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篇针对张掖荒漠兔狲的学术研究!

为什么是荒漠和兔狲?

从2022年起,中科院动物所秦铭烁博士就跟猫盟成员一起进行张掖的荒漠兔狲调查。今年,秦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生物保护》(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发表了一篇探讨“风电场对赤狐和兔狲共存的影响研究”的文章,为我们对兔狲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了解,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500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论文全文。

500

西北组的工作人员在荒漠中,背景可以看到风机 ©青峰

之所以说是“第一步”,首先是因为这是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对张掖兔狲生态的科学研究,其次是因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动物调查者和研究者,对兔狲和中国西北荒漠的了解都还很不够,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处在筚路蓝缕的初步阶段。

在万方数据上搜索,“兔狲”的关键词结果是1332篇,绝大多数都是地方志条目。其中科研论文只有33篇,而专注于兔狲生态的研究,只有《长江源区同域分布兔狲、藏狐和赤狐的时空重叠度》和《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兔狲的活动节律与适宜栖息地预测》两篇。其他主题为动物生态的论文,大多只是捎带脚提及兔狲。

500

如果把话题扩大到荒漠的野生动物,会发现在荒漠的生态研究中,野生动物显然是相对容易被忽略的一方面:搜索“甘肃+生态+荒漠”,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总共3658篇,但替换一下关键词“甘肃+野生动物+荒漠”,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只有77篇

所以兔狲虽有网红之名,但我们其实不怎么懂它如何生活,也不太了解西北的荒漠这个独特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

与之同时,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十四五”以来,甘肃一直把新能源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截至2025年8月底,甘肃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7463.23万千瓦。

野生动物保护和新能源发展表面上互相抵触,实际上是互相依赖的“两条腿”。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年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加快西北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同时,“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如果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那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要被考虑到。否则就如同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无法走路。说到这里,猫盟老读者很可能已经明白,因为我们对西北荒漠里的兔狲,以及其背后的整个生态系统的了解还很匮乏,像秦博士在做的这些初步的研究工作,对新能源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荒漠兔狲的初步理解

秦博士的研究面临的困难是,荒漠的环境改变太快,而且改变的原因复杂(如新能源开发、灭鼠、气候变化等)。我们见到的现象是,兔狲的密度大大下降了,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很难理清。

所以这篇文章只是从有限的角度切入,帮助我们理解一部分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产生的影响,它的结论也不能说是定论,而是一些初步的认识。

郭德纲说过,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同理,生态位相近的动物竞争往往更加激烈。秦博士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两种生态位相近的小型食肉动物——兔狲和赤狐的生态位重叠度,来了解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风机建设等人类活动对它们施加的生存压力。

这篇文章从时间、空间和食物三个角度提出了假设:

一、赤狐对人的适应力更强,它的“作息模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应该比兔狲小,而兔狲会改变“作息模式”以躲避人类。

二、兔狲更可能避开人类开发的区域,而赤狐更可能利用这些区域。

三、风车地区猎物的减少会增加兔狲和赤狐在食物上的竞争。

500

赤狐排泄做标记 ©猫盟

那么,红外相机调查和粪便取样(总共有32份赤狐屎和30份兔狲屎参与了此次研究)搜集到的信息,能否验证这些假设呢?

从早晚高峰到熬夜一族

赤狐是一种很适应人类的动物,我们豹乡田一播种,它们就来田里挖种子吃,伦敦的赤狐甚至大摇大摆出现在闹市区,但兔狲对人类活动就要敏感得多。这在它们的活动节律上也得到了反映。

在没有风机的地方,兔狲和赤狐的活动时间都呈现“两座山峰”的图像:凌晨和傍晚活动最多,其次是晚上,白天最少。赤狐在深夜活动比兔狲更多。

500

无风机(WF)的地方,兔狲(虚线)和赤狐(实线)的活动节律,可见兔狲的活动高峰期在凌晨和黄昏。图片来自本论文。

500

兔狲和远处的风机 ©猫盟

但在有风机的地方,赤狐的活动保持着“两座山峰”,兔狲的活动时间则变成“一座山峰”,活动高峰期挪到深夜(晚上10点到12点),兔狲的深夜活动比赤狐更多,而早晨和傍晚的活动比赤狐更少。

