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芷蕾之后,一个“杀人犯”成为国际影后
作者 | JOY
来源 | ins生活原创
FIGURE 10/17
十六年前,她杀人入狱,人生急坠。
十六年后,她拿下国际影后,一朝成名。
赵箫泓的故事,你听说了吗?
九月末,第7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与戛纳、柏林、威尼斯、洛迦诺并称全球五大电影节)传来喜讯。
中国新人女演员——赵箫泓,凭借《监狱来的妈妈》获“最佳主角银贝壳奖”。
继辛芷蕾后,华语女演员又一次在国际舞台开挂了。
振奋之余,大部分人也有点摸不着头脑。
“赵箫泓”是谁?
她是入狱十年的杀人犯,也是国际A类电影奖影后。
电影《监狱来的妈妈》根据她的真实经历改编,并由她亲自出演。
虽然电影还未上映,但我已经等不及和你们聊聊「她」的故事。
现实版“酱园弄”
了解电影《监狱来的妈妈》,要先从认识赵箫泓开始。
这个农村来的姑娘,自幼被领养,养父母是一对朴素的农民。
中专毕业后,赵箫泓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早早相亲结婚,人生按部就班。
关于结婚,无非“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二人省略了谈恋爱的步骤,相处没多久,便匆匆结了婚。
悲剧的火苗,由此埋下。
婚后不久,两人有了孩子。
为了赚钱养家,赵箫泓等儿子一断奶就出门上班,在一家婚庆公司当司仪。
赵箫泓性格柔弱,内心却一直坚韧。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日子不算好过,但咬咬牙也能撑下去,却没想到丈夫一次次的家暴,让赵箫泓的内心逐渐破碎。
拳打脚踢的日常,让本就性格柔弱的赵箫泓不堪一击。
每一次的退让,也只能换来丈夫下一次更狠的拳头。
直到那次再次被打,赵箫泓反抗时结局改写——
丈夫意外死亡。
根据法院判决,赵箫泓虽然是正当防卫,但仍被判处10年刑罚。
从一家三口到铁窗泪,赵箫泓的人生霎那间堕入黑暗。
入狱后,赵箫泓整日生活在情绪的撕扯之中,让她崩溃的是不是坐牢这个事实,而是离开一岁多的儿子。
好在婆婆时不时给她写信,寄照片,她得以了解孩子的近况。
监狱床铺的枕头下,压着一本厚厚的画册,里头画满了她对孩子的思念。
赵箫泓在牢狱生活的磨练下,也逐渐变得坚强,现实教她明白——
人可以没有钱,没有婚姻,但不能没有坚强和希望,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个支点。
服刑归来称“影后”
都说“为母则刚”,一心盼着与孩子相见的赵箫泓,积极表现,争取早日释放。
因为擅长唱歌,弹琴,吹笛子,她还入选了女子监狱文艺队,担任女高音歌手。
文艺队既需要为监狱成员提供文化娱乐生活,还要偶尔为来监狱参观的人做一些警示教育的演出。
队员们不仅形象好,而且个个有才艺,凑在一块排练的日常,在一定程度上让赵箫泓变得乐观许多。
而随着导演秦晓宇的到来,赵箫泓的监狱生活再一次发生变化。
导演秦晓宇因拍摄纪录片走访全国各大监狱,在女子监狱里遇到了赵箫泓。
这个擅长在现实中挖掘故事的导演,卸下一切关于道德的评判,如老友般与赵箫泓对话。
纯粹如赵箫泓,多年闭塞的牢狱生活让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分享的出口。
她边笑边哭地向导演讲述自己的遭遇,还透露自己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种近乎自我剖析的坦诚,让导演数次被打动。
之后,导演挨个询问服刑人员,是否愿意参与拍摄纪录片,得到的回答都是拒绝。
原因无外乎不想曝光过往罪行,更不想拖累家人。
唯有赵箫泓干脆地点点头,说:
“我有一些东西一直憋在心里,而且,如果我的故事能带给其他女性一些启示或教训,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就这样,导演在监狱了挑中了自己的“女主角”。
拍纪录片的计划被搁置,围绕赵箫泓展开的剧本开始从零谱写。
看到这,大家应该都明白了。
赵箫泓,即电影《监狱来的妈妈》的女主角“廖红”。
因为在监狱里表现良好,赵箫泓在余刑不满一年且有未成年子女需照顾的前提下,予以特赦。
电影团队的镜头也跟着她走出监狱。
十年牢狱,外面的变化天翻地覆,社会高速发展后的陌生,与儿子之间断裂的亲情,以及往事的重重阴影,这些都是赵箫泓出狱后必须面对的挑战。
出狱后没多久,曾在监狱帮教文艺队古乐演奏的长安古乐团团长李铠老师,接纳了赵箫泓,让她在乐团工作。
可乐团工资不高,为了养孩子赵箫泓只得兼职打零工,由于社会的接纳度有限,她赚钱的途径并不多,还尝试过利用唱歌特长开直播。
“尽管她始终很努力,但自己还是很拮据”。
另一边,更令赵箫泓感到挫败的是跟儿子的相处。
