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店长太累了,再也不做了
“当店长太累了,再也不做了”—— 这是我打电话联系一位店长,他给的答复。
“最后一次锁店门时,我看着玻璃门上‘店长’的工牌,突然松了口气 —— 终于不用再做店长了。” 这是一位曾在连锁餐饮行业做了五年店长的朋友,卸下职务后说的第一句话。没有不舍,只有如释重负,仿佛卸下了一副背了太久的重担。对许多从店长岗位上 “逃离” 的人来说,“不想再做店长” 从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无数个被业绩压得喘不过气、被琐事缠得分身乏术、被委屈憋在心里的瞬间,慢慢累积成的决定。
没人比店长更清楚,“店长” 这两个字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累。不是简单的 “管理员工、卖货收银”,而是要做店里的 “全能兜底人”:早上要提前到店检查食材新鲜度、整理货架陈列,开门后要盯着客流量调整员工排班;中午高峰时既要帮着收银、又要处理客诉(比如顾客嫌菜慢、嫌口味不对),还要盯着后厨别出岔子;晚上闭店后要对账到深夜,算着今天的销售额够不够达标,想着明天的促销活动怎么搞,甚至还要应付总部突如其来的检查 —— 有位服装店店长说,曾为了总部的 “陈列考核”,带着员工熬夜到凌晨两点,把店里的衣服全部重新搭配摆放,第二天还要准时开门营业。这种 “从早忙到晚,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的节奏,日复一日,很容易把人熬得身心俱疲。比身体累更磨人的,是 “业绩压顶” 的焦虑。几乎所有店长都逃不过 KPI 的考核:餐饮店长要盯翻台率、客单价,服装店长要盯销售额、库存周转率,哪怕是前文提到的华为小米体验店店长,也要关注进店人数和用户满意度。一旦业绩不达标,不仅自己拿不到奖金,还要面对总部的质问、员工的抱怨(毕竟员工收入也和业绩挂钩)。有位超市店长回忆,曾为了冲季度业绩,连续一个月没休息,每天下班都要在店里待到十点,策划满减活动、联系供应商做特价,甚至自己掏腰包买小礼品吸引顾客,可最后业绩还是差了一点,那段时间每天都失眠,看着店里的监控就觉得 “自己很失败”。这种 “被业绩绑架” 的焦虑,像一根紧绷的弦,时刻悬在店长心里,久而久之,很容易让人对这份工作失去热情。
更让人委屈的,是 “夹心饼干” 式的困境。对上,要听从总部的指令,哪怕有些指令不符合门店实际情况(比如总部强行要求进一批不好卖的货,卖不出去还要店长承担责任);对下,要协调员工关系,处理员工的矛盾(比如老员工排挤新员工、员工嫌工资低不想加班),还要担心员工流失 —— 有位奶茶店店长说,曾手把手教出的员工,刚能独当一面就被竞品挖走,自己又要重新招人、培训,那段时间感觉 “心力交瘁”,连吵架的力气都没有。有时候遇到蛮不讲理的顾客,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却还要笑着道歉、赔偿,回头还要安慰受委屈的员工,这种 “受了委屈只能自己咽” 的时刻,多了,就会让人忍不住问自己:“这份工作,真的值得吗?”所以当有人说 “再也不做店长了”,不是因为 “不能吃苦”,而是因为终于看清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或许是不用再为业绩焦虑的从容,或许是能准时下班陪伴家人的安稳,或许是能专注于某一项具体工作(比如只做产品陈列、只做客户服务)的简单。就像那位餐饮店长,卸下职务后转做了品牌的培训师,不用再盯店到深夜,而是把自己的管理经验整理成课程,教给新店长,反而找到了工作的成就感;还有位服装店长,转做了买手,每天研究流行趋势、挑选货品,不用再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日子过得充实又轻松。
“再也不做店长了”,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重新选择。那些在店长岗位上熬过的夜、解决过的问题、吃过的苦,早已内化成了能力 —— 比如统筹规划的能力、应急处理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些能力会成为转身时的底气,支撑着他们在新的岗位上走得更稳。毕竟职场没有 “白走的路”,哪怕是让人疲惫的经历,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成长的礼物。而对那些还在店长岗位上坚持的人来说,也不必硬扛 —— 如果累了,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许比 “咬牙坚持” 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