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上台 日本新政府「向右轉」 中方第一反應透露哪些信息?

作者:深喉,自由撰稿人 。

500

希望,恪守,信守,维护,咱们中国有能力,自信的人最可爱。

500

日本再一次換了首相,這次是高市早苗。

對於這位日本歷史上首位女首相,外界最關心的,是她會如何調整日本的外交路線,尤其是對中國的態度。畢竟,從她以往的言論看,這位新首相的政治立場並不溫和。

高市早苗出身自民黨右派陣營,長期以鷹派姿態活躍政壇。

她多次發表涉華言論,包括否認南京大屠殺、宣揚「中國威脅論」,並公開在台灣問題上發聲。她還曾以內閣大臣身份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最近一次是在8月15日日本投降紀念日當天。

在日本國內,她主張修改和平憲法,推動自衛隊「轉正」為國防軍;在社會議題上,則反對女性繼位天皇,要求女性婚後隨夫姓。對日本社會而言,這樣的政策組合意味著一種「舊秩序式的現代化」:形式上突破了性別壁壘,實質上卻更加保守。

500

不少歐洲媒體稱她為「女版特朗普」,認為她的政治路線既強硬又排他,可能讓日本在地區外交中走向更孤立的位置。

相比外界的熱議,中國的反應顯得冷靜。10月21日,在外交部記者會上,日本共同社記者提問,中國如何看待高市早苗出任日本首相?

發言人郭嘉昆的回答非常簡潔:「我們注意到有關選舉結果,這是日本內部事務。中日兩國互為近鄰。中方在中日關係上的基本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希望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各項原則,信守在歷史、台灣等重大問題上的政治承諾,維護雙邊關係政治基礎,全面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這一段表態值得細讀。最引人注目的,是沒有祝賀。

同一場記者會上,有人問到玻利維亞新總統當選時,郭嘉昆明確表示「中方表示祝賀」。兩相對比,溫度差一目了然。

外交辭令的克制,往往是一種判斷。中方沒有情緒化,也沒有激化矛盾,而是通過語氣中的「保留」傳遞立場。「注意到」,但暫不表態。日本的政治更替,不會影響中方對中日關係的根本判斷。

在這份聲明中,第二層關鍵信號是「划線」。

「希望」「恪守」「信守」「維護」幾個關鍵詞,集中在同一句重點上:「信守在歷史、台灣等重大問題上的政治承諾。」

500

這句話的分量不輕。過去幾任日本首相上台時,中方的表述多停留在「希望合作」「推進互惠」層面;而這次,中方特意點名「歷史」和「台灣」,顯然是針對高市早苗的言行做出的預防性警告。

中國外交的表態邏輯一向明確,先劃界,再行動。面對一位立場明顯偏向對抗的日本首相,中方既不急於評判,也不寄望「改善」;而是提醒:日本在這些核心議題上有承諾,有底線。如果越線,後果自負。

高市早苗上任,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內地資深傳媒人「牛彈琴」預測有三種走向。

第一種,理性轉向。

高市若能在執政後展現務實態度,推動地區合作,緩解中日緊張,這將是令人意外的轉折。歷史上也有例子,尼克松當年曾是強硬的反共派,但在掌權後選擇與中國和解。然而,這樣的政治智慧並不常見,從高市目前的路線看,可能性不高。

第二種,維持現狀。

她或許會選擇克制,不主動挑釁中國,但也不會改善關係。靖國神社的參拜或將暫停,中日互動保持在「冷而不僵」的狀態。這種局面可能持續到下一任首相上台。

第三種,對抗升級。

更糟的情況是,高市延續甚至強化右翼路線,把日本定位為「印太戰略的前哨」,在台灣、南海等問題上與美國協調步調。這一方向最受西方保守勢力歡迎,卻可能讓日本陷入新的地緣風險。

法國媒體就曾評論稱,高市意在「推動由東京主導的印太框架,試圖將日本打造為反華支點」,並警告這可能導致地區外交危機。

從中方表態看,北京並不焦慮。中方沒有高調反擊,也沒有降調示好,而是保持穩定、清晰的語氣。這既是對形勢的判斷,也體現出對自身實力的信心。

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已經改變。經濟、科技、市場、國際影響力……日本不再具備引領亞洲的結構性優勢。中國並不希望對抗,但也不會再被動應對。

高市早苗若執意走強硬路線,只會讓日本進一步邊緣化。

日本國內政壇近年首相更替頻繁,五年四任,難以形成穩定政策。即便高市希望塑造個人時代,也要面對派閥博弈、經濟停滯和外交掣肘。正如日本學者所言,高市政府能否撐過一年,都難說。

從歷史角度看,中日關係一直在「摩擦與調和」之間循環。每當日本政壇右傾,雙邊關係就陷入低谷;但經濟與地緣現實最終又會迫使雙方回到溝通軌道。

從現實角度看,中國的第一反應「注意到選舉結果」反而是一種穩健姿態,既不急於表態,也不給對方製造炒作空間。高市早苗想以「強硬對華」鞏固國內支持,但北京不會接招。

高市早苗的上台,是日本政治的延續,也是舊路線的再現。她能否突破右翼的政治慣性,尚待觀察。但從中國的回應看,戰略定力已在一開始確立。

一個越來越自信、開放的中國,已經不需要通過反應證明立場。真正的力量,是在風起時仍能保持冷靜的目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