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咬人”的漆树
我们人类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居住在房屋中,房屋中的环境对人的健康有很多影响。除了建筑材料,家具的质量是一个重要指标。现在的家具很多是高密板等人工板,外面涂的是合成涂料。不少人感慨如果都用天然木材、天然油漆就安全多了。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传统的漆取自漆树,漆可以赋予器物耐腐蚀、耐高温特性。中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证实其为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商代漆器已出现雕饰饕餮纹并施朱黑双色漆,战国至汉代发展出镶嵌、戗金等工艺,唐宋时期形成描金、螺钿、雕漆等技法。庄子作过宋国的漆园吏。网红李子柒也展示过制作漆器。许慎曾在《说文解字》提到:“桼,木汁也,可以髹物。”这里的“桼”就是生漆。
古代漆器
采漆人需要在漆树上割口收集树汁。采漆人和漆匠都是辛苦活,很多新入行的人会经历痛苦的脱敏过程。李子柒在采访中说:“我第一次割漆回家以后,脸就肿成了电视机,全身都是特别大的红肿包,痒得睡不着,全身都是结痂了又挠开,皮开肉绽的。最后我们实在是受不了了,组团去医院打抗敏针……但是过敏嘛,我觉得熬过去就好了。那几个月的时间都在过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过敏反应呢?
李子柒晒出的过敏的图片
割漆,和割橡胶类似
生漆含漆酚、漆酶、树胶质等成分,引起过敏的是漆酚。患者接触后1-2天在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可发展为水疱或大疱,严重者可能伴随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甚至肾功能衰竭。古代没有现代化学知识,只是意识到和生漆有关,认为人中了漆毒,得了漆疮。
毛坝生漆漆酚结构及百分比
清代医家陆以湉《冷庐医话》就记载了对生漆过敏的治疗,记录很详细也很有意思。
太平崔默庵医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徧身皆肿,头面如斗。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沈思,反覆诊视,必得其因而後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太平县(大致在现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的崔默庵治病多有神奇的效验。有个年轻人新近娶妻,不久出痘疹,全身都肿,头面部肿像斗一样大。许多医生没有办法,就请崔默庵给他诊治。崔默庵诊治疾病,如果没有掌握病因,总是要面对病人沉思几天,反复诊察,必定要找到病因然后罢休。诊察这个年轻人时,六脉正常,只是稍微虚弱一点罢了,一时间不了解病因。)
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泥於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当时因为坐轿远道而来腹中饥饿,便在病人的床前吃饭。看到病人用手掰开眼皮,看着自己用饭,因为眼眶完全浮肿,不能睁开。崔默庵问道:“想吃吗?”病人回答说:“非常想吃,但奈何医生告诫我不要吃?”崔默庵说:“这种疾病对饮食有什么妨碍呢?”于是叫他吃饭。病人吃喝很香,崔默庵更加不理解。)
久之,视其室中,床榻桌椅漆器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觔生捣,徧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痘现,则极顺之症也。盖其人为漆所咬,他医皆不识云。(过了好久,崔默庵观察病人的居室里,床铺桌椅漆的气味刺激人,突然彻底醒悟,说:“我发现病因了!”赶快让病人另外搬个房间,用几斤螃蟹活着捣烂,敷遍病人的身体。不到一二天,病人浮肿消退,痘子透现,乃是非常顺利的症候。原来那病人被漆气伤犯,其他医生都不知道。)
古代不像现在有现成的组合家具出售,给新人的婚房置办的家具需要自己请木匠来制作。这家人应该是时间安排不恰当,没有给新家具足够的时间发散漆酚等刺激性成分就入住了,造成新郎官严重过敏。医生找出病因后,安排病人脱离环境,加上敷药治疗,病人就痊愈。这个治疗步骤和现代医学一致,只是不知道把螃蟹捣烂后敷在身上的原理是什么。
当然,漆树也可以给人带来美味。每年11月漆树果实成熟时,可以从中榨取漆油,冷却后漆油呈蜡黄色块状。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一个传统美食漆油鸡,以当地三黄鸡与漆油为主料,配以草果、八角等调料制作而成。制作时需将凝固的漆油熔化后翻炒鸡肉,加入清水文火慢炖半小时以上,成品汤色金黄、肉质鲜嫩,具有独特的漆油香气。该菜品在傈僳族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是节庆宴客的佳肴,也用于病后调养和产妇滋补。漆油中还含有少量漆酚,过敏体质的人需要避免食用。
白漆油和黑漆油
漆油鸡
现在很多人喜欢登山露营。进山时最好穿长袖衣、扎住袖口,穿长裤、戴帽子、戴手套、穿袜子,穿长筒胶鞋或球鞋。这个不仅是防止虫蛇伤害,也是预防漆树等有害植物的伤害。进山前,最好对漆树科植物的形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另外,自然界还有不少像漆树一样的植物,如荨麻、毒葛、毒橡树等,它们也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所以,遇到不明植物尽量不要徒手采摘、砍削其枝叶或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