一开始,孩子逃避与母亲的接触,更别谈当面喊“妈妈”。
面对缺席了他人生近10年光阴的“ 陌生人”,尚且年幼的男孩手足无措。
好在,电影拍摄7年后的现在,母子关系已经融洽许多,有一次赵箫泓生病,儿子还主动为她做饭。
由于电影还没上映,母子俩为了修复关系具体付出了哪些努力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为了与孩子双向奔赴的这一刻,赵箫泓等了太多年。
据网友路透,电影尾声出现了很感人的一幕,是儿子对赵箫泓说:
“奶奶没有儿子了,我要去做她的儿子。”
这一瞬间,人性的复杂,血缘的羁绊,无不令人落泪。
赵箫泓,婆婆,孩子,三个极苦的人,又是极善良,极坚韧的人,正因此,狂风过后伤口一次次被撕裂的他们,依然能挺住。
也正是这些人性的高光时刻,成就了电影的真实与动人。
《监狱来的妈妈》与观众认知中“反家暴”电影不同的是,片子一没狗血,二不悬疑,三不揭伤疤,而是将镜头对准了——
一个出狱后努力重建生活,修补亲情的母亲。
显然,以这种方式拍电影,在中国市场并不讨喜。
导演希望它不只是一部引起女性共识的片子,更是引发男性内省和觉悟的作品。
“我其实希望很多的男性能够把这部电影当做一面镜子,从中能够有一个自我觉悟和自我的反思。”
“故事的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在国内关于家暴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个血淋淋的现实——
据统计,我国30%的已婚女性遭遇过不同形式的家暴,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被丈夫殴打。
每年15.7万自杀的女性中,60%是因为家暴。
数据背后,还有无数沉默的案例,尤其在广大农村,女性对于家暴更习惯于忍受和原谅。
如此现实面前,《监狱来的妈妈》中呈现的困境绝非孤例。
在圣塞电影节的记者会上,就有位西班牙记者说道,根据调查,西班牙每天收到的家暴报警电话是500起。
在《监狱来的妈妈》豆瓣影评区,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表姑婆的真实经历。
性格温顺的表姑婆,是一个“以夫为天”的传统女性。
面对丈夫的毒打,表姑婆考虑到孩子小,以及九十年代的社会舆论,选择忍气吞声。
最终,在一个丈夫喝醉熟睡后的夜晚,表姑婆拿起菜刀,杀了丈夫,并分尸藏在不同地方。
做完这一切,她跟娘家人交代了所有事情,托付好孩子,逃往外地。
直到几年后,表姑婆回家看望家人,邻居举报后被逮捕,家人几度上诉,判处无期徒刑。
入狱后,表姑婆积极表现,坐了二十几年牢,于去年出狱。
出狱后的表姑婆,精神状态好,人也开心,再提到当年的事,她一点都不后悔,哪怕再来一次,她也觉得比困在那段婚姻里面好。
黑色幽默般的对比,可见女性在暴力婚姻与失去自由间做选择,有多么荒诞。
而更令人害怕的是,家暴受害者的困境并不会随着暴力结束而终止。
在现实中,家暴受害者不仅要面对暴力本身,甚至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
2020年9月,网红拉姆在直播时被前夫纵火,全身90%以上烧伤,还有六七处刀伤。
16天后,拉姆去世。
新闻曝光后,大众才得知一个更令人震惊的真相——十几年婚姻里,拉姆一直都承受着家暴,报过警,找家人帮忙,离了婚,却依然无法逃脱恶魔的棍棒。
就像《监狱里的妈妈》的一段对话——
有人问女主角:“为什么还要回监狱?”
她回答:“如若心不自由,人在哪里都是监狱。”
感谢像《监狱里的妈妈》这样的电影,它们不是什么宏大叙事,也没有爽文的快感,但却用真实的镜头,给予一个个身在困境却平凡的女性以力量,为她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出口。
“打破沉默,让那些被忽略的女性的命运、困境与韧性,被更多人看见、讨论和思考。”
在采访中,回看自己过去十年,赵箫泓感慨颇多。
“一个人可以没钱,甚至被剥夺自由,但是不能失去内心的坚强和希望。这两者才是生活的真正支点。”
这个曾被视为“受害者”和“杀人犯”的女性,在命运的重击下,重新涂写灵魂的底色。
十年牢狱生活,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重生。
最后,我想用赵箫泓的领奖词作为结尾,送给所有在生活中迎难而上的每一个你们。
“此时此刻,我最想感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就是我自己。无论经历多少困难、磨难与绝望,我从未放弃自己,始终陪伴自己走到今天......
所有身处困境的姐妹们,无论你们身在何方,如果通过我们的电影能获得勇气、安慰与力量,那就是我参与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