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霸总,爱上绝经的我......
作者 | 鹿
来源 | 视觉志
最近几年,沉迷短视频、网购、直播间的,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中老年人反而成了最叛逆的一群人。
你很难想象,一个平日里省吃俭用、教育子女要“少花钱”的老人,会在直播间里刷光几十年的积蓄;
一位曾经严厉要求年轻人“早睡早起”的母亲/父亲,却自己熬到凌晨两点,只为追完一部——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退休老伯救下的女子竟是豪门千金——诸如此类的“爽剧”;
甚至有人因为手机上的虚拟世界,与家人彻底翻脸,宁可和陌生主播掏心掏肺,也不愿和枕边人多说一句话。
媒体报道过不少极端事件:有老人边带孙子边刷短视频,结果孩子出了意外;也有老人因为沉迷“网购特价”而被骗贷款,最终引发家庭矛盾。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种沉迷往往比年轻人更加极端。
年轻人刷短视频,或许还会被工作、学习打断;但许多中老年人退休在家,时间充裕,没有约束,一旦陷进去就难以自拔。
长时间久坐、熬夜、不规律饮食,直接导致颈椎病、视力下降、失眠等健康问题频频出现。
有人感慨:“父母年轻时拼命干活供养家庭,如今却被一块小小的屏幕拖垮。”
@米苏
短视频不仅在重塑他们的生活习惯,更在悄然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从节俭到冲动,从现实到虚拟,从谨慎到盲信。
在这股看不见的洪流中,老年人不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成了短视频时代最活跃、却也最脆弱的群体。
而长期浸淫短视频的结果,是伴随着价值观不断被冲击,而导致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的危脆。
毕竟,老年人们很容易刷到的视频类型是:
人老了后,子女都靠不住,一定要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然后要当心保健品、保险类的广告了);
别让退休金在账户里贬值,隔壁的周阿姨都收益翻倍了……
而年轻人会刷到:你的挫折和失败,是“原生家庭”导致的,是父母不够优秀;
女人会刷到:男人没几个好东西,女人管钱天经地义,你不花老公的钱,总有别人替你花;
男人会刷到:女人太强势会败家,不要什么都让女人掌握,不合格的老婆毁三代;
孩子会刷到:生养不是恩,托举才是恩,没钱干嘛生我……
对于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人来说,一些垃圾内容,无异于毒蛇猛兽。
它们正在毁掉的,何止是一代人……
被短视频掏空
如果说年轻人沉迷短视频更多的是“消遣”,那么不少中老年人的沉迷,却已经让家庭关系走向崩溃。
媒体曾报道过一则令人心痛的现实案例:在福建,一位爷爷因沉迷手机忽略了孙子的呼唤。
当天,3 岁男童多次在屋内呼喊爷爷,希望一起去河边冲洗玩具,但爷爷当时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屏幕,没有任何回应。孩子最终独自跑到河边,不幸溺亡。事后,面对亲属的责问,这位爷爷竟淡淡回应道:“这是孩子的命。”
类似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浙江某地,一位老人因为在直播间和“主播女儿”互动频繁,逐渐与亲生子女产生隔阂。老人觉得在网络里获得了“理解和陪伴”,而家人却认为他“被人骗钱”,沟通从冷漠到争吵,最后演变成彻底的决裂。
有人感叹:短视频把一部分老人变成了“精神移民”,他们的情感寄托,不再是家人,而是屏幕那头的虚拟关系。
短视频导致的家庭裂痕,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此:它往往并不立刻爆发,而是在一次次的冷落、一次次的漠视中,逐渐扩大成无法弥合的鸿沟。
很多子女都发现,父母似乎越来越“不耐烦”,动辄与家人吵架,却可以心甘情愿地守着一块屏幕到深夜。
有人形容这是一种“无声的离家出走”:人虽然还在家里,但心已经被短视频彻底带走。
