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传统的“孝道”理念崩塌解体势在必然
传统文化不见得都是好的都要传承。比如重男轻女,比如童婚、娶小老婆,比如男人留辩子女人缠小脚,这些传统的东西就是“封建糟粕〞,抛弃革除这些糟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而且,革除这些糟粕的不是什么西方“思想殖民”,而是党领导的伟大的人民革命。
有些东西,比如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孝道〞,不能说它不好,不能说它是糟粕,但是,时代变了,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根本的变化,“孝道”这个并非不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解体崩塌与更新也是必然的。
中国的“孝道”产生于中世纪传统的农业社会,其社会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那个时代,国家基本不对人民的个人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经济活动非常低下,社会变化极其缓慢,社会阶层交流、跨区域交流及人的活动范围极其局限,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等基本上完全是私人性质完全靠家庭,财产也基本上靠家庭代际积累和传承。人的一切包括生长、教育、生活发展、财产、养老等等通常均来自家庭来自父母。这种生活方式下,以家庭为中心、以孝敬顺从父母长辈为社会最高道德准则是必然的。这就是传统“孝道”生长发育的社会生活基础。
现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共服务的全面普及并深度渗透个人生活,人的活动范围扩大、就业机会繁多、财富增长迅速财产来源多元化,社会运行节奏也越来越快捷,社会变动日新月异,跨区域交流极为频繁。家庭在人的生活中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生命仍然是父母给的,但人的成长、教育、就业、发展、财富、医疗、养老等等很大程度上要靠社会公共服务公共机会以及个人努力,而不是像古代社会那样完全依赖父母、家庭和子女。人的生活活动空间也呈几何级数扩大,年轻人远离父母就学就业与安家生活已经十分普遍。
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生活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传统的“孝道”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求,解体崩塌是必然的。这不是西方“思想殖民〞的结果,而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
细想起来,其实传统的“孝道”观念也是有不少糟粕的。一切以父母长辈为中心、一切顺从父母长辈,父母在不远游,社会还怎么发展进步呢?
回想起来,我们这一代正在老去的父母们对待我们自己的老父老母也远达不到古代“孝道”的要求,我们现在老了,拿几百年前的“孝道”去要求二十一世纪成长的年轻儿女们,怎么可能做到呢?
当然,不是说传统“孝道”就应该完全抛弃。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大概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我相信“孝敬〞“尊老”仍将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及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的重要内容,只不过社会在变,“孝”的形式内涵都会大不相同,而且“孝”在中国人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恐怕也不会再像古代那样占据最核心的位置了——中国人仍将提倡鼓励孝敬父母长辈,但肯定不会再像皇帝们那样鼓吹“以孝治国”了。
人老了,要明事明理、做好自己,别倚老卖老。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做父母的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尽量别给年轻人增添太多负担,要支持年轻人搞好自己的事业搞好他们自己的小家庭,对年轻人的要求也别太多太高,差不多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