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弱的帝国

500

前段时间,微信群讨论时,提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一位群友说,大明没有ERP,税收系统算力不足,导致中央缺钱就灭亡了。这句话我非常认可。明朝的财政体制非常糟糕,清朝稍好一点,也好不到哪里去。从财政的角度,明清两代所谓的中国中央集权帝制完全就是一个笑话,可以用“垃圾的体制,虚弱的帝国”来形容。

互联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说法,说清朝的GDP世界第一。这个说法来自于西方学者麦迪森,他的一项推测称,1820年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33%(英国为5.2%)。但GDP这个概念,是二战后才有的。从真实国力的角度,英国在1840年远远强于清帝国。

1840-1841财年,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是4743万英镑,当时英国是金本位,英镑可以直接等同于黄金,一英镑含7.32克黄金。4743万英镑,折合347.2吨黄金,折合清朝库平两(37.301克)为930.8万两黄金。1840年,国际市场金银比是1:15.93,按这个比例,折合白银1.48亿两。中国市场金贱银贵,大概是1:7到1:10,按中国市场金银比,折合白银也有8000万两。当时大清的财政收入大约4000万两。

也就是说1840年,英国的财政收入是大清的3-4倍。实力远远胜过大清。

英国在战争年代的财政能力,更是远远强于大清。1814年,拿破仑战争末期,英国的财政收入高达1.63亿英镑。折合库平银5亿两,是大清的10倍以上。

大清比不过英国正常,毕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清连日本也比不过。

甲午战争时,日本1893年财政收入1.14亿日元,折合库平银7585万两。大清财政收入8311万两白银,只比日本高9.6%。

战争期间的筹款能力更是远不如日本。日本在战争期间发行了1.2亿日元国债,战争预算高达2.5亿日元(1.8亿两白银),实际花费2亿日元(1.4亿两白银)。而清政府一共只筹措了4000多万两军费,只是日本军费的零头,发行的内债外债合计只有2000万两。

甲午战争,表面上是蕞尔小国日本挑战庞然大物大清。实际上是两个日常财政收入差不多的政府之间交手。而日本的战时筹款能力是大清的3-4倍。

甲午战争,输得一点都不冤。就算把慈禧太后修颐和园的近千万两银子全给海军,也无济于事,军费差好几倍。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毕竟还搞了一个明治维新,多少算个近代国家。大清的财政能力,不要说和维新后的日本比,其实,连维新前德川幕府都不如。

《明治维新期财政研究》一书的数据,1838年,德川幕府货币收取额折合银4082575两,年贡米收取额折算银2462961.08两。德川幕府鸦片战争前大概能收取折合650万两白银的财政收入。但日本的货币收取额基本都是黄金,是按照金一银五折算的,如果按照国际市场的金银比(1:15)或中国市场的金银比(1:8.5),还要更高。

日本是封建制,幕府占据的土地大概四分之一。各藩除了一些大项目,不需要向幕府日常上缴财政收入。同时幕府占据着大城市和矿山。幕府的财政收入占全日本,估计在50-70%之间。整个日本有1000万-1200万两的常规性财政收入,应该差不多。

德川幕府除了常规性财政收入,还有特别收入。根据古岛敏雄的记载,1844年,幕府总岁入为4011766两黄金,其中1827879两记为“常规收入”,2183887两为“特別收入”,主要是铸币税。如果按这个数字,即使按照1比5的金银比,幕府也能取得2000万两白银的收入。如果按1:15的金银比,能折合6000万两白银。

当时的大清的财政收入不过4000万两。当时的日本只有2500万人口,能获得1000-2000万两的财政收入。大清4亿人口,是日本的16倍,财政收入只有日本的2-4倍。人均财政收入,大清是日本的八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财政能力是政府的核心能力。大清这方面,连德川幕府都比不上。

大明的财政能力也很糟糕,明中期太仓的收入只有200万两,加上实物税,全国合计大概也就是1000-1500万两。

明清的战争动员能力也很差。战国时期的日本,军队可以动员人口总量的2.5-4%。大明连人口的1%都动员不起来。万历援朝战役,日本可以派出20万军队出国作战,而大明派出了3-4万人,财政就吃不消了。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比较一下德川幕府和清朝中期的农民收入的分配机制,就知道原因了。

江户时代的日本和清朝的中国都是人多地少。江户时代的普通农户一户约5人,占有田地的收获量大约为大米10-15石(日本石)。清朝人均产出大概6-7石,一户5人是30石左右。日本石比中国石大,但换算关系不是特别清晰,大致上是一日本石等于二中国石。人均产出其实差不太多。

农民的出产如何分配呢?

