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智行回港:Robotaxi“第一股”的二次资本冲锋

500

导语:在亏损与增长的交错中,这家Robotaxi“独角兽”要证明的,不只是“能跑”,还要“能赚”。

摘要:

1、业绩表现:小马智行营收高速增长,已获四城全无人驾驶许可,技术与城市落地领先同行。

2、投资方:国际机构持续加码,看好其Robotaxi商业化潜力与AI出行布局。

3、商业化风险:亏损扩大、资金压力与行业监管趋严,成为商业化落地的最大风险。

从纳斯达克到港交所,“全球Robotaxi第一股”小马智行再度叩关资本市场。不到一年,小马智行“美+港”双重上市架构成型。然而高增长与高亏损并存的现状,也让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梦想,直面它最关键的商业化考验。

10月14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小马智行(Pony AI Inc.)已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拟发行不超过1.02亿股普通股,并计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这距离其2024年11月以“PONY”为代码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Robotaxi第一股”,尚不足一年。若顺利落地,小马智行将成为少数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架构的自动驾驶企业。

在港股备案文件中,监管层明确要求公司须在12个月内完成上市,否则需更新备案材料;上市后15个工作日内,还需通过备案管理系统上报结果。这意味着其回港计划已进入实质执行阶段。

01 营收大增,亏损却扩大至3.8亿元

根据小马智行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司实现总营收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增75.9%,环比增长53.5%。

其中,Robotaxi业务收入1090万元,同比增长157.8%,其中乘客端车费收入更是同比增长超300%。截至二季度末,小马智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均取得全无人驾驶收费许可,车辆总数突破500台,运营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马智行的业务板块主要分为Robotaxi 业务、授权与应用业务、Robotruck,其中Robotaxi是小马智行的战略核心,但其业务收入仅占总营收不足一成,比如在2024年,Robotaxi占总营收比例约9.7%;2025年第二季度,Robotaxi收入占比进一步降至约7.08%。

但光鲜的数据背后是沉重的盈利压力。二季度,小马智行净亏损达3.82亿元,同比扩大72.49%。

亏损的核心原因,在于自动驾驶行业的“重投入” 属性:Q2 研发费用 3.5 亿元,同比增长 69%,主要用于第七代 Robotaxi 量产研发与研发人员薪酬提升;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 1.13 亿元,同比增长 97.3%,系为规模化部署支付的专业服务费及人员成本增加。

截至二季度末,公司现金及理财投资余额为53.56亿元,但计划在年底前将Robotaxi车队扩至1000台,资金缺口仍然明显。

小马智行的单车成本已经较前代下降70%,但仍接近 30 万元,年运营维护成本约 10 万元,设备采购、运维管理等开支将随车队规模扩张进一步攀升。

CEO 彭军曾公开表示,“千台 Robotaxi 是运营盈亏平衡点”,而当前500 台的规模意味着,资金持续投入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彭军还曾表示,到2028年或2029年,公司整体或实现集团层面的盈亏转正。

02 国际资本加码与空头质疑

在亏损扩大之际,小马智行却迎来国际资本的持续加码。

最新13F文件显示,二季度共有14家国际顶级机构增持小马智行股份,包括富达投资、威灵顿管理、Aspex等长线基金。

“木头姐”旗下ARKQ基金更在8月、9月三度买入小马智行股票,总金额超过1290万美元;同时,百年资管巨头柏基资本(Baillie Gifford)也持有超700万股,成为公司第8大股东。

两大机构曾共同重仓特斯拉,如今又押注小马智行。在看好小马智行的投资方中,普遍认为Robotaxi是“AI时代最具颠覆性的投资机会”。

此外,小马智行还成为首家且唯一一家被纳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HXC)的 L4 级自动驾驶企业,吸引更多 ETF 基金、对冲基金配置,多家中外一线投行在其 Q2 财报后第一时间给出 “买入” 评级,认为其 “兼具技术壁垒与商业模型优势,是全球资本配置未来出行产业的重要标的”。

但有看多就有看空。

7月,美国做空机构Grizzly Research发布报告,质疑小马智行技术能力与数据真实性,称其“技术至少落后Waymo三年”,并引用内部员工指控其“复现Waymo算法结果错误频出”。

报告还指出,小马智行Robotaxi在中国部分城市“上车点少、等待时间长”,用户体验落后于百度Apollo和文远知行。

此外,小马智行曾在美国加州和北京亦庄出现安全事故,被监管部门暂停测试资格。

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对该报告公开回应。

03 技术领先等于现金流安全吗?

在全球Robotaxi竞赛中,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萝卜快跑正形成“三强格局”。

在国内市场,百度萝卜快跑已实现全国100% 全无人驾驶运营,车队规模约 2000 台,日均订单 1.2 万单,遥遥领先;

文远知行通过“Robotaxi+Robobus + 自动驾驶环卫车” 多业务矩阵分摊成本,缩短新领域落地时间。

国际市场上,特斯拉于2025 年 9 月向公众开放 Robotaxi 服务,Waymo 已在美规模化落地数千台全无人驾驶车辆,全球赛道玩家均在加速跑马圈地。

但与百度、特斯拉等玩家相比,小马智行缺乏“资金靠山”,更依靠资本市场补血。港股上市,不仅是资金需求,更是战略延伸——将资本中心拉近国内业务核心区域,为后续政策协同、资源落地打通通道。

Robotaxi的商业化仍处漫长爬坡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 年全球 Robotaxi 市场规模才有望达 666 亿美元,2035年增至3526亿美元,商业化成熟期仍需等待。

彭军认为,2025年是Robotaxi量产元年,行业盈利拐点至少还要再等3年。

此外,政策端的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此前多家宣传智驾的车型出现重大事故后,监管部门要求车企 “明确系统功能边界,不得夸大宣传”,未来测试门槛、安全监管或进一步趋严,合规成本将持续增加。

在这个“烧钱换未来”的赛道上,技术领先只是入场券。Robotaxi 的决胜关键不在于 “谁先上市”,而在于 “谁能先跑通商业模式”,小马智行的双重上市布局,只是这场持久战的开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