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把袜子套手上当手套,我忍住没骂,三天后他给了个大惊喜
(边泡脚边刷手机的婆娘,突然把屏幕怼到我面前):“你看嘛!别个家的娃儿又拿奖了!我们家那个祖宗连作业都要我跪求才动一筷子!”
哎哟喂,各位妈老汉莫慌——你手里是不是也捏着个“一提创新就装睡,说起创作就尿遁”的神兽?先别急着掐人中,听我摆个龙门阵。
上周我娃儿把牙膏挤进芦荟胶瓶子说要发明“薄荷味防晒霜”,婆娘抄起晾衣架就要执行家法。我赶紧拦下来尝了一口——嚯!清凉防晒靠不靠谱不晓得,但娃儿儿眼睛里的光比夏天的太阳还烫人。就这点光,好多娃儿都快被妈老汉熄灭了。
我们整天喊娃儿要有创造力,转头就干着扼杀创造力的勾当。娃儿画个蓝色的太阳你非要改成红的,用左手吃饭你非要掰成右手,玩个泥巴你嫌脏。等娃儿长大了,又哭唧唧说别家孩子拿专利自家娃儿只会刷抖音。这不就像把鸟儿的翅膀剪了,还怪人家不会飞?
哪有什么天生没主动性的娃儿,只有太勤快、标准太多的妈老汉。
娃儿刚要思考你就递答案,刚要尝试你就说“危险”,刚犯个错你就急吼吼来擦屁股。有个调查说,中国孩子平均每天从家长那里听到超过60次的“不”、“不行”、“不准”。这阵仗,换你你也躺平啊!
更扯把子的是,当娃儿觉得学习是给妈老汉挣面子,练琴是给亲戚表演,他不仅变成牵线木偶,还要反过来提要求:“必须给我买最新款球鞋!”“必须让老师表扬我!”所有关系的别扭,都从觉得对方“应该”怎样开始。夫妻之间是这样,亲子之间更是这样。
我跟你们透露个秘密:真正厉害的人,往往不守那些死规矩。教育娃儿也是这个理——你越是摆出“专家”架势,娃儿越把你当天气预报来忽略。你看那些真正有创造力的孩子背后,多半站着“心大”的妈老汉。
道理就一个字:信! 信娃儿天生就有向上、向好的那股劲。你松一寸,他进一尺。
明天开始试试这三招:
1️⃣ 娃儿把袜子套手上当手套?别骂!问他要不要给另一只也画个表情包
2️⃣ 娃儿说想用酱油做墨水?递上小本本:“记得给老爸留首酱油诗”
3️⃣ 看见娃儿犯错憋住别插手,学学小区保安——围观但不干涉
娃儿本来就是颗自带GPS的种子,你非要人家按你画的路线长,结果就是俩人都累得喊娘。不如把“你应该”换成“你觉得”,把“不行”换成“试试看”,信不信娃儿能给你整出比科幻片还精彩的剧情?
各位妈老汉,从明天早饭开始:娃儿用酸奶拌饭你别皱眉,问他能不能分你尝一口;娃儿用鞋油画黑板你别吼,夸他比抽象派画家还大胆。咱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娃儿眼里那点烫人的光。
等月底你们家娃儿变成“脑洞制造机”的时候,记得回来给我点个赞!
散了散了!赶紧回家拆掉娃儿身上的隐形绳索,我们评论区见真章——把你家娃儿的“惊天创作”发出来眼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