如果说家庭矛盾是看得见的裂痕,那么金钱的流失,则是无声的掠夺。
越来越多新闻在提醒我们:短视频和直播间,正在成为收割中老年人积蓄的“黑洞”。
河南一位退休阿姨,原本每月靠着三千多元退休金维持生活,却在短视频平台的“家人主播”劝导下,不断打赏虚拟礼物。
短短半年,她花光了十几万元积蓄,甚至瞒着家人偷偷贷款,直到债务压顶才真相大白。面对愤怒的子女,她的解释只有一句:“他喊我‘妈妈’,我觉得他是真的关心我。”
这并非孤例。
就在前不久,媒体也曾报道过一个令人震惊的案例:一位68岁的老人,在一个所谓的“健康养生直播间”里,被劝说购买保健产品。一开始只是几百块的“小试”,到后来几千、上万地买,甚至被鼓动参加“线下养生课”。
等家人发现时,老人已经花掉了几十万。子女质问他为何如此轻信时,老人红着眼睛说:“主播天天喊我‘老爷子’,比你们都关心。”这种心理落差,成为了骗子精准下手的突破口。
对许多老人而言,钱本来是最看重的底线。他们年轻时吃糠咽菜,把一分一厘都算得清楚;可如今,在短视频的算法裹挟下,几十年积攒下来的节俭防线,一夜之间被击穿。
更可怕的是,金钱的流失往往并非孤立,而是连锁反应:债务、争吵、羞耻、决裂,最后变成整个家庭的伤口。
金钱被掏空只是表面的损失,更隐蔽的代价在身体上慢慢显现。许多中老年人沉迷短视频、网购直播、网络短剧,不仅熬掉了夜,也熬坏了身。
浙江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曾无奈地说,如今门诊里来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视力骤降的患者,越来越多是老年人,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刷手机太久。
熬夜带来的后果并不轻。安徽一位65岁的老人,因为连续数晚追看“爽剧”,凌晨突然心脏不适送医,医生明确指出这是长期熬夜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典型案例。
还有一些老人,白天精神恍惚,夜里兴奋刷屏,昼夜颠倒,身体机能急速下滑。儿女劝阻,他们却总说:“没事,就玩一会儿。”可这一会儿,就是一整个夜晚。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时间沉迷屏幕,不仅带来躯体损伤,还让中老年人陷入慢性孤独。原本可以和邻里聊天、和朋友散步、和家人相处的时间,都被屏幕一点点吞噬。
有人眼睛越来越花,却仍死死盯着手机屏幕;有人走路摔倒,第一反应不是呼救,而是把手机护在怀里。健康的透支,不仅是器官的衰退,更是生活的崩坏。
短视频不是杀手,却比杀手更狠——它让人慢慢失去睡眠、失去体力、失去健康,直到在悄无声息中,把整个人拖垮。
“温柔陷阱”
在短视频的世界里,老年人几乎成了“完美用户画像”。年轻人再沉迷,往往还要面对学习、工作、社交的割裂,但中老年人退休在家,时间充裕,防范意识薄弱,一旦被推入算法的温柔陷阱,便几乎没有挣脱的可能。
各类营销套路瞄准的,也正是这一群体的软肋。
在一些平台里,“刷金币”成为中老年人上瘾的第一步。页面上常常出现“刷够60分钟奖励一块钱”“连续签到七天送五毛”的提示,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利,却极具诱惑。
对许多老人来说,能在玩手机的同时“挣到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结果呢?
他们在不知不觉间被平台牢牢绑定,每天定时上线,成为数据里最活跃的那批人。
前不久,央视新闻就报道过,北京一位老太太每天花五六个小时刷短视频,只为凑够金币领取“一块钱现金红包”。
她的儿女劝她不要浪费时间,可老人却固执地说:“这是真挣钱啊,你们不懂。”
这种看似小恩小惠的机制,其实是平台的“饵”:它把老人们培养成了高度活跃的用户群体,为后续的直播带货和消费埋下伏笔。
在精准收割的逻辑里,主播往往扮演着“情感绑架者”的角色。很多中老年人原本孤独寡言,却在屏幕那头听到一句“叔叔阿姨辛苦了”“老爷子注意身体”,瞬间卸下防备。
平台深知这一点,所以不断强化主播与观众的情感链接——亲切的称呼、频繁的互动,甚至模拟“家人”的身份。对老人而言,这种久违的关心,往往比子女的嘘寒问暖还要真实。
2024年,《中国青年报》做过一项调查:当被问到在网购时更愿意相信谁,家人还是主播?