500

在有风机的地段,动物的活动高峰期发生了变化,注意兔狲(虚线)把活动的高峰期挪到了午夜(midnight)这个时间段,而赤狐(实线)还能维持“两座山峰”的状态。图片来自本论文。

风机检修和道路通达性的提高,带来了更多的人流,所以兔狲刻意躲开天亮的时间段,“逃”到夜间活动。改为深夜活动之后,兔狲与赤狐的时间重叠减少了,客观上也起到了减少竞争的作用。

狲以食为天

根据红外相机资料,在两个风电场中出现了猎物(鼠类和沙鸡)相对多度的减少。而粪便分析显示,有风机的地方,兔狲和赤狐的食性重叠度更高,赤狐的食谱范围更窄(兔狲的食谱变化范围不大,这也是因为它本身的食性就很特化,没有多少“转圜空间”)。这反映出风机加剧了兔狲和赤狐在“吃饭”这一头等大事上的竞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是兔狲和赤狐在食谱上被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下图展示了不同区域里赤狐和兔狲食物中占比前三(两)名的成分。

_

赤狐

兔狲

有风机

子午沙鼠17.93%

家畜尸体14.2%

毛腿沙鸡13.0%

仓鼠科的啮齿动物56.19%

家畜尸体13.33%

子午沙鼠13.91%

无风机

家畜尸体38.38%

毛腿沙鸡29.07%

仓鼠科的啮齿动物59.47%

家畜尸体16.75%

子午沙鼠13.91%

赤狐是无所不吃的机会主义者,而兔狲是个专业的小动物捕食者,这也是猫科对环境变化敏感的原因之一。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兔狲的占域率(occupancy rate)和家畜(骆驼、绵羊和驴)是负相关,而赤狐是正相关。换句话说,赤狐喜欢牲口,或者至少比兔狲更适应牲口的存在,这可能是因为家畜带来了新的食源。

顺便一提,我在张掖的红外相机影像里,看到过一只赤狐叼着一块土色的薄片,在视频号上发表了之后,网友评论说是“胎盘”。虽然听着没什么食欲,但这也说明家畜放牧给赤狐带来了新的机遇

必须要提一下的,还有一个论文里未曾讨论,但影响巨大的人类活动:灭鼠。灭鼠直接抽掉生态系统里的重要一环,对整个生态系统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平山湖防鼠主要是出于保护草场的目的,但在其他一些地区还有一个更加刚需的要求——预防鼠疫传染,如何平衡这两者的矛盾,恐怕在很长时间里,都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解。

延伸阅读

500

防控鼠疫和保护兔狲,非得二选一吗?

在文末,秦博士团队提出了对下一步保护和研究的建议:

管理猎物资源,猎物可得性对保护食肉动物种群、减少人兽冲突至关重要。在风机建成后注意生态修复,保障猎物种群恢复。 

减少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减少在食肉动物活跃期的工作,并限制进入风机区的人流量。

保护栖息地。在风机规划期就避开关键栖息地(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实地调查)。

坚持长期监测。

减少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减少在食肉动物活跃期的工作,并限制进入风机区的人流量。

还有更多不确定的……

然而,马三立说过,“在不理解中加深理解吧”,这篇论文在加深我们对荒漠兔狲理解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疑问。

例如,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风机,赤狐和兔狲的空间重叠度没有明显差别。这与秦博士团队的预料相反,按理说风机会压缩生存空间,似乎应该加剧赤狐和兔狲的竞争。

另外,论文提出风电场可能限制了放牧活动,从赤狐的食谱上看这个猜测很合理,但到过现场的大猫和青峰都表示,风电场没有对放牧造成明显的影响。心悦告诉我,项目地限制放牧的可能因素,一个是植被,一个是当地放牧区域的划分(不受风电影响)。所以这个猜测和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出现了矛盾。

科学研究不是什么圣人信口一吐“金玉良言”,从此万古不常如夜,而是不断提出假说并验证假说的不确定过程,更何况还是在一个我们了解还很初步的领域内。

对于荒漠的兔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秦博士的文章只是第一步,但它也会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500

对于了解荒漠生态保护的规律,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大猫

参考文献

Qin M, Xiao W, Xia X, et al. Contrasting effects of wind farm disturbances on multi-dimensional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of sympatric mesocarnivore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25, 312: 111458.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