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美军来打会更好?

原创俞快看世界俞快同行

俄乌战场上,又一个让部分乌粉 “破防” 的消息传来:10 月 8 日,俄军宣布在塞弗尔斯克地区成功锁定并包围乌克兰第 3 亚速突击旅的精锐营级作战单位。据披露,这支乌军精锐被困在塞贝克定居点高地的强化防御区内,由于俄军密集火力封锁,几乎没了有组织撤离的可能。有意思的是,这种战场常态下的战术性胜利,在网络上常会引发诡异的认知撕裂。总有一些人不愿接受事实,反而跳出来质疑信息发布者的立场,甚至煽动大家选边站队、制造对立情绪;更有人刻意照搬美总统特朗普 “俄罗斯是纸老虎” 的说法,觉得俄罗斯打乌克兰打了三年还没取胜,作战能力 “太菜”,还拿伊拉克战争当 “标尺” 来衡量俄乌冲突,完全无视两场战争的本质区别和乌克兰战场的复杂现实。

500

可事实上,2003 年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争,美军手握绝对制空权和信息化优势,为达成目标采取无差别轰炸,还拉上一众北约盟友协同作战,再加上伊拉克内部早已被渗透分化,多重优势叠加才得以实现了所谓的 “速胜”。但俄乌战争的逻辑完全不一样 —— 俄罗斯的目标不是颠覆乌克兰政权,而是要让乌克兰承诺不加入北约、不对俄构成军事威胁,这就决定了俄军不能像美军打伊拉克那样毫无顾忌地展开大规模杀伤性攻击。更关键的是,乌克兰背后站着以美国为首的二三十个北约国家,这些国家不断输送军事援助,小到单兵装备,大到重型武器,几乎覆盖了现代战争所需的各类物资。从本质上说,俄罗斯面对的早已不只是乌克兰,而是和整个北约体系的间接对抗。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把乌克兰战场上的俄军换成美军,那情况会更好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美军的表现甚至可能更差。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展现的 “现代化战争模式”,核心是靠绝对制空权和火力优势搞大规模集群作战、狂轰滥炸,但这种模式在乌克兰战场早就 “水土不服” 了。如今的乌克兰,在西方国家支持下有了较强的战场感知能力,传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很容易被提前察觉并针对性应对。虽然乌军面临弹药短缺、兵力不足的问题,但大量无人机投入使用,让他们有了灵活反制俄军的能力 —— 乌军司令西尔斯基曾公开说,仅 9 月份,乌军就用无人机打击了 6.65 万个俄军目标。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美军动辄数百枚导弹齐射、大量战斗机升空的作战模式,看着壮观,可面临的限制比俄军大得多。再看俄军在乌克兰战场的战术选择,虽然没有美军大规模轰炸那么 “震撼”,却更贴合现代战场的复杂需求。俄军以突击作战小分队为先锋,先压制对方火力、清除关键威胁,再让步兵方队大规模进入阵地展开攻坚战。这种稳扎稳打的战术,既能有效减少自身伤亡,又能精准实现作战目标,是根据战场实际做出的最优选择。

500

从战争动员能力和战略定力来看,美军和俄军的差距更明显。数十万俄军在乌克兰前线持续三年高强度作战,不仅没被西方国家 “消耗殆尽”,反而形成了 “反消耗” 态势 —— 现在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仍稳居全球前三,军工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国内支持度也保持稳定。反观美军,如果在一场战争中伤亡数十万人,恐怕早就引发国内大规模抗议,总统换届都可能发生好几轮了,更别说坚持三年了。

那些质疑俄军战力的声音,往往选择性忽视三个铁一般的事实:其一,俄军在承受北约日均 2000 吨军援输入的情况下,还能保持 70 万大军的持续攻势,其军工产能逆势增长 23% 的曲线,比某些 “专家” 预测的崩溃论调可信多了;其二,当乌军指挥部不得不把 50% 兵力用来防御俄军无人机蜂群时,所谓的 “西方装备代差论” 不攻自破;其三,北约至今不敢直接出兵和俄罗斯正面对抗、不敢在俄本土发动实质性打击,这种怯懦表现恰恰说明北约对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心存忌惮,给 “纸老虎论” 狠狠扇了一巴掌。就像俄军事专家尤里・普龙科指出的,俄乌军队在实战中锤炼出的无人机作战体系,已经超越了美军传统作战模式。

站在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俄罗斯的战略定力更显老辣。当西方期待俄军陷入 “第二个阿富汗” 时,俄军却以日均 3000 发炮弹的节奏,一步步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从控制黑海运粮通道到切断北约军援动脉,从建立顿巴斯缓冲区到威慑基辅政权,每一步都精准踩在国际博弈的节奏上。反观美国,在 “战斧” 导弹射程争论和军工产能瓶颈中进退两难,暴露出全球霸权体系的深层问题。正如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施耐德所说:“当俄军用无人机点亮夜空时,北约的卫星侦察体系正在失去神秘光环。” 也正因为如此,10 月 7 日,也就是俄总统普京 73岁生日当天,他再次强调 “战争主动权依然掌握在俄军手中”,俄军的总体任务不会改变,要确保特别军事行动设定的所有目标都无条件实现。

500

历史终将证明,战争从来不是短视频里的 “特效大片”。那些习惯选边站队的情绪化表达,那些喜欢用 “纸老虎” 标签简化复杂战局的言论,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现实的逃避。当敖德萨港的军火库在 “天竺葵” 无人机群中变成火海,当哈尔科夫的地铁隧道响起防空警报,每个人都在见证:现代战争的胜负,早已不是靠 GDP 数字或武器参数就能简单决定的。或许就像塞弗尔斯克高地上的硝烟所昭示的,真正的力量较量,永远发生在战略耐力与战术创新的交汇处。

站务

全部专栏