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向实,先修通信路:中兴、爱立信已按下转型加速键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AI先通信。

在这个不可逆的全球产业数字化浪潮中,通信应该是AI技术真正进入大规模落地的必要前提,相当于地产链的基建。

基于这一底层逻辑,在2025年的这一轮科技大行情中,AI+通信早已成为热门支线,备受投资者追捧,且行情正从上游光模块、芯片等核心部件向中游通信商延伸。

美东时间10月14日,百年通信巨头爱立信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净利润同比激增近2倍至113亿瑞典克朗,推动股价单日狂飙超20%,创下2018年4月以来最佳表现。此后至今,其股价虽然没有更大的异动,整体却稳在了小高位处。

北京时间同一天,中兴通讯港股盘中刷新历史新高,年内涨幅最高超80%,其中8月以来已累计上涨50%,个股赚钱效应显著,也是市场焦点之一。

作为全球通信五大巨头中的两家,它们双双强势的股价表现是否意味着AI对通信商的实质性提振已经到来?这场AI驱动的通信业变革,究竟能释放多大价值?

通信双雄:爱立信利润飙升,中兴押注AI转型

在全球移动通信设备市场中,爱立信、中兴通讯都属于TOP5头部阵营,因此对它们的解读在业内还是具备很强的指引性价值。

爱立信过去在国内市场也是远近闻名,不过主要是在手机市场,应该是90年代前那批人的经典回忆杀。时过境迁,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瑞典品牌虽然早已撤出国内手机市场,但其在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影响力依然强大。

根据Dell'Oro Group的数据,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爱立信虽已被华为(31%)和诺基亚(13%)超越,但仍保持第三名的位置。

而中兴通讯作为中国通信产业迅速崛起的重要推动者与极大受益者之一,其全球市场份额已逼近爱立信,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10%。

表面来看,爱立信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确实惊艳:净收入较2024年同期增长了190%、调整后EBITA实现翻倍增长,利润率也从12.6%提升至28.1%。

虽然这一增长力由于来自非经营性因素而遭遇非议:iconectiv业务剥离产生了76亿瑞典克朗资本收益。若剔除该一次性收益,其核心业务的利润增长实则有限。

但值得肯定的是,其管理层明确指出,第三季度在核心网业务强劲增长的带动下,云软件和服务业务销售额提升了9%;且受益于这部分业绩改善,调整后毛利率也从46.3%提高至48.1%。

这点应该是爱立信这份财报中更大的亮点,此时公司对部分资产的处理也被市场解读为战略聚焦,为未来在AI等前沿技术或市场扩张储备资源。

总体而言,爱立信最新业绩可圈可点,但新技术带来的增长动能尚未充分显现。

中兴通讯方面,尽管三季报尚未发布,但从半年报可见,其受AI驱动的业绩增长是具备实质性的。上半年,尽管净利润因加大投入而同比有所下滑,但营收同比增长14.5%,达到715.5亿元,时隔三年半重回两位数增长区间。

细究发现,报告期其以算力、终端为核心的“第二曲线”业务营收同比激增近100%,占比超过35%,其中AI服务器贡献过半收入。这背后是中兴通讯“All in AI,AI for All”战略的全面落地。

而大额的研发费用投入也彰显了其加速转型为“通信+AI算力服务商”的决心。上半年其研发费用达126.6亿元,占到营收近18%,这一投入强度在ICT行业处于第一梯队。且高投入成功换来了扎实的技术储备:全球专利申请累计约9.4万件,授权超5万件;仅AI领域专利申请就接近5500件。

显然,作为国内加速推进AI与ICT技术深度融合的主力军之一,中兴通讯的AI新战略成效更为显著。

转型现分化:区域市场决定AI节奏

透过上述财报可清晰发现,AI驱动效应已在业绩中显现,但两家巨头的AI转型进度却也存在分化。

这种分化既反映了AI对中游通信商业绩的影响尚处于初期,也暗藏了海外与中国市场在地域发展上的根本区别——从全球视角看,两者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的是欧美市场(以爱立信为代表)与中国市场(以华为、中兴为代表)在“AI+通信”产业规模落地的分化表现。

作为百年通信企业,爱立信从电报时代走到5G,始终未脱离技术主流,但近年来,受中国市场格局变化冲击,其份额显著下滑。接下来,随着产业技术加速从5G向5G-A乃至6G演进,爱立信的份额极可能继续遭遇冲击。

