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千吨级!亚洲最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背后的青春力量

来源:中国的航天

2023年4月24日,亚洲最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考台试车在陕西铜川圆满成功。该试验台为双工位设计,基础承载推力700吨,将有力保障我国载人登月、重型运载火箭、深空探测、天地往返、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为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500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京举办2024年度航天精神荣誉奖获奖代表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会上,获奖代表向与会人员分享平均年龄29岁的青年团队,在亚洲最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弘扬航天精神、创新实践的奋斗故事。

2023年4月24日,第八个中国航天日,震撼人心的发动机轰鸣声响彻渭北黄土高原脚下崎岖荒芜的山沟,亚洲最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考台成功!央视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见证了团队传承航天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实现了组织任务和个人进步的双向奔赴。

500

潜心钻研:实现创新创造的突围者

时间回到2021年,在项目论证和设计阶段,当时只有6人组成的项目筹备组在办公室讨论方案。

500

“什么?试车台要两个工位,还要并列布局?”

“推力架不仅要承载前所未有的700吨推力量级,同时在测量小推力的时候也要保持精准?”

“居然还要同时满足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还要具备柔性功能,满足多型号发动机试验要求?”

“天啊,亚洲最大推力这个难题就已经让我们焦头烂额,还有这么多的要求,这不是既要又要还要吗?不然我们外包一些设计工作吧。”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着,对这次试车台建设的高难度技术要求不约而同地有些犯难。

500

核心技术我们必须掌握,否则我们怎么对试车台自主可控?”设计师徐鸿鹏打断了大家的讨论。在他们身后,“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六院院魂”鲜亮醒目。

随后两个月,徐鸿鹏前往多地大型机械单位和知名高校深入交流,试图获得技术难点突破的灵感,但却不是一帆风顺。在汲取了多方的专业建议后,最终试车台架立项国家级课题,通过开展结构轻质化等联合攻关,用“拓扑优化+复合约束”方式,实现了50吨到500吨宽范围精准测量。

500

在徐鸿鹏的影响下,团队成员纷纷接受试验系统技术难度大、集成度高的挑战,下定决心:“用创新方案,造出一流平台!”研发团队贯彻六院“技术极限摸底、研发极速迭代、产品极致改进”的研发创新理念,采用22°倾斜双工位、干式导流槽结构,容器间、测控间等共用布局,建设周期缩短30%,有效减小安全管控区域,能够同步准备、交替试验;还采用分布式测控架构和双冗余工业环网通讯系统,电缆规模缩减90%。数十项核心技术、所有关键设备均自主可控。

热血铸台:刷新亚洲之最的创造者

不能让发动机等试验台,必须在1年内建成,适应大推力发动机研制需求”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要求,团队坚定“建设节点完成率100%、系统安全可靠、考台一次成功、满负荷运行,试验成功率100%”目标,采用“边设计、边施工、边调试”的超常规模式。他们实践“总指挥/总师+突击队”机制,总指挥和总师全盘统筹,选派青年骨干作为“作战区长”,组织周例会、现场协调会,快速响应。

500

作为四个区域作战区长的张洪春,每天就像是战场上的指挥官,电话就是他的冲锋号!清晨,天还没亮,他的手机就已经响个不停……

6点15分,“洪春,洪春!你赶紧上来一趟,气瓶场这里有个地方的夹角尺寸需要你确认。”

6点48分,“张工,你在哪里?我有个设备进场的手续需要和你现场确认。”

深夜11点30分,“小张,你能不能来一下临时指挥部,我们把土建方、供货方、施工方都叫来,咱们开个协调会。”

500

施工现场,张洪春积极梳理协调接口关系,谋划推进重要交叉环节,加快推进实施。他带领成员全流程控制质量,关键设备采用“预验收+并行安装”策略,采购周期压缩60%,编制审查图纸和报告1000余份,关键环节确认1200余项。

500

“你们看,就像这样子,白绸布一定要跟新的一样,带渣子不行,变色也不行,擦完以后,在这段管道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张洪春手里拿着擦完的白绸布,边展示边讲解管道多余物检查的标准。团队累计清洗擦拭不同规格管路5000m,节约10个工作日,保证了调试任务的圆满完成。

以苦为乐:黄土高原上的星辰守望者

铜川试验区不是现代化的航天基地,而是一片需要从零开拓的战场。这里地处山丘,荒芜崎岖,没有现成的厂房,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甚至连水电都是临时搭建的。60年前航天前辈们在红光沟“先生产,后生活”,今天,研发团队把这六个字刻在了心里。

