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与利息净收入双重驱动,青岛银行盈利韧性再提升

子公司青银理财多次更换负责人,市场化核心人才流失,而这家管理着近2000亿元理财规模的子公司,恰是母行中间业务的“压舱石”。

作者:林霖

编辑:贾明

2025年上半年,青岛银行以“营收76.62亿元,同比增长7.5%;归母净利润30.65亿元,同比增长16.05%”的业绩交出增长答卷。

然而这份亮眼财报的背后,却是结构隐忧、子公司人事动荡与竞争压力交织,这也揭露出这家区域城商行转型期的深层挑战。

上半年,青岛银行盈利增长高度依赖资本市场红利,投资收益同比激增93.93%至15.09亿元,成为核心驱动力。但此类收益的周期性风险已显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因市场波动骤降99.78%。

500

▲青岛银行财报

零售资产质量压力也在持续恶化,不良率攀升至2.38%,较2020年翻近四倍,互联网助贷扩张留下的风险敞口与合规隐患亟待化解。

战略执行层面的人事震荡更大。青岛银行母行完成管理层换届以强化风控与科创布局,子公司青银理财却两年内多次更换负责人,市场化核心人才流失,而这家管理着1894.8亿元理财规模的子公司,恰是母行中间业务的“压舱石”。

外部竞争中,青岛银行总资产被齐鲁银行反超,资本充足率降至9.05%的低位,进一步挤压发展空间。

如何平衡投资依赖与实体服务,如何稳定团队承接战略,如何在资本约束下突围同业竞争,成为青岛银行必须破解的时代命题。

01

盈利增长离不开投资,零售贷款不良率攀升

2025年上半年,青岛银行营业收入76.62亿元,同比增长7.5%;归母净利润30.65亿元,同比增长16.05%。然而,业绩增长的“甜蜜”背后,是收入结构的脆弱与零售资产质量的持续承压。

500

▲青岛银行财报

增长高度依赖投资类收益,成为青岛银行收入结构的主要风险。2024年,该行非利息收入36.24亿元,同比增长13.58%,其中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20.4亿元,仅投资收益一项就达到17.14亿元,同比增幅为33.28%。

这一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强化。通过把握债市波动进行止盈操作,青岛银行投资收益同比增长93.93%至15.09亿元,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占营收比例接近20%。

然而,此类收益与资本市场高度挂钩,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025年上半年,该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因市场波动同比骤降99.78%,凸显其业绩的“纸面富贵”属性。

若后续债市行情逆转、利率上行,当前已锁定的收益将难以持续,甚至可能转为浮亏。此外,这种增长模式与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监管导向存在偏离,过度投向金融资产也可能带来“资金空转”的潜在风险。

青岛银行传统核心收入的疲软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作为银行营收的核心来源,2024年青岛银行利息净收入为98.74亿元,同比增速6.38%,低于当年营收增速。

尽管2025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增速回升至12.19%,但主要依赖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张,而非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500

▲青岛银行财报

中间业务的表现更不乐观,2025年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3.28%,其中理财业务收入下滑24.81%,显示出其在财富管理等轻资本业务上竞争力不足,难以形成穿越周期的收入支撑。

相较于收入结构问题,零售贷款领域正在暴露更为紧迫的资产质量压力。

2024年,青岛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攀升至2.02%,较上年上升0.58个百分点,不仅显著高于对公贷款的0.87%,也明显高于全行1.14%的整体水平。

500

▲青岛银行财报

2025年上半年,这一指标进一步升至2.38%,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8.05亿元。相较于2020年的0.54%,其零售贷款不良率在五年间翻了近四倍,风险累积效应持续显现。

风险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此前零售信贷的激进扩张。青岛银行曾通过与字节跳动、度小满等平台的助贷合作,以及自营“海融易贷”产品迅速做大规模。

截至2024年末,青岛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为201.21亿元,其中互联网贷款占比超过60%,余额为124.43亿元。

这种扩张带来了客群质量的下沉,尽管2024年该行主动压缩个人消费贷款7.88%,2025年上半年零售贷款整体较年初下降3.25%,但仍未能遏制不良率的持续攀升。

02

母行换帅、理财子公司人事动荡,青岛银行的战略谁来承接?

近两年,青岛银行从母行核心管理层的全面换届,到子公司青银理财两年内多次更换实际负责人,持续的组织动荡不仅考验着这家区域银行的管理韧性,也正对其核心业务布局与战略执行产生深远影响。

青岛银行母行层面的高管调整呈现出明确的“战略适配”导向,重点围绕风险管控与业务结构优化展开。

2024年8月,该行完成第九届董事会换届,拥有中国银行30年风控经验的景在伦当选董事长;同期,农业银行背景的吴显明被聘任为行长,与张猛、刘鹏等副行长共同组成新管理团队。新班子成员中超过半数具备系统重要性银行工作经历,显示出应对区域竞争与风险挑战的战略意图。

2025年,青岛银行人事调整进一步向业务一线延伸:原济南分行行长姜兵凭借该分行总资产突破332亿元的业绩,升任总行行长助理兼科创普惠金融部总经理;枣庄分行行长耿宾接任总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原科创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徐世军则转任新成立的机构业务部负责人。

