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后宗庆后时代”的终局?宗馥莉辞职,一场蓄谋已久的“切割”
2025年10月10日晚,一则消息引爆了中国商界:据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并获娃哈哈官方证实,宗馥莉已于9月12日辞去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等全部核心职务。这一消息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首,引发全网关注。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职业变动。自2024年2月创始人宗庆后逝世、宗馥莉正式接班以来,这家国民饮料巨头内部的暗流已在数月间汹涌,最终以一场彻底的“决裂”告终。从万众瞩目的“公主接班”到如今的“净身出户”,仅仅一年有余。宗馥莉为何做出如此决绝的选择?她留下的、价值千亿的娃哈哈帝国,又将何去何从?

宗馥莉为何“出走”?一场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宗馥莉的离去,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结构性矛盾与现实压力长期交织、最终激化的必然结果。她所面对的,是一个看似光鲜、实则布满制度陷阱的“王座”。
娃哈哈集团的传承困境,根植于其独特的股权结构。这并非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而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其股权结构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
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资)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宗馥莉继承其父宗庆后股份后,持股29.4%,为第二大股东。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股24.6%。
这种股权分布意味着,即便宗馥莉作为创始人钦定的“接班人”,也从未拥有对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在现代企业治理框架下,缺乏控股权,其任何重大的战略决策和改革意图都必须获得其他股东方的支持,尤其是掌握近半数股权的国资股东。这一结构在宗庆后凭借其巨大个人威望和历史功绩尚能维持微妙平衡,但在“后宗庆后时代”,创始人光环褪去,不同利益方的诉求浮出水面,股权结构便从稳定的基石变成了权力斗争的策源地。

如果说股权是根本症结,那么品牌商标问题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据国际品牌价值评估机构GYBrand发布的榜单,“娃哈哈”品牌价值高达911.87亿元人民币,是集团最核心的无形资产。然而,这一“金字招牌”的归属权和使用权却成了宗馥莉无法逾越的障碍。
首先,“娃哈哈”系列商标归属于娃哈哈集团,而非宗馥莉个人或其100%控股的“宏胜系”公司。其次,一份由“宏胜系”公司于2025年9月12日发给经销商的内部通知中明确指出:“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娃哈哈集团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在股东矛盾已然公开化的背景下,获得“一致同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意味着宗馥莉主导的经营活动,始终笼罩在“品牌使用不合规”的巨大法律风险之下。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宗馥莉曾试图“自救”。2025年初,娃哈哈集团申请将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转让至“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关键在于,宗馥莉通过其控股公司间接持有这家接收公司超过51%的股权。此举被外界解读为试图将核心品牌资产转移至自己可控的实体下,但因引发“掏空国资”的巨大争议而被叫停。这次失败,标志着她在集团框架内解决品牌控制权问题的路径被彻底堵死,成为其决心另起炉灶的关键转折点。

在股权和品牌两大结构性矛盾之外,一系列激化的冲突将宗馥莉推向了“四面楚歌”的境地,最终促使其做出决绝的选择。家族内部纷争:据媒体报道,一场围绕宗庆后约18亿美元离岸信托资产的诉讼在香港展开,原告为三名自称“同父异母的美籍弟妹”。这场遗产争夺战不仅牵扯了巨额资产,更从根本上动摇了宗馥莉作为“唯一合法继承人”的公众形象与内部权威,使其在处理集团事务时合法性受损。
国资股东警觉:宗馥莉接班后,推行了一系列被外界视为“掏空娃哈哈,壮大宏胜系”的举措。例如,关停娃哈哈集团旗下部分工厂,同时在“宏胜系”下扩张产能;将娃哈哈的销售渠道、利润通道逐步转移至宏胜旗下公司。这些操作触及了国资股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监管红线,直接导致杭州上城区国资成立专班介入调查,双方信任彻底破裂。

宗馥莉的改革在集团内部引发了剧烈震荡,员工层面:她要求员工将劳动合同从娃哈哈集团转签至宏胜集团,并取消了宗庆后时代标志性的“干股分红”制度。这直接导致员工收入锐减,引发了老员工大规模维权、抗议甚至集体诉讼,使得内部军心不稳。
高管层面:其核心团队成员、被视为“心腹”的严学峰因涉嫌违纪被纪委立案审查,虽然后续被解除审查,但这一事件无疑暴露了内部权力斗争的白热化,严重冲击了其管理团队的稳定性。