中村隆英《日本经济成长の分析》中有这样的表述:「江戸时代末期において、约 37% の収获量が年贡(领主への税)として徴収され、20%~28% が地代(地主への家赁)として支払われ、残りの 35%~43% が耕作农民に留まった」

37%是政府收的税,20-28%是给地主的租,35-43%是农民留下的。

清朝这边,按朝廷规定的正税,清朝大部分时间田赋税率约为5%-10%,有专家认为实际征收比例只有5%,相当于二十税一。但对佃农来说,给地主的地租,需要占收成的50-60%,还有一些其他的杂税。最终能留下的,也就是四成左右。

江户时代的日本和清朝,无地的佃农,能留下的比例也差不多,就是四成。因为如果低于这个数字,农民就活不下来了。人多地少,劳动力供应充足时,佃农能拿到的产出分成,就是勉强糊口活下来的分成。

但江户日本和清朝的根本区别是,政府能拿多少。江户时代,政府(税)是37%,而大清,政府能拿到的税只有5-10%。农民收成中,政府能分到的部分,清朝政府是江户日本政府的13.5%-27%。这个比例,和前面的人均财政收入,清朝是江户日本的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是一致的。

为什么江户时代的日本,田税能收到接近40%,而清朝政府只能收到5-10%。因为封建制下,所有的土地都是领主(政府)的。土地所有权的买卖是禁止的。能流转的,只是土地的耕作权。江户时代,日本所谓的地主并非真的地主,只是一个转租的二房东,只有田皮,没有田骨。二房东肯定无法收大头。清朝的地主,是真正的土地所有者,田骨和田皮都是地主的,所以能收取更高的比例。

封建制下,土地所有权和政权是合一的,土地是领主(政权)所有,不得转让。因此,也就不存在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问题。中国的表面上的中央集权制根本就不是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政权并没有掌握土地。中国一次次的历史周期律,根源就在这里。

中国的儒家社会舆论,自始至终都在鼓吹所谓轻傜薄赋。在政权早期,人少地多,劳动力稀缺,以自耕农为主时,轻徭薄赋是正确的。让自耕农能有更多的积累,开垦新田,扩大生产。

然而,到了政权中期,人多地少,土地变成稀缺资源时,劳动力过剩时,情况完全不同。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完全竞争市场,利润会趋近于零。土地稀缺,劳动力过剩时,劳动力(佃农)是没有利润的,劳动力能拿到的价格,等于劳动力的成本,换句话说,就是农民维持活着的成本。

所以,进入人多地少的时代后,佃农能拿到的是一个固定的数字 - 活着的成本。土地产出和活着成本之间的剩余价值,会被拿走。封建制的江户日本,政府拿走了这部分剩余价值的大部分。而集权制的中国,地主 - 这个中间商拿走了大部分。儒家知识阶层主张的轻徭薄赋,没有降低农民负担,反而让中间商大发其财。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政权,看似集权,但其财政能力和动员能力,都远不如西欧和日本的封建制政权。西欧和日本的封建制政权,转型成近代资本主义政权,也远比中国容易。

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中国共产党。有些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经济的学者认为,早在1946-47年,解放区财政收入就超过了国统区。当时国统区的人口是解放区的三倍以上,占据了最富庶的省份和主要的城市和港口。

为什么解放区能在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更低比例的经济产出的情况下,汲取到更大比例的财政收入?简单一句话:消灭了中间商。政府从拿5-10%出产变成20-40%的出产。消灭了中间商,农民负担减少了,政府税收直接翻了4倍。

金庸是地主家庭出身,但他也承认中国想发展工业化,地主这个阶级必须被消灭。区别只是手段。是用暴烈的革命手段,还是温和的赎买手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