用英语标准、对英语专业用专业标准” 的逻辑,本质上是对小语种专业价值的否定 —— 仿佛只有叠加英语能力,小语种人才才算 “合格”。
小语种专业本就面临 “师资紧张、生源有限” 的现实困境,英语四级门槛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分配的失衡,造成不必要的教育内耗。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调研显示,“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小语种专业多处于 “尝试招生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斯瓦希里语专业 2018 年入学仅 10 人,这类小众语种的教学本就需要集中资源深耕,却被迫为英语教学分流精力。
对学生而言,这种内耗直接转化为 “时间成本的浪费” 与 “专业信心的打击”。日语专业学生王悦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为备考四级,她连续两个学期推掉日语口译实训、日本文学研讨等核心课程,甚至放弃了赴日交换的机会。最终四级擦线通过,可日语专业八级却因练习不足未达标,“找工作时,日企看重的口译能力我不如同学,外企又嫌我英语不如英语专业,彻底成了‘夹心层’”。
企业端的反馈更印证了这种培养的低效。某央企非洲区业务负责人直言:“我们需要的是能和当地部落首领流畅沟通的斯瓦希里语人才,不是能写英语邮件却听不懂土著方言的‘半吊子’。” 但现实是,不少小语种毕业生带着 “四级证书” 入职,却因专业能力不足,不得不重新参加企业组织的语种强化培训,“高校四年教的,不如企业三个月练的实用”。这种 “为了四级丢了专业” 的培养模式,无疑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英语四级门槛的最大问题,在于用单一标准衡量千差万别的小语种学生,完全无视个体基础差异与未来发展需求。从生源来看,许多小语种考生高中阶段主攻目标语种,英语仅作为 “副科” 学习,基础远弱于英语考生 —— 某法语专业 2023 级新生入学测试显示,62% 的学生英语成绩未达高考英语满分的 60%,却要在四年内达到四级水平,难度堪比 “让文科生攻克物理竞赛”。
从就业路径来看,小语种学生的发展方向与英语能力需求并无必然关联。从事俄语翻译的张琳毕业后一直在中俄边境城市工作,她坦言:“日常对接的都是俄罗斯客户,合同、沟通全用俄语,英语一年都用不上一次,当初为考四级熬的夜,现在看来毫无意义。” 即便是进入跨国企业的学生,多数企业也更认可 “小语种专业等级证书 + 基础英语能力”,而非刚性的四级门槛 —— 某外贸公司 HR 透露:“日语 N1 证书比英语四级有用十倍,只要能看懂简单的英语邮件就行。”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 “唯四级论” 正在加剧小语种人才的流失。中国社会科学网指出,部分外语人才因 “对所学语种定位不清” 流失到无关岗位,而四级门槛正是造成这种迷茫的重要原因。当学生被迫将大量精力投入英语学习,自然会质疑小语种的价值,最终要么转行,要么陷入 “专业不精、英语不强” 的尴尬境地,与高校培养 “专项外语人才” 的目标背道而驰。
事实上,合理的外语人才培养从未排斥英语能力,而是反对 “一刀切” 的刚性捆绑。北京大学为非语言专业开设多语种实验班,上海政法学院允许小语种专业参照自身语种四级标准毕业,这些案例都证明:尊重专业特性与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外语人才。
对高校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 “分类施策”:对小语种专业,应将毕业标准与专业等级证书(如日语 N1、法语 DELF B2)挂钩,英语作为 “可选修的工具课程” 而非 “必过门槛”;对确需英语能力的岗位方向,可开设 “小语种 + 英语” 复合班,由学生自主选择。唯有如此,才能让小语种学生从英语的 “枷锁” 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语言本身与文明理解的学习。
小语种人才的价值,在于用专业能力搭建文明交流的桥梁,而非用英语证书证明自身的 “合格”。当高校放下 “英语四级” 的执念,让培养标准回归专业本位,那些深耕日语、法语、斯瓦希里语的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专项人才 —— 这远比一张 “全员过关” 的四级成绩单,更具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