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特朗普能搞定以哈,却搞不定俄乌?
虽然特朗普在中东问题上表现出了强势和突破性,成功促成了加沙地区的停火与部分人质释放,但他在应对俄乌战争问题时却屡屡受挫。这种对比凸显出两个截然不同局势背后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特朗普个人外交风格中某些局限性的体现。
从表面上看,特朗普擅长制造“交易式外交”——依靠关系网和强势姿态来达成快速成果。在以哈问题上,特朗普手握诸多筹码。他长期以来对以色列的强力支持让他在特拉维夫拥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同时,他在阿拉伯世界也建立了可观的声望与人脉资源,使他有条件在关键时刻逼各方让步,通过以色列对卡塔尔哈马斯代表的军事威胁施压,实现停火协议。
反观俄乌问题,局势复杂得多。首先,特朗普缺乏足够的实质性外交杠杆。在乌克兰问题上,他很难像对以色列那样对普京施加有效压力。俄罗斯并不是美国的盟友,相反,普京擅长利用特朗普对于“达成交易”的渴望,将其引导向对俄有利的谈判路径。特朗普先前威胁对俄实施能源制裁,又犹豫于全球经济震荡的可能后果;他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也摇摆不定,在对泽连斯基施压期间甚至试图要求乌克兰放弃尚未失守的顿巴斯地区,这种举动无疑会削弱其谈判的正当性和道义性。
此外,俄乌冲突并非单一国家对单一国家的冲突,它涉及北约、安全框架、能源供需、意识形态对抗及大国博弈。加沙局势尽管也极其复杂,但相较之下更容易通过区域性协议和强力外交施压实现有限的降温成果。而俄乌冲突的根本问题——乌克兰的主权边界如何划定、俄罗斯是否愿意退出被占领土、战争后的安全保障机制——远非“几小时会谈”所能决定,也不可能靠一位领导人的个人声望和谈判技巧就轻易解决。
事实上,特朗普曾承诺如果再次当选,他将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但如今他也承认,实现和平要比想象中复杂得多。这种转变不仅折射出现实的残酷,也反映出他一贯强调的“交易型政治”在重大地缘冲突面前的无力感。强硬、直接、讲交易虽然在某些合理时机下有效,但当交战双方都不准备妥协、当国际格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时,仅靠个人主义和即兴谈判非但无济于事,反而可能陷入象征性外交的泥淖。
总结来看,特朗普能在以哈问题上取得短期成功,依赖的是深厚的外交筹码和区域内各方对其的配合;而俄乌战争这样的大国对峙,考验的却是真正的战略远见、联盟协调与多边外交上的韧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朗普在一局棋里赢了,在另一局棋里却连开局都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