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科研的 55 万 “零经费” 科研人,谁看见?
笔者注:我还是很开心,我发文关于基础科研的科普有四篇,阅读量10万+。收藏和点赞都过100。感谢大家对基础科研的关注。请继续关注我的科普。
在肯定我国科技投入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其结构性问题——对底层科学原理的探索,即基础研究,尤其是自由探索式的纯基础研究,投入依然严重不足。
根据《2024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企业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占比仅 0.8% ,其余 99.2% 集中在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如产品迭代、工艺改进)。以华为为例,2024 年 1900 亿元研发投入中,仅约 5% 用于基础研究,且聚焦通信、芯片等与业务强相关领域,绝少涉足数学、理论物理等 “无直接回报” 的基础学科。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和高校对“基础研究”的界定常有所不同。企业更侧重与未来业务强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其目标是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而本文重点关注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以探索未知、拓展认知边界为首要目标的纯基础研究或自由探索式研究。后者正是科技成果最深层的源头活水,却也最缺乏稳定投入。
地方政府投入同样如此:2024 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 8436 亿元,其中 80% 投向产业园区、技改补贴等 “短平快” 项目,真正用于高校基础研究的资金不足 500 亿元。当企业与地方都紧盯 “能赚钱的科研”。
这使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为了约60万人(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10/content_7044393.htm,感谢网友桑干河边卖水)基础研究人员的“生命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5年度投入395亿,若将其简单分摊至从事纯基础研究的约60万科研人员身上,理论人均经费仅6.5万元,这甚至不足以购置一套基础实验设备。更严峻的现实在于,基金的资助具有高度的竞争性。2024年,全国仅约4.4万人获得面上与青年项目资助,这意味着超过55万的基础科研人员实际上处于国家项目“零基金”状态。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人均6.5万元”只是一个虚幻的数字,“零经费科研”才是他们面临的真实困境。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后而言,没有国家基金项目,在“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下直接面临失业风险。这种“一无所有”的境地,使得争取基金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之战”。
2024 年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总投入 6.8%,而美国为 19%、德国 15%、日本 12%。若按人均基础研究经费计算,我国科研人员人均基础经费约 3.2 万元,仅为美国的 1/8、德国的 1/6。当美国科研人员可用 50 万美元开展一项自由探索课题时,我国同行需用 5 万元完成同类研究,这种 “压缩式科研” 靠的是科研人员每天 12 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长(《2024 中国科研人员生存报告》数据),而非 “投入充足”。
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成果,多依赖 “国家重大专项”(如量子信息专项),而非自然科学基金。2024 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 “重大项目” 仅 890 项,总经费 24.92 亿元,平均每项 280 万元,远低于美国 NSF(国家科学基金会)同类项目 500 万美元的资助强度。这意味着,我国基础研究的 “高峰成果” 靠的是 “集中力量办大事”,而非 “普惠性投入充足”,大量普通科研人员仍陷在 “经费短缺” 的困境中。
当自由探索类经费仅占研发总投入的 3%(自然科学基金自由探索项目约 171 亿),当 60万基础科研人员拿不到基金,当实验经费需从 “牙缝里挤”,“基础科研投入少” 就不是主观判断,而是数百万科研人员的真实处境。为他们发声,不是否定科研进步,而是期待基础研究能从 “压缩式发展” 走向 “可持续发展”—— 毕竟,靠科研人员透支换来的 “高产出”,不该是中国科研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