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汉语词根的神秘面纱
揭开汉语词根的神秘面纱
——拼义语言(第7篇)
夏国民
如何将汉语的词根解释清楚,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即使你问人工智能(AI),因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它也说不清楚,并且往往会把你导入英语语境之中。
上文提到过,词根本来是一个外来词。在英语里,词根是词素(morpheme)的一部分,即很多单词由词根、前缀或后缀组成。词根(root)决定单词的基本意思;前缀(prefix)改变单词的词义,如方向等;后缀(suffix)决定单词的词性,如名词、动词等。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英语单词里都有词根,实际上是大多数单词里面没有词根。其主要词根是一百多个,一般词根也只有几百个,且主要来源于古老的语言,如拉丁语、希腊语或古英语。
英语词根在单词中承载核心意义,而且是不可再分的最小语义单位。英语中大多数经典的词根,本身并不能作为独立单词使用。例如:由词根gress(走)与前缀pro(向前)组成单词progress(前进);由词根gress与前缀re(向后)组成单词regress(倒退);由词根gress与前缀in(向内)组成单词ingress(进入);由词根gress与前缀e(向外)组成单词egress(离开)。由此可见,词根在英语中非常重要。
包括词根在内的词素理论是英语的基础理论之一,其架构的逻辑性强等优点,很值得汉语借鉴。当然,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
关于汉语词根,笼统地说,无论是按字面上理解,还是就其本质而言,都应该是词的根本或根源,这似乎与英语词根基本相通。但具体一比较,差别却很大,有的地方甚至完全是两码事。
汉语词典中将词根定义为“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词义的基础。”陡然一看,是这么一回事。比如说“汉语”和“英语”,这两个双音节词里面的“语”就是其词根,既有音,也有义,符合字根定义。
但是,进一步对照,针对汉语中单独有意义的字或单音节词(简称单词)来说,拿上述定义来解释,却说不清楚。例如单字词“语”,左边的言旁是义旁,可以算是词义的基础;右边的偏旁“吾”,勉强算得上语音。但左边有义无音,右边有音非义,分开后各自都不再是语音语义结合体。因此可以说,对于单字词“语”而言,将其拆开后来谈词根是徒劳的,而那些本来就没有义旁的大量单字词就更谈不上按形体细分了。这足以证明,汉语词根的下限只能界定到单词这一层。显然,这与英语词根有根本区别,而与此关联的最小语义单位也有区别,这是后话。不过,仅就前一个区别也能说明,汉语词典中的汉语词根定义过于笼统,不完善。
由此可见,要完整地定义汉语词根,还需要进一步细致分析,方可确定答案。
实际上,大部分单独有意义的汉字或单音节词都是汉语词根,但不是所有的汉语单词都是词根。验证汉语词根的必要条件是单独有意义的字才可以入选,而充分条件则要求入选的单音节词还能够组成多音节词,后者是词根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单独无意义的汉字,在组成多音节词之前,只有音,没有也显示不了义,充其量只能作为记音符号,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因此不满足上述必要条件。例如,腌臜(ā zɑ)一词是“不干净”的意思,如果将腌臜分开,腌(ā)、臜(zɑ)都不满足必要条件,不成其为根。
单独有意义的汉字,既有音,又有义,属于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因而满足上述必要条件。例如,腌(yān)这个单音节词,其含义是“用盐等浸渍食品”的意思。而且腌(yān)还能组成“腌鱼、腌肉、腌制”等多音节词,因此也满足上述充分条件。
通过以上详细分析,不难看出,同一个字形“腌”字因读音不同,腌(ā)不是单词,不满足必要条件;腌(yān)是单词,且具备组成多音节词的功能,满足充分条件。
从以上例子还可以看出,判断单字是否为汉语词根,语音和语义都重要,不应单纯就字形来断定。
再说最小语义单位,英语单词中可以是多音节的,比如词根gress(走),这是由其文字构成形式即线性特性决定的。而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本身就是最小语义单位,不应生搬硬套地将汉语的最小语义单位放宽至多音节语义,免得引起混乱。
应将单独有意义的字或单音节词完整地确定为最小语音语义结合体,与单独无意义字严格区别开来。例如,吖嗪(ā qín)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如吡啶、嘧啶等”(见第12版《新华字典》第1页)。虽然吖嗪是一个整体概念,但吖嗪是双音节词,且包含了吡啶、嘧啶等实质内容。“吖、嗪”二字单独都没有含义,为了与单独有意义的字相区别,将其明确为单独无意义字就能够避免其组成双音节词后与单词同质化。由此可见,单独有意义的字或单音节词,被确定为汉语中的最小语音语义结合体是严谨的,实质上因此也就锁定了汉语的词根。
进一步而言,既然双音节词的汉语词根是单音节词形式,即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那么三音节词以及更多音节词的词根自然也是单音节词形式,否则就不是词的根本或根源,而单独无意义的字都在词根之外。换句话说,没有必要继续讨论更多音节词的词根形式。
举个例子,如果权且将词组“工业化”中的“工业”当作词根,它也能组成“工业园、工业区、工业国”等多音节词,但“工业”不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所以说“工业”不是词根。
综上所述,就有了结论:词根是词义的基础,判断词根的必要条件是单独有意义的字,充分条件是能够组成多音节词,满足必要充分条件的字就是汉语词根,否则就不是。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中,按读音统计的头字大约是8700多个,其中单独有意义的字或单音节词大约是7000多个,满足必要充分条件的汉语词根大约是6000多个。例如,翻开字典很容易发现一些单音叹词,因不能组成多音节词从而不属于汉语词根。
现代汉语有6000多个词根,配上关联单词或字,能够组成无穷无尽无限的词汇,这就是汉语博大精深的根。
下面总结一下汉语词根与英语词根的差别。
其一,汉语词根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英语词根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其二,汉语词根是单音节词;英语词根内嵌于单词之中,很多是多音节的。
其三,汉语词根是几千个,英语词根是几百个,在数字上相差一个量级。不过,英语还有众多的自由语素,也是词汇的来源。
由于汉语词根在人们的交流中无处不在,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汉语词典中称汉语是“词根语”词条的合理性。但据此称汉语是“孤立语”则有些片面,包含着误解或贬义的成分。
有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汉字偏旁类比英语词根教授中文,仅从形式上看有点像而已,实际上有误导之嫌。偏旁的主要教学用途在于汉字的形态教学,虽然其中的义旁有语义之实,但没有语音相伴,跟英语词根完全是两码事,偏旁中的声旁则相去更远。
另外,汉语的词头和词尾,例如“阿、们”等,跟英语的前缀和后缀概念完全不同。实际上,英语中的前缀和后缀,如果将其译为前配和后配,也许更合适。
厘清汉语词根,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汉语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