面对无法掌控的股权、无法使用的品牌以及内外交困的局面,宗馥莉的辞职并非认输退场,而是一次彻底的战略“切割”。其逻辑十分清晰:既然无法在旧体系内实现抱负,不如彻底放弃,将全部精力与资源投入到自己能100%掌控的新事业中。
这个新事业的核心,就是“宏胜集团”和新品牌“娃小宗”。早在接班之前,宗馥莉已将宏胜集团打造成一个覆盖配料、生产、包装、销售的全产业链平台。接班后,她更是加速将娃哈哈的核心业务和资源向宏胜“腾挪”。这表明,她的“另立门户”并非仓促之举,而是早有准备的B计划。
宗馥莉的辞职,是向所有利益相关方发出的明确信号:她将独立经营“娃小宗”,与娃哈哈集团的复杂历史和股权纠纷彻底划清界限。这是一次“金蝉脱壳”,旨在摆脱束缚,开辟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商业版图。
分裂后的娃哈哈,将驶向何方?
宗馥莉的离去,给娃哈哈集团和她自己的新事业都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被撕裂,双方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对于留下的娃哈哈集团而言,未来充满了迷雾,谁将接替宗馥莉成为新掌门人?是代表国资利益的管理者,是宗庆后时代的元老派人物,还是从外部空降一位职业经理人?不同的人选将决定娃哈哈截然不同的治理风格和发展路径,但无论如何,短期内都难以形成宗氏父女那样的绝对权威。
“娃哈哈”这一国民品牌可能面临三种命运:被新管理层继续经营,但可能因缺乏创新而老化;因内部股东持续纷争而被“雪藏”,逐渐淡出市场;或是在多方博弈下被授权给不同实体,导致品牌形象混乱。无论哪种情况,其品牌价值在此次动荡中已然严重受损。
宗馥莉的“切割”并非只带走了她个人。更重要的是,她带走了由“宏胜系”所掌握的成熟供应链、部分核心销售渠道以及她一手培养的管理团队。这将对娃哈哈集团未来的生产、销售和整体运营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娃哈哈赖以生存的“联销体”渠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机,一位资深经销商直言:“99%的娃哈哈经销商,都不会做‘娃小宗’的”。这番话的背后,是经销商对新品牌的不信任,以及对老品牌前途未卜的深切担忧。渠道的动摇,可能导致娃哈哈市场份额的大规模萎缩。

宗馥莉与“娃小宗”:一场高风险的豪赌
对于宗馥莉和她的新品牌“娃小宗”而言,前路同样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宏胜系”内,宗馥莉拥有绝对话语权,可以高效决策,并毫无阻力地贯彻其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宏胜集团已具备成熟的生产基地和全产业链供应能力,为新品牌的快速启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辞职前,她已将部分原娃哈哈的销售网络转移至宏胜旗下,为“娃小宗”铺设了初步的市场通路。
最大的挑战在于放弃了价值超900亿的“娃哈哈”品牌,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新品牌“娃小宗”的消费者认知和情感连接,成本极高,难度巨大,无异于一场豪赌。
“娃小宗”的命名本身就引发了大量负面舆论,许多消费者认为其听起来有“山寨感”,情感上难以接受它替代“娃哈哈”。
尽管继承了部分渠道,但要说服广大的、习惯了成熟品牌稳定回报的经销商,放弃“娃哈哈”、押注一个前途未卜的“娃小宗”,将面临巨大的阻力。
没有赢家的战争,国民品牌的传承警示
宗馥莉的辞职,是其在无法获得企业绝对控制权的结构性困境下,为求自主发展而采取的决绝“切割”,是多方矛盾长期积累并激化后的必然结果。这一事件标志着娃哈哈“宗氏家族”时代的和平交接彻底失败,一个国民品牌的传承之路戛然而止。
展望未来,这很可能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娃哈哈集团失去了锐意改革、最熟悉业务的接班人,陷入领导权真空和经营体系割裂的巨大危机;而宗馥莉则放弃了父辈穷尽一生积累的、无可估量的品牌资产和渠道网络,踏上了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业险途。
娃哈哈的案例,为中国所有民营企业,特别是存在复杂股权结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它深刻地揭示了,当创始人“人治”的光环褪去后,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科学的股权设计、以及各方利益平衡机制的缺失,会带来何等巨大的风险。
娃哈哈的未来,不仅考验着新任管理层的智慧,更成为观察中国家族企业如何破解“富不过三代”魔咒、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样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宗馥莉的“进”与“退”都并非终点,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