业务分布来看,爱立信重心更多地集中在欧洲大本营、高利润的北美市场及其他高端发达地区。可惜欧洲市场大却分散,且各国数字化政策不一,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新技术迭代速度。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爱立信与沃达丰(VodafoneThree)达成多项合作,包括在爱尔兰、荷兰、葡萄牙作为独家无线接入网供应商,并在德国、罗马尼亚、埃及担任主要供应商。此前双方还签署了为期八年、价值125亿瑞典克朗的协议,爱立信将支持沃达丰下一代网络建设,并作为全国核心网独家供应商,助力其在英国在2034年前实现5G SA广覆盖目标。

这项合作在5G-A、6G新技术商业化加速推进的当下尤为重要,毕竟在此期间全球通讯设备市场的格局大概率将继续洗牌。

中兴通讯则是根植于国内市场快速崛起的。据IDC报告,中兴以44.5%的份额蝉联中国云终端市场第一,云终端全球发货超600万台,服务超1000万云电脑用户。

从本土市场潜力来说,中国作为全球数据应用最丰富的市场之一,在“十四五”规划推动下,正加快建设覆盖最广、算力规模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为5G-A/6G演进与应用落地提供强大孵化环境。

而中兴通讯在6G技术上的布局尤为凸显,这也是时不时驱动其股价异动大涨最核心的底层支撑点。2025年是6G标准化元年,而中兴通讯已从标准、芯片、算法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投入布局;且成果显著,至今其已连续三年在IMT2030推进组进行测试,总体测试质量保持第一阵营。

可清晰地预见,随着技术向5G-A与6G演进,中兴通讯“连接+算力”的双重优势未来将继续放大,并加速追赶TOP3。

这种市场定位的差异,很大程度决定了两家公司在“AI+通信”浪潮中所享有的产业红利与发展节奏存在差异。

7万亿AI盛宴中,5G-A/6G升维触发通信业价值重估

那么,从行业整体来看,AI对通信企业的实际提振效果究竟有多大?这一问题或许可以从短期产业链价值传导与长期价值重构两个维度进行审视。

短期来看,AI+通信的产业红利释放存在明显的时序差异。上游的光模块、芯片等技术门槛高、溢价能力强的环节已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部分企业财报开始体现相关订单。而处于中游的通信设备商,距离AI技术带来的大规模商业兑现可能会稍显滞后些。

长期而言,AI对通信行业的拉动空间广阔。据麦肯锡报告,生成式AI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约7万亿美元价值,并将AI整体经济效益提升约50%。其中,中国作为AI研发高地,预计将贡献约2万亿美元,接近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

500

其中,加速“AI向实”的通信行业绝对是核心领域之一。期间,整个通信行业将从单纯提供连接服务,向全生命周期的新型信息服务转变。这种转变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商业模式的根本性重构:信息和通信技术正在从支撑工具转变为价值创造的核心引擎。

具体而言,5G-A、6G与AI融合推动网络智能化、运维自动化与业务场景化;链条中,运营商逐步从管道提供者转向智能服务集成商,设备商则聚焦平台化、软硬件解耦与开放生态构建。这一全链路的智能化转型,既提升运营效率,也打开新的增值空间

届时五大通信巨头将各显神通。目前爱立信的5G解决方案已持续获得Gartner与Omdia等行业机构认可;其Open RAN就绪产品组合具备AI原生、硬件无关等特性,支持与第三方设备集成。

国内玩家更是技术优势显著,至今全球大龙头华为的6G近场信道模型提案已被3GPP正式写入国际标准;中兴通讯也依托在DICT领域四十年的积累,构建了从自研芯片、智算服务器、液冷数据中心、训推软件到星云大模型和智能体工厂的全链路能力,可针对多样化场景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譬如,其自研"定海"DPU芯片、"凌云"交换芯片、"珠峰"CPU芯片等将凭借业界领先的芯片全流程设计能力显著强化公司在AI领域的长期竞争实力。

大的产业增长逻辑确定后,此时对投资者而言,关键在于识别不同企业在AI通信浪潮中的差异化定位与变现节奏。毕竟资本市场对“AI+通信”的高预期,本质上源于对产业重构进程中价值释放的长期看好;而从预期到业绩仍需过渡周期,同一产业链环节的企业也因市场聚焦不同而收获各异。

譬如,爱立信凭借在欧洲市场的合作项目,有望受益于当地通信基础设施的更新需求;而中兴通讯则凭借国内市场优势和技术全链路布局,可能在AI算力时代获得更大增长动能。

来源:港股研究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