超四成的老年受访者选择了主播。
这背后并不是他们不信任子女,而是主播的语言更具“感染力”。比如在养生直播间里,主播会用“我妈妈也在吃这个产品”“我家老人都在跟着做康复操”来暗示安全可靠;而子女的劝说,反倒常被理解为“不懂老人心”。
@中国青年报
江西就曾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为深信一名主播推荐的“特效保健品”,执意掏出近五万元购买。子女坚决阻止,结果老人反而大发雷霆,质问:“你们为什么总要拆我的台?她才是真的为我好。”
最后证明,这些所谓的保健品不过是普通维生素片,价格还不到市面的一成。老人既赔了钱,也失了信任,家庭关系因此彻底僵硬。
在平台的算计里,“金币任务”只是开胃菜,真正的杀手锏是直播带货。算法先用小利诱导老人形成习惯,再通过推送精准的兴趣内容,把他们源源不断地送进各类直播间。
养生、保健、理财、家居,这些本该是老年人最熟悉的生活场景,被主播包装成一套套看似“为你好”的消费逻辑。
湖北一位66岁的老太太,起初只是为了“每天刷够时长领红包”,后来渐渐被推送到一个养生主播的直播间。主播每天都在重复一句话:“老年人要舍得为自己花钱,不要省,健康最重要。”
短短两个月,这位老太太在平台上下单超过百次,平均每天都有包裹送到家门口。她甚至还在“平台金融”里开通了分期,花掉了大半退休金。
直到子女清点账单时,才发现母亲一个人买下了三十多罐同款保健品,价格高得离谱。
这类转化的逻辑非常清晰:先用签到、金币培养黏性;再用算法将老人推入合适的直播间;主播利用情感话术打开缺口;最后,以“健康”“关怀”为名完成收割。
老人们以为自己是在做选择,其实从点击第一个金币任务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被推上了消费的流水线。
短视频平台不卖东西,它们只卖一件商品——老人们的信任,而这恰恰是最昂贵的。
夕阳无限好,防骗要趁早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父母辈大多是节俭的代名词。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他们习惯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买菜要砍价,买衣服要等打折,从牙缝里省下钱供孩子上学、买房、成家。这样的节俭几乎刻进了骨子里。
但在短视频的世界里,钱变得轻飘飘的。一次点击,一个“秒杀”,几十年的积蓄就能在一夜之间蒸发。算法让金钱失去了“重量”,消费失去了边界感。
对老人而言,这种转变无异于价值观的崩塌:辛苦一生守住的防线,被虚拟的“立刻下单”轻而易举地击穿。
更可怕的是,这种冲击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还体现在生活方式上。
短视频在重写老人的日常:原本他们有广场舞、牌局、散步、邻里闲聊;而如今,手机成了唯一的陪伴。现实生活的丰富性被削平,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屏幕滑动。
一次次点赞、一次次推送,填补了寂寞,却也吞噬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
很多子女发现,父母宁愿盯着屏幕里虚拟的热闹,也不愿出门与真实的人群交流。长此以往,一代人正在从“现实社交”彻底迁移到“虚拟社交”,孤立和断联随之而来。
与此同时,家庭秩序也在悄然倒置。
过去父母教育子女要懂得节俭,如今子女却要反过来劝父母别乱花钱。那句耳熟能详的“你要学会存钱”正在变成“爸妈,你别再刷钱了”。
这种角色反转,让子女心疼又无力:他们看见的是父母权威的坍塌,是家庭关系的失衡。老人们以为自己在掌控消费,其实早已被算法牵着走;以为自己是家庭的支柱,其实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家庭的负担。
这一切背后,折射出的其实还有文化层面的反讽。
节俭,本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代际美德之一,是父母们用来支撑家庭的精神支柱。然而在消费主义与算法逻辑的裹挟下,这种美德不但没能保护他们,反而成了最容易被利用的弱点。
“占便宜”是他们坚守的原则,却正是平台最擅长操纵的诱饵。几十年如一日的节俭,在短视频的推送和话术面前,最终被改写成了一种“轻率”和“盲信”。
这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悲剧,而是一代人共同的困境。金钱失重、生活被替代、家庭失序、价值反讽……
短视频并没有真正偷走什么,它只是放大了老年人的孤独和补偿心理,把他们一生的坚守转化成了最脆弱的破口。
@白鹿新闻
其实,人到晚年,想要的并不多。陪伴是真,健康是真,能和家人安安稳稳吃一顿饭,也是真。
手机里的热闹终究是虚拟的,日子过得好不好,还得回到真实的生活。
钱再多,也买不来真正的亲情;礼物再炫,也抵不过一次真心的陪伴。
如果能少一点执念,放下手里的屏幕,多看看窗外的阳光,多和亲人说说话,也许晚年就不会被轻易收割。
人生走到最后,最难得的答案,其实就是四个字:平安无事。
监制:视觉志
编辑:鹿
视频号: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