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Robotaxi:低调、十年、逆袭
10月11日,滴滴自动驾驶宣布完成D轮20亿融资,引发行业关注。
截至目前,滴滴自动驾驶累计融资约100亿,此轮融资后估值超50亿美金。
本轮融资并非简单的资金补充,更是一种深度的战略与政策背书。
而对长期选择战略性沉默的滴滴自动驾驶来说,2025年下半年的爆发,既是完成技术蓄力和生态布局后的关键跃迁,也是不容有失的逆袭之战。
01
三个“五年计划”
国内外Robotaxi的发展历程中,滴滴进入并不算晚,到如今满打满算已经有十年了。
十年前的2016年,自动驾驶开始了从实验室向商业化的探索。这一年,Waymo从谷歌独立出来,专注于L4自动驾驶研发;Uber启动了Robotaxi试运营;百度在乌镇展示L4无人驾驶技术。
也是这一年,与优步中国合并后的滴滴,占据了专车市场超过90%的份额。在共享出行领域风生水起的滴滴,在2016年开始了自动驾驶研究。
2019年,出行行业格局变换,滴滴全面转向“ALL IN 安全”战略。出于战略考量,滴滴将自动驾驶业务升级为独立公司。
长期以来,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都选择战略性低调--不急于进行大规模路测宣传,而是将重心置于底层技术研发与真实出行场景数据的积累。
十年磨一剑,滴滴选择在2025年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完成技术积淀与生态闭环构建后的必然跃迁。曾经的“战略潜行者”已然转身,成为手握数据、资本与量产钥匙的“规则定义者”。
2025年,滴滴选择在北京、广州两大一线城市开启了全场景、全无人测试,通过在早晚高峰、深夜、骤雨等复杂出行场景中的测试,来高强度验证技术可靠性。
战略规划方面,在2025年4月广汽举办的智能化安全峰会上,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透露了滴滴的三个“五年计划”:
● 第一个五年计划:2016-2021年, 攻克L4全栈技术,搭建算法与仿真系统;
● 第二个五年计划:2022-2026年,完成技术商业化验证,实现混合派单;
● 第三个五年计划:2027-2032年,依托滴滴全球出行网络,推进自动驾驶全球化扩张。
目前,滴滴自动驾驶第二个五年计划进入收官阶段。技术方面,需要Robotaxi的表现比人类更好、更安全、更高效;运营方面,需要接入滴滴出行网络,实现真正的混合派单。张博透露,目前上述两方面均已达成,只剩量产维度。
02
从慢跑到加速
从低调到加速,滴滴自动驾驶的这波‘逆袭’已备齐关键筹码:粮草是超百亿融资与京穗国资、广汽组成的战略同盟,弹药是2025年底即将量产的前装L4车型与成熟的智能运维体系。
滴滴自动驾驶D轮融资的20亿元,并非简单的资金补充,更是一种深度的战略与政策背书,意味着滴滴在政策合规和路权开放上获得关键支持;而广汽集团的继续加注,则强化了车企和平台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2025年4月,滴滴自动驾驶与埃安合作的前装量产L4车辆正式亮相。该量产车搭载了滴滴自动驾驶全新一代硬件平台,配备33个传感器和“Orca虎鲸”中央计算平台(超过2000 TOPS的GPU计算能力,相当于4台特斯拉Cybercab的总算力),运行10亿小时不超过1次故障,远超航空级安全水平1000倍。
媒体报道,该量产车此前已经在南方试验场进行耐久可靠测试,并且也在新疆吐鲁番进行了安全性和可靠性测试,计划于2025年底前量产交付,2026年实现规模化运营。
低调十年,滴滴构建了从车辆自动出勤、充电维护到全流程监控的慧桔港智能运维中心,为实现规模化运营做好了准备。
随着L4车辆的量产交付,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也将步入快车道。借助于庞大的出行生态和真实场景数据,预计2026年完成技术商业化验证的滴滴,将步入第三个五年计划,全速推进自动驾驶的全球化扩展。
03
出行生态优势
从出租车到网约车,围绕拒载、绕路、车况产生的司乘摩擦,始终是出行体验中一道难以根治的顽疾,持续蚕食着用户信任与行业效率的根基。
当对现有模式“打补丁”式的修补走到尽头时,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技术重构游戏规则。滴滴发展无人驾驶,既是蓄力多年的技术爆发,也是出行体验的迭代升级。
Robotaxi在提供出行服务的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网约车的“臭车”争议、空调纠纷和司乘冲突。但这种解决并非是用机器完全替代人类,而是用新的手段重构了出行服务的底层逻辑,将出行从一项依赖个人即时状态的服务,转变为稳定、透明的标准化产品。
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滴滴发展Robotaxi采取的“混合派单”模式,能将Robotaxi服务无缝集成到现有的网约车网络,实现运力的高效整合与平滑过度,快速完成商业化验证。
由于Robotaxi具有很强的数据和规模效应,率先跑通商业模式的企业将吸引更多乘客和车主加入其网络,形成正反馈加速扩张。从消费者角度看,拥有更大车队规模和数据优势的Robotaxi服务将提供更低成本、更便捷的体验,从而赢得市场份额。
当然,出行平台发展Robotaxi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技术取代人类”这样的争议,作为行业头部的滴滴更要权衡技术狂飙与就业稳定的天平。滴滴自动驾驶更坚信“负责任的科技创新”,坚持稳健推进策略。
从现有的“混合派单”模式来看,滴滴发展Robotaxi的终极目标并非替代,而是与人类司机共同构建一个更高效、可持续的出行生态。在这个生态中,Robotaxi将成为满足日常、高频、标准化出行需求的基础运力,而人类司机则可能转型为复杂场景的专家、个性化服务的提供者,或是Robotaxi的远程安全员、场景运维员。
结语
行业喧嚣之下,低调潜行的滴滴一度被视为Robotaxi领域的“慢公司”。
随着百度萝卜快跑加速扩张、特斯拉Cybercab即将量产,Robotaxi赛道进入以量产交付和商业闭环定胜负的下半场。在这一关键节点,已经完成技术商业化验证的滴滴果断突进,将Robotaxi业务迅速切换至市场驱动的商业化节奏。
从“慢”到“快”的转变, 是顺势而为,也是长期的战略耐心。
滴滴自动驾驶的逆袭之路,是中国自动驾驶产业从追随到并跑乃至领跑的一个缩影。以超50亿美元估值与新一轮融资为支点,滴滴正加速推进Robotaxi的年内落地,并瞄准全球化部署愿景。至此,其发展路径已清晰转向--从技术深耕迈入规模化商用,也为中国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按下加速键。
10年积淀,滴滴必须向市场证明其书写新叙事的能力。这已非单纯的生存之战,更是为下一个十年行业格局定调的终极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