这套人事组合,与青岛银行压缩零售风险、发力科创普惠的战略转向高度契合。相较于母行的战略性轮换,子公司青银理财的高层变动更显动荡。

2023年11月,首任总裁王茜升任董事长,总裁职务由来自易方达基金的唐建卓代理;但仅三个月后,王茜便转投汇华理财,董事长一职由母行副行长刘鹏临时代理,最终在2024年7月的监管一纸批复下,青岛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赵煊肩担此职。

2024年5月,唐建卓获核准担任“副总裁”主持工作,却始终未获正式总裁任命。这种“代理”状态持续至2025年8月其离职加入渤银理财。

至此,青银理财在两年内经历多个实际负责人,且两任具有市场化背景的核心高管相继流失。最终,总裁职位拟由母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杜杰接任,人才结构明显从“外部引进”转向“内部培养”。期间还出现了中行背景张颖接任董事长计划搁浅、中后台团队半年内大幅更替等波折,治理稳定性备受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青银理财是青岛银行集团化布局中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柱。在业务协同层面,作为“一体两翼”中的关键一翼,青银理财与母行形成了“存款-理财-投资”的闭环。

截至2025年6月末,其理财产品余额达1894.8亿元,占母行零售客户保有资产的51.8%,成为提升客户粘性的核心工具。

500

▲青岛银行财报

财务贡献上,青银理财是母行中间业务的“压舱石”。2024年,它为母行贡献理财产品手续费及佣金收入9.29亿元,占该项总收入的99.78%;即便在2025年市场波动环境下,仍实现净利润1.19亿元,其轻资产属性带来的约11.5%的ROE,显著高于传统信贷业务,有效缓解了母行资本充足率下滑带来的扩张压力。

战略层面,青银理财率先推出行业首个直销App,构建“三驾马车”销售体系,2025年上半年通过该App实现销售超102亿元,成为母行财富管理转型的标志性载体。

不过,青银理财两任市场化投研核心流失后,新任负责人多来自母行内部,虽熟悉银行体系却缺乏市场化资管经验,这可能削弱产品创新能力。

这种“内部循环”人才模式与该行打造专业资管平台的目标形成反差。2025年上半年,母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3.28%,部分反映了理财业务竞争力的下滑。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战略摇摆与品牌信任度受损。青银理财两年内多次更换业务负责人,导致科技金融布局、绿色理财创新等战略推进断断续续。

对投资者而言,核心高管频繁离职可能引发产品赎回担忧;对合作机构,则意味着沟通成本上升。长期来看,这将侵蚀青岛银行在区域财富管理市场的品牌优势。

人事稳定始终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青岛银行母行的战略性调整虽具其合理性,但青银理财的持续动荡已暴露出其在治理层面的短板。作为集团转型的关键支撑,青银理财的团队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青岛银行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差异化竞争力。

03

区域龙头地位旁落、资本吃紧,青岛银行如何突围?

区域龙头地位的旁落,可谓是青岛银行当前最直观的竞争压力。2025年上半年,齐鲁银行以7513.05亿元的总资产规模实现对青岛银行的超越,后者同期资产总额为7430.28亿元。这是自一季度被反超后,两者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在核心业务指标上,齐鲁银行的领先同样显著:贷款总额3714.1亿元,增速10.16%,显著高于青岛银行的3684.06亿元与8.14%的增速;存款端齐鲁银行4785.71亿元的规模,也高于青岛银行的4661.40亿元。

更严峻的是资产质量与风险抵御能力上的差距。齐鲁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09%,拨备覆盖率提升至343.24%,连续七年保持资产质量优化态势;而青岛银行尽管不良率改善至1.12%、拨备覆盖率252.80%,仍落后于同业水平。

除头部同业的压制外,烟台银行17.41%、济宁银行15.91%的营收高增速,也使青岛银行在区域市场份额争夺中腹背受敌。

资本充足率的持续下滑,则构成了青岛银行内生性发展的关键瓶颈。

2025年中报显示,其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降至13.52%、10.52%和9.05%,连续多年的下行趋势表明业务扩张对资本的消耗正在加速。

500

▲青岛银行财报

作为一家城商行,其资本补充渠道本就相对有限,依赖配股、发债等传统方式不仅流程复杂,也易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资本实力的弱化已开始制约其核心业务的推进。信贷投放作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途径,高度依赖充足的资本支撑。

青岛银行8.14%的贷款增速显著低于齐鲁银行,背后正是资本约束的体现。此外,数字化转型、科创金融等战略性业务同样需要持续资本投入,资本充足率的走低可能延缓这些关键布局的节奏,进而削弱其长期竞争力。

为应对资本困局,青岛银行已推出48亿元可转债发行计划,若未来顺利转股将有效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同时,青岛国资增持方案获批,也被市场视作强化资本实力的积极信号。

然而,这些举措仍具不确定性,因为可转债发行需经过多重监管审批,国资增持的实际落地亦需时间。

在区域竞争白热化与资本约束趋紧的双重压力下,青岛银行的发展空间正被逐步压缩。短期来看,如何迅速推动资本补充方案落地、优化资产质量是其破局关键;长期而言,则需在对公业务攻坚与特色金融培育中走出差异化路径。这场“突围战”的结果,不仅关乎其自身能否重拾竞争力,也将为同类城商行的转型之路提供重要参照。

头图来源|青岛银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