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泊丽尔直播间“日货”谎言被戳破?洋标签下的国货伪装术
“家人们,日本本土药房断货王!7天美白、抗氧化,我亲测一个月,牙齿亮得反光!”直播间里,“瑶瑶家的三宝生活”这类顶着“日本生活”人设的主播手持牙膏卖力吆喝,屏幕上“日本原装进口”的字样格外醒目。粉丝量数万的主播背书,再加上看似高端的海外背景,让斯泊丽尔山竹牙膏迅速成为网红爆款。但一场由较真消费者发起的追查,却揭开了这场“原装进口”骗局的层层伪装。
消费者最初的疑虑源于一串备案号。这款牙膏包装上清晰标注“国牙膏网备进字(粤)2025000513”,但在国家药监局进口化妆品备案系统中反复检索,始终无法查到对应信息。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及《牙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进口牙膏必须在进口前向国家药监局备案,提交产品配方、检验报告、安全评估资料等一系列文件,备案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会向社会公布信息。缺失的备案记录,成为戳破谎言的第一道裂口。
顺着包装上的境内负责人信息追查,更多疑点浮出水面。深圳市斯泊丽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6月11日,至事发时仅成立四个月。企查查数据显示,这家注册资本100万元的企业既无进出口资质,名下也未登记任何化妆品备案信息。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便一切流程顺利,完成进口备案、报关清关到批量销售的全流程至少需要半年,这家新公司的“效率”堪称反常。
最荒诞的证据来自日本本土。有消费者按包装标注的“有限会社コ二ゲ”发送问询,对方明确回复“从未生产过山竹牙膏,也无相关合作”。更有大阪网友实地探访标注厂址,发现所谓“化妆品工厂”竟是一家正常营业的酒店。从虚假备案到伪造产地,这款“日本进口”牙膏的每一个身份标识都经不起推敲。
在这场骗局中,“人设主播”扮演了关键的推手角色。“乐姐在海外”“腾飞闯日本”等主播打着“长期旅居日本”的旗号,宣称“亲自在药妆店考察”“家人天天在用”,将三无产品包装成“高端进口货”。事实上,对长期生活在日本的人而言,核实企业资质、查询线下销售渠道并非难事,主播们的“视而不见”更像是刻意为之。
斯泊丽尔的套路并非孤例,而是虚假进口日化品的典型操作范式。此前宣称“波兰进口”的艾美适牙膏,经查实为天津代工,还冒用了已注销企业的名义;号称“日本高端品牌”的赫本希黑松露牙膏,不仅在日本线下店和亚马逊、乐天等电商平台踪迹全无,其商标在中国的注册时间还早于日本公司。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一条成熟的造假链条:找国内小厂代工生产,伪造境外企业名称与厂址,通过PS制作虚假报关单和备案凭证,最后请人设主播站台带货,一套组合拳就让国货摇身变成“洋精品”。
更值得警惕的是虚假宣传的“话术陷阱”。赫本希牙膏主播曾以“绿标认证”宣称产品“孕妇儿童可用”,实则所谓“绿标”只是包装工艺标识,与成分安全性无关,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早已对此辟谣。而斯泊丽尔主播口中的“7天美白”“抗氧化”,也涉嫌违反《广告法》中关于化妆品功效宣传的禁止性规定。
目前,斯泊丽尔公司已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但其引发的追问仍在持续:已售出的问题产品如何召回?参与虚假宣传的主播是否应当担责?
从法律层面看,答案十分明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此类虚假宣传已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不足500元按500元赔付。而《广告法》规定,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代理、发布的,需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在湘潭市查处的假冒兰蔻面霜案中,销售者因明知售价远低于市场价仍售假,最终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被提起公诉,这为追究相关主播和企业的责任提供了参照。
对消费者而言,主动求证是最好的维权武器。国家药监局政务服务平台已开通进口牙膏备案查询服务,只需输入备案号或企业名称即可核实信息,还提供电话、邮件等多种咨询渠道。此外,查询品牌商标注册时间、联系海外亲友核实线下渠道、选择官方旗舰店等正规平台购买,都能有效降低受骗风险。
更值得反思的是“洋标签迷信”。如今中国日化产业的工艺与标准已日趋成熟,国货在成分研发、质量控制等方面早已不逊于海外品牌。消费者对“原装进口”的盲目追捧,恰恰给了虚假宣传生存的空间。
斯泊丽尔骗局的败露,应为所有消费者敲响警钟:在直播间的花言巧语面前,与其相信主播人设,不如相信权威查询平台;与其追捧海外标签,不如关注产品本身的品质与合规性。唯有打破信息差,主动行使知情权与监督权,才能让虚假进口产品失去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