记得2022年那个极寒的清晨,北国黄土,一片肃杀。

500

“单工,今天路上结冰了,要不然我们往后延一延?”电话那头的设备供应方询问道。

500

“不行,今天设备通道调试必须完成!否则影响后面的单元测试。”“80后”工程师单琳紧了紧衣领就冲进了风雪中,这一路,她摔倒了3次,爬起来3次,到了调试现场,她就开始一根一根的连接线缆,测试通道,手套结了冰,就赤手操作;霜凝了眼镜,就用衣角擦擦。调试设备的外协人员被单琳的坚韧和执着所感动,在调试结束后有人动情地说道:“这2000多个测试通道不是数字,是大家写给太空的情书!

500

但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温暖的细节深夜的工棚里,泡面的热气中,年轻人一边搓着手取暖一边争论技术方案;暴雨倾盆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脱下外衣盖在测控设备上,用身体筑成人墙,将设备转移到安全地带;新冠疫情肆虐时,病情轻一些的人工作结束后徒步走到市区购买药品,帮助其他成员快速恢复。

挺膺担当:“四新”战场上的青春突击队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团队整体年轻,也勇于接受“系统新、岗位新、状态新、技术新”的四新挑战。2021年底,刚刚硕士毕业的李鹏程就来到了仅有6人的项目筹备小组,参与试车台建设前期工作。上班的第一天,他就看见了一位戴着安全帽,挽着裤脚边,满身泥点,站在寒风凛冽的施工现场,紧盯手中图纸的老同志。李鹏程原以为是施工方建设的人员,等到第一次周例会时,才发现那天看见的老同志是副总师于军。随后的日子里,李鹏程跟随于军,整日泡在工地上,他们爬上山梁检查高位水池的深度,钻到地下查看导流槽位置,深夜在毛坯房修改图纸,于军铁人一般的意志和严慎细实的作风深深感染着他。

500

入职的第四个月,于军和特技技师汪林给了他一张控制系统的图纸,对他说:“来试试优化一下这个方案。”李鹏程的心猛地一沉,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路和符号像一张巨大的网,让他感到慌乱,头瞬间低了下来,脑海中闪过无数个“万一”:万一做不好怎么办?万一拖了后腿怎么办?他才来四个月,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吗?可他抬起头,看到两位前辈眼中信任的目光,一种说不清的力量又把他的畏缩按了下去,他接过了图纸,也接住了这份沉甸甸的期待。之后的三个月,他翻阅上百份资料,请教十几位专家,针对铜川试验台建设特点提出三机同步远程控制的建设方案,大幅度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种“压担子、给舞台”的方式,让青年员工迅速完成从“新手”到“骨干”的蜕变

2023年,12名新员工刚刚加入团队,就面临“到岗即上岗”的现实要求,面对这一挑战,团队在传统“师徒制”基础上,构建起了三维导师培养机制仅用半年,新员工全部通过考核,独立承担关键岗位工作

500

上试验台就是上发射台!试验前,团队“围炉夜话”聚焦关键难题、“手绘原理图”熟悉系统组成、“桌面推演”预想故障模式,审查确认系统状态。一位年轻职工在群聊中说:“用剧本杀学习,紧急预案、操作流程在我脑海中一帧一帧闪现,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如今,团队青年已挑起大梁:30岁以下的班组长占比60%,35岁以下的技术负责人占比75%,“24个月的老师傅”比比皆是。团队成员先后荣获集团公司“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奖”“青年岗位能手”,六院航天推进奖,铜川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500

追梦路上,团队从不满足已有成绩。在集团公司系统重构和能力重塑的要求下,2024年,团队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亚洲最大空间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建设任务,保证了载人登月主减速发动机研制进度。2025年,新的挑战已经到来——千吨级发动机试车台建设已经全面启动。铜川试验区的青年们早已摩拳擦掌:“700吨的纪录是我们创造的,千吨级的新高峰也必将由我们征服。

500

在铜川,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团队用青春、智慧、汗水与担当,在黄土高原脚下铸就了托举大国重器问鼎苍穹的钢铁脊梁!航天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地照搬复制,而是一代代人用新思维破解新难题,用新担当创造新奇迹。只要青年的脚步永不停歇,中国航天的火焰就永远炽热!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