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留下一个不对称的世界
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去世,享年103岁。
他的一生,几乎浓缩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史。
年轻时在西南联大求学,浸染那个时代最后的荣光;
抗战时期远赴美国,避开战乱与政治斗争;
年纪轻轻获得诺贝尔奖,在中美关系的蜜月期回国报效祖国。
青年与将门之女举案齐眉,中年治学天下闻名,晚年有红颜知己照料陪伴。
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但命运的讽刺也在此——
他本人的人生近乎完美,却用一生证明了自然界并不完美对称。
一个推翻宇宙对称性的物理学家,以近乎对称的人生,走完了科学与时代的全部循环。
他让世界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会偏向一边;也让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科学的高度,可以由中国人亲手抵达。
在喧嚣、封闭与焦虑交织的时代,他的一生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离真正的科学精神有多远。
1
杨振宁的一生,横跨了整个现代物理的黄金年代。
二十多岁进芝加哥大学,三十多岁拿诺贝尔奖,九十多岁仍在讨论规范场论。
在今天之前,他是活着的传奇。
2
1956 年,他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假设。
当时整个物理界都相信宇宙在镜中应当对称——左右手一样才合理。
但他们提出,在弱相互作用里,这个对称可能根本不存在。
一个理论,推翻了半个世纪的共识,也让人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其实是“偏心”的。
3
吴健雄用实验证明了杨振宁李政道的正确,她放弃圣诞假期,全身心投入实验。几周后,她打电话告诉李政道:“我们看到了惊人的效应。”
宇称真的不守恒。
整座物理学大厦都震动了。奥本海默发来电报:“你们走出了黑屋子。”
杨振宁的工作让人类第一次系统理解了宇宙中“秩序为何存在”,那些关于对称与不对称的方程,已经成为文明底层的共同语言。
4
1957 年,他们拿下诺贝尔奖。
这是华人第一次在科学领域站上世界舞台,也是美国冷战时期最轰动的学术事件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个发现直接打开了后来标准模型的大门,让人重新理解粒子的相互作用方式。
5
如果说宇称不守恒是他人生的爆点,那么1954年与Robert Mills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则是他真正的伟业。
那是现代物理的核心之一,几乎所有描述基本力的理论——电磁、弱力、强力——都建立在这个框架上。
可以说,没有杨–米尔斯,就没有今天的标准模型。
6
他也有争议,比如和李政道的分歧、关于钱学森、关于爱因斯坦的评价。
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他在物理史上的地位。
他不是那种天才式爆发的人,而是能用半个世纪去验证自己洞察的学者。
张朝阳曾说,在整个物理界,他能排前三。
有人觉得这话夸张,其实一点也不过分。
7
他和翁帆的爱情,很多人看不懂。
相差五十多岁的婚姻,在外界掀起了无数议论。
但对杨振宁来说,那是一个在理性尽头重新拥抱情感的决定。
翁帆照顾他二十年,不离不弃。
他用自己最后的岁月告诉世人,爱情不仅仅是浪漫,也可以是深度的理解与陪伴。
那一刻,那个曾经写下杨–米尔斯方程的人,也终于成了一个普通人。
8
如今,物理学界普遍认为,有四大理论是人类智慧最闪耀的明珠——
牛顿的引力理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杨–米尔斯理论。
杨振宁还发现,物理学里的“规范场”概念,竟能与数学中的“纤维丛”精确对应。
研究万物至理的物理,和追求纯粹理性的数学,竟然殊途同归。
这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物理与数学的最深交汇点之一。
9
晚年的杨振宁,从1945年到1980年的论文中,挑出几篇,编成一本《自选论文集》,并在每篇后写下点评。
在那本书的扉页上,他亲手译下杜甫的那句诗——
A piece of literature is meant for the millennium.
But its ups and downs are known already in the author’s heart.
中文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2012年,清华大学为他九十岁生日送了一块黑色大理石方块。
顶部刻着这句诗,四个侧面则刻着他在物理四个领域的十三项主要贡献。
10
很多人觉得,杨振宁做的那些东西离生活太远,其实一点也不。
他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底层的规律。那套叫“杨–米尔斯理论”的框架,后来成了整个现代物理的基础。
今天人类对宇宙的理解、粒子加速器里撞出的新粒子、卫星导航的精度,甚至医院核磁共振的成像算法,全都站在那套理论的肩膀上。
他提出“宇称不守恒”,让人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并不完美对称。
这个看似抽象的事实,其实有深刻的隐喻:没有这种不对称,宇宙里可能就不会有物质,不会有星球,也不会有人。
换句话说,正因为世界有偏差,生命才有机会出现。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不完美,不对称,充满缺口。
11
杨振宁并不是只活在理论里的科学家。
他在九十年代末力排众议,反对中国投入两百亿美元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
中科院院士王贻芳认为,不建这台机器,中国将在高能物理上落后三十年;
而杨振宁却认为,这样的投入不现实。“花上千亿造出对撞机,也未必有人能用;真正需要的,是培养更多青年科学家,实现科技自立。”
他还主张当时应该集中发展芯片与基础工业。多年之后回头看,这番判断几乎是一针见血。
12
在杨振宁身上,有一种早已稀缺的精神。他用理性思考复杂世界,用自由意志对抗确定答案。他相信真理存在,也相信真理不会轻易被任何权力、任何情绪收编。
杨振宁已经远去。我们纪念杨振宁,最该纪念他什么呢?我觉得是以